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东北文学概述
周恩来总理视察东北时感叹“东北文风不盛”,并做出“文科人材缺乏,应当加以改变”的指示。当然,总理是从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视角做出总体指导,这里的“文风”当然包含文学,同时“文风不盛”也是基于关内地区文化发展的视角而做出的基本判断。“东北文风不盛”作为一个基本事实长期困扰着本地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这种历史遗憾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地理位置上的边缘处境是其中的基本原因,塞外格局使得东北不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中心,虽然红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了东北也属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但是“塞缘文化心态”的长期存在固化了人们的自我认知思维,长期以来,东北人对中原文化的渴慕意识和模仿行为便是一个突出表现。打破这一思维惯性的关键点在于摆脱汉族文学的单一模式和线性思维,“要切实关注到各个时期东北文学的多民族性,以平等开放的思维对待多民族的优秀文学成果。”[1]研究者要深入挖掘、梳理、辨析、解读东北文学遗产及其再生资源,不断找寻东北文学中的地域性和创新性成分,特别是要看到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因地缘阻隔而不断形成的属于自身的存在特点和发展规律,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文本案例证明东北文学在复杂多变的态势中所呈现的内部交融性、外部互动性以及与中国文学主脉的不可分割性。研究者要细致探寻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学思想,探寻文学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多重色彩,通过专题研究夯实东北文学评价上的基础性依据,这是充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务实方法。首先从宏观论述开始,逐步走进东北文学的微观世界,在东北作家个体系统中逐步发掘东北文学大系统的完整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