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提要
朱熹史学思想是当时经济、政治、民族关系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与两宋时期盛行的理学和重视鉴戒的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有史家学的影响。
朱熹的历史哲学由三个层次组成,即会归天理纲常的历史决定论、注重时势变化的历史损益论、讲究心术本领的历史经世论。这种历史哲学与其格物致知的历史可知论是密不可分的。
朱熹对治史态度的看法,是围绕着“明天理”而展开的。他提出先经后史的治史顺序说和劝善惩恶的治史价值论。
在治史方法上,他强调由博返约,要求最终达到认识无所不在的天理的程度,以利自己的道德修养;他主张采取校勘、考证、辨伪、训诂等实证的治史方法。
朱熹的史著编纂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强调辨明正统,作为史著编纂的纲领;提出史体互补的编著体例,这具有较大的价值;他继承前代进步史家提倡的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本书还考证了朱熹亲撰《资治通鉴纲目》的过程,否定了宋末王柏提出的该书为赵师渊所撰的影响达700余年的观点,揭示了朱熹史著编纂思想演变的轨迹。
史学批评是朱熹理学思想表现得最充分的方面。他评论史著既重义理又强调史实的正确与否;用道德标准去衡评史学人才,这对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有较大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首先采用义理标准,其次才是功业标准。
朱熹史学思想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以天理论作为理论基石,构成一套“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哲理性很强的理论体系,是宋代其他史家所不及的。在他去世后长达700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没有人能打破这一理论体系,并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史学理论去取代它。在朱熹被“圣人化”的过程中,其史学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日本等国也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