
引言
拙著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三十年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14BZW155)结项后的修改撰述成果。结项后,笔者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打磨修改,尽管还很不尽如人意,现在也只好等再版时修改了。由于立项后,学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21世纪以来民族神话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目前著作文稿不得不改为《近四十年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本书注重梳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资料,目的是让学术界保持对民族神话研究的持久热情,让各少数民族优美而动人的神话故事和文化血脉,能够代代相传,不致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诸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少数民族神话的文化影响力。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神话,让世人了解到很多民族神话演唱,因为史诗演唱都有着特定的节奏,即程式化,由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稀缺和语言的隔离,许多民族神话即将有失传的危险。
本书认真总结了近四十年民族神话研究的得失,或许能够对未来的神话研究提供某些借鉴。结合国内外,尤其是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西欧诸国的民族神话研究的理论和学术实践,为当代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换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各民族神话的研究增强民族自信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梳理神话和史诗研究的学术史可以发现,少数民族有很多创世神话,也有三大著名的民族史诗。神话与史诗,以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缺少这两种文类,或者即使具有神话这种文类,也是体系不完备,缺乏自洽的系统。民族神话的研究可以打破对西方文化的盲从和迷信,构建中国神话理论的话语体系,“神话”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用西方神话的理论阐释中国神话总有削足适履之感。中国各民族具有十分丰富的神话,也有汗牛充栋的民族神话研究,深入开展这样的学术研究可以促进西方神话理论的“中国化”,构建中国神话学的话语体系。
本书主要包括五章内容。
第一章为研究对象与学术分析,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研究对象与范围、学术史分期、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分析。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神话,神话引进中国的文化背景,延伸论述了神话内涵与外延界定及历史沿革,也申明了本书研究范围;其次论述了我们“以西释中”的民族神话研究现状,探讨民族神话研究的发展历程,为了研究论述的便利,按照时间纵向发展的线索,对民族神话研究进行了分期表述;再次是论述了神话与宗教、历史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分析民族神话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也从总体上阐述了民族神话研究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为民族神话收集整理期的学术成就,包括“形象思维”讨论与民族神话研究、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神话研究的复兴之南方神话研究和北方神话研究三节。首先回顾了“形象思维”概念的提出及其文化背景,梳理了原始思维与民族神话研究的关系,也简单勾勒出本时期神话本体研究的轮廓,如神话图像学研究、女性主义神话学、神话学史研究的开拓等;其次是阐述了南方神话研究的文本整理概况,对代表性学者进行了研究述评;最后是北方神话研究的学术性总结,探讨了民族神话研究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
第三章阐述了民族神话理论阐发期的学术成就,包括方法论热潮与民族神话研究、跨学科研究与域外借鉴两大板块。首先论述了方法论热潮兴起与民族神话研究的迅猛发展,兼及论述图像学与民族神话研究、相关的民族神话研究学者述评。其次是跨学科研究与域外神话研究的经验借鉴,阐述了不同民族之间神话的相似性,海外学者的理论资源对民族神话研究的启示意义,剖析了近十位学者的最新学术论述和理论策略,如历史比较神话学、现代科学与神话融合论、神话表演理论、“差异的神话学”等,同时展开了对民族神话研究热点的学术分析。
第四章论述了21世纪民族神话研究的全面繁荣,包括多民族神话研究新格局的出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神话研究两节内容。首先论述了文学人类学、四重证据法、新神话主义、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神话母题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和各类民族神话研究著作的出现,此部分容量很大。还结合《密洛陀》的研究进行了个案分析,兼及论述民族神话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其次论述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神话研究,也进行了个案分析。最后还以《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仪式活动——彝族火把节》为附记,展示了非遗传承与民族神话仪式的生动画面。
第五章为学术期盼与当代神话学研究。首先在丰硕的民族神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民族神话的当代文化价值;其次结合个案研究指出了民族神话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努力方向,同时也对学科理论与创新性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再次论述了民族神话研究的当代意义。
最后是本书的结语。这一部分笔者思考了著作从撰述以来的资料收集、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学术心得。对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进而进行学术评价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学术名家灿若星河,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很多时候笔者迷失其中,背离研究的最初设想。同时,断断续续的研究中,民族神话的学术研究、创新传承与发展也在21世纪呈现出新的面貌,自然引起我们对新时代民族神话研究格局和未来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