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聆听东邻的声音——本书的目标
本书的目标是,在进一步检验“政道与政体的矛盾关系”这一理论假设的同时,勾画出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观察分析中国变革道路的更加全面的思想图景,最终为重新理解日本的对华认识与思考中国道路的理论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而说到近代中国的日本知音就不得不提及宫崎滔天,他是近代日本史上为数不多的诚心实意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日本人,他把自己的“共和之治”这一在日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寄托于孙中山及革命党,为此奔波辛劳了大半生。[14]青年毛泽东曾致信称赞他“高谊贯于日月,精诚动乎鬼神”。本书接下来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则不如宫崎滔天那样纯粹,个别人甚至还被认为是“问题人物”,然而正是因为声音的复杂,他们的思想理路才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他们能给中国的启示也才更加深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为此将主要通过典型人物思想研究和重大主题研究两个方法从历史纵向维度与领域横向维度,来探究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变革道路的观察与思索。通过对典型人物的中国论的一系列研究回答围绕中国变革道路的相关重大理论课题。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笔者选取了在学术界公认的几位思想立场各异、但对中国进行过独到研究,或与中国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日本知识分子,包括:中江兆民、有贺长雄、中江丑吉、内藤湖南、橘朴、竹内好、沟口雄三等;涉及的主题包括:政治真理与优良政体、文明的传承与民族国家建构、传统社会的转型与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革命与现代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等理论课题。通过研究典型人物的思想,分析他们的中国研究,从中寻找回答上述问题的线索,并进一步检验“政道与政体的矛盾关系”这一观察分析近现代中国变革道路的理论假设。
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五篇共十章。第一篇,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为主题,展现近代中日两国思想界的“分流”与“共振”。第一章以近代中日两国的明治维新论为切入点,分析两国知识分子思维方法的差异。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与中国不同的变革道路,而两国思想界也同样分道扬镳。可以说造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洞察明治维新革命性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明治维新论的出发点是基于其改革主张的需要,这种基于误读他者的明治维新观给重构近代中国的探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第二章以李大钊为典型案例探究近代日本的思想资源对其真理世界观建构的影响。近代中日思想界之间不仅出现了“分流”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特别是近代日本的思想成果曾经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家建构其思想的资源。本章向读者展示了一次近代中日间意想不到的思想“共振”。通过李大钊的个案,笔者认为近代日本政治思想的一脉在追求真理的政治观念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新政道的追寻。
第二篇,围绕思考中国变革时遇到的政治真理与优良政体、文明的传承与民族国家建构等课题,深入分析有贺长雄与中江丑吉的思想。第三章分析了有贺长雄为民国宪法草案提出的建议与当时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新文化变革之间所产生的深刻矛盾。有贺长雄作为法学家先后参与了接待清末宪政考察团和民国初年的宪法制定过程。笔者认为有贺对于中国的文明传承有着独到的理解,希望能够在文明传承的基础上建设以大总统为核心的新政体。但由于有贺的制宪主张,目的在于改革新生共和国的代议制政体以和旧政道相互协调,当旧政道不再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之时,他的政体试验就难免失败的结局。第四章剖析了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江丑吉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寻找思考中国未来走向密码的探索。中江丑吉是一位长期旅居北京的汉学家,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德意志哲学进行过深入而独到的研究。中江丑吉对基于关怀人性和尊重生命的新政道的追求,是他能够超越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而勇于批判其祖国日本的法西斯侵略行径的思想根源,也是他超越“中国停滞论”而对近代中国的重构寄予期待的主要动力。
第三篇,聚焦传统社会的转型与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这是思考如何重构近代中国的重要环节,为此将探究内藤湖南与橘朴的思想。第五章聚焦内藤湖南提出的带有殖民色彩的解决重构中国问题的方案,揭示其思想理路与内在矛盾。内藤湖南作为近代日本杰出的“东洋史学家”,对民国时期的政治精英持极为否定的蔑视态度,他把重构中国的希望寄托于传统基层社会——通过“国际管理”来稳固“乡团”。然而,内藤湖南希望通过“外部”势力以维持旧政道来适应共和制新政体的探索在思想理路上自相矛盾,因而也是注定要失败的。第六章解析了橘朴的王道论与其提出的通过政党重构中国基层社会主张之间的理论关系。橘朴是近代日本著名的中国研究者,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农村有着深入的考察和独到的理解。即便20世纪30年代“转向”后,他也不曾放弃对于如何重构中国这一命题的思考,并进行了将传统的“王道”思想运用于中国建设的理论尝试。可以说橘朴的王道思想中包含了许多矛盾的成分,但其重视理论建构,重视解决基层问题的思路仍具有时代意义。
第四篇,指出回答革命与现代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等问题是审视重构近代中国时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竹内好与沟口雄三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第七章通过解读竹内好的思想,思考了中国革命对回答“作为方法的亚洲”这一命题的贡献。竹内好是现代日本的一位中国文学研究者和思想家。为了能够实现“近代的超克”这一历史任务,他提出了“作为方法的亚洲”的命题。笔者认为沿着竹内好的思想理路,中国革命展现出的价值转化的实践经验可以成为思考在超越“现代性”问题上“中国道路”所具政道价值的新契机。第八章通过对沟口雄三的中国论,特别是其“明清变革”说的考察,进行了从特殊性出发建构起新的普遍性的尝试。沟口雄三是当代日本的中国思想史学家,沿着竹内好的思路,他提出“作为方法的中国”这一命题。读者会看到,沟口雄三的目标不是在于普遍性的建构,而是在于对特殊性的彻底追求,沟口始终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思考中国问题,他也期待中国能够以参与创造新的人类普遍原理的精神创造新的基体,开展新的思想、社会变革实践。
第五篇,将从政治思想史过渡到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为建构可比较的中国制度话语提供思路。第九章剖析了中江兆民的政体思想对现代中国代议制度设计的借鉴价值以及完善中国人大制度的可能路径。中江兆民被称为“东洋的卢梭”,他虽然没有直接大量地开展针对近代中国的研究,却提出了以“有限委任论”为核心的政体思想,并对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展开批判性分析。然而,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议会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基于“有限委任”原则的,同时还通过“一院两层”制结构在理论上克服了有限委任自身存在的缺陷。笔者相信坚持“有限委任”并充分发挥“一院两层”的制度灵活性优势是当代中国创造新的人类政治文明的可能路径。在终章将对以上各章内容进行汇总,深入发掘贯穿这些思想资源内部的思想理路。作为本书的主要观点将指出:近现代日本思想史中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与日本思想界围绕现代性的思考具有“一体两面”的本质关联,解决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政道与政体间矛盾关系,是本书所考察的日本知识分子在思考如何重构近代中国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近现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也是在不断处理政道与政体间矛盾中进行的,而创造出一套全新的、相互协调适应的政道与政体将是中国道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历史贡献。
综上,本书是一部关于近现代日本思想史里的中国变革道路问题研究的阶段性学术成果,期待能够为思考有关中国道路的理论建设问题提供思想史意义上的借鉴。
最后还需要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了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重点与难点,首先采用的是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路径。其核心是通过历史纵向维度的典型人物研究与横向维度的重大主题研究来探究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变革道路的观察与分析。所谓典型人物是指近现代日本中以各种形式参与或研究中国变革的重要知识分子,而重大主题是指前述所列思考近现代中国变革时不可忽视的多重维度。
其次,通过扩大研究对象与领域,进一步检验“政道与政体的矛盾关系”这一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在本书中,政道是为政体提供支持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与基于前者的具体方针政策的统称;政体则是指政治体制,包括前近代的君主制及近现代的代议制等。[15]本书将探究“政道与政体的矛盾关系”的呈现形式给前述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采取了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方法,比如围绕思想史问题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而围绕具体政治制度变革的过程,则采用政治学中制度主义特别是新制度主义的方法。同时注重比较研究,既有不同时代人物间思想的纵向比较,也有中日两国间思想的横向比较。另外,近现代中国的变革又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还是一个全社会领域的变革,因此本书还重视文化乃至文学思想等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包含文化论等更广范围文本的分析,探究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关于中国道路的文化价值与文明意义的讨论。
[1] 参见李永晶《分身:新日本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
[2] [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研文出版1981年版。
[3] [日]馬場公彦:《戦後日本人の中国像》,新曜社2010年版。
[4] [日]松本三之介:《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徳川期儒学から東亜共同体論まで》,以文社2011年版。
[5]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6] 杨栋梁等编著:《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 王美平:《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8] 钱昕怡:《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革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 刘家鑫:《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中国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轨迹》(第二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 薛天依:《辛亥革命至国民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1] 赵京华:《中日间的思想:以东亚同时代史为视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12] 刘岳兵:《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涉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13] 何鵬挙:《政道と政体——近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国観察》,勁草書房2016年版。
[14] 参见何鵬挙《革命から改造へ——宮崎滔天の夢と中国》,《日本研究》(日文研)2016年第52集。
[15] 参见王绍光《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89—91页。与王绍光提出的“政道思维”与“政体思维”的二元对立不同,在本书中所强调的是政道与政体之间的动态的矛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