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报刊、书写与晚清文人
本书主要研究报刊媒介兴起对晚清文人书写的影响,是基于前人的学术思考之上的进一步探讨。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的积累中前进的,研究也需要在积累中不断推进。晚清距今已经有百余年,与此论题相关的研究也已经有很丰厚的积累。因此在着手展开研究之前,需要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下面从“报刊媒介”“晚清文人”“书写观念”三部分对既有研究文献分别进行梳理。
(一)报刊媒介
长期以来,关于晚清报刊的研究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来自文学、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集聚在此领域。当然研究对象大体相似,但不同学科研究的问题取向各有侧重。阅读这些研究文献,大体可以分“晚清媒介的综合性研究”“晚清报刊的历史梳理”“晚清报刊的个案研究”“以晚清报刊作为文本的思想观念、社会舆论的研究”四种研究类型。
1.晚清媒介的综合性研究。例如王润泽的《中国新闻媒介史(1949年前)》以新闻专业化、本体化的视角考察了晚清民国期间的中国新闻业发展,对晚清民国出现的各种新闻媒介也都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分析。[3]陈钢的《晚清媒介技术发展与传媒制度变迁》梳理了晚清媒介技术发展对媒体内容生产机制以及传媒法规、经营管理制度等的影响。[4]桑兵考察了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进程,以及传播业社会变迁问题,他认为传播业的民间化不但推进了中国政体形式的转变,而且引致整个中国社会结构的连锁反应。[5]
2.关于晚清报刊的历史梳理。对中国晚清报刊历史的梳理,已经有丰厚的学术积累。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戈公振、白瑞华、方汉奇、卓南生、陈玉申等。最早出现的报刊史著作是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这本书对中国报刊诞生发展的历史,分专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影响了后来的报刊史写作。[6]白瑞华的《中国报纸(1800—1912)》从中国早期的官报——京报着手,主要梳理传统报刊的没落,与现代报刊的兴起。[7]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挖掘大量原始史料,对晚清报刊诞生、发展、演进的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报刊发展中诸种问题也得到了详尽的呈现。[8]卓南生的《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主要对1874年以前出现的中文报刊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梳理,呈现了此一时段中文报刊诞生、发展、演进的复杂历程。[9]
3.晚清报刊的个案研究。徐载平、徐瑞芳的《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通过对《申报》的回顾其实也展现了报刊创刊、出版、经营、管理的诸种细节问题。[10]闾小波的《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以《时务报》为个案,谈到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并且重点对新型知识分子如何利用媒介参与政治活动进行了深入梳理研究。[11]王敏的《苏报案研究》探讨了《苏报》掀起的诉讼案对晚清官民关系造成的影响。[12]季家珍(Joan Judge)的《印刷与政治——〈时报〉与晚清中国的改革文化》以晚清上海的《时报》为个案,梳理了晚清中国的改革者如何借助报刊宣传思想,推动宪政改革运动的。[13]
4.以晚清报刊作为文本探讨思想观念、社会舆论问题。例如任云仙的《清末报刊评论与中国外交观念的近代化》以清末报刊评论为切入点,梳理在报刊评论中的外交思想,探讨各报刊之间外交理念的异同及其与外交实际操作者的观念异同。[14]刘兴豪的《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通过研究报刊舆论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五个重要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前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动力及阻力,揭示了报刊舆论与近代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15]而王天根的《晚清报刊与维新舆论建构》《清末民初报刊与革命舆论的媒介建构》等系列研究旨在通过晚清民国报刊为思想文本以探讨晚清报刊舆论建构与社会动员等问题。[16]
(二)晚清文人
晚清时段,是中国知识人从传统文人走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时期。正如学者指出的:“从传统社会转型至现代社会,知识阶层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阶层,而是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他们广泛分散于整个社会中各个领域当中。”[17]知识人逐渐脱离了传统的政治依附关系,走向报馆,走向书局,走向学校,追求一种现代化的职业生存方式。关于晚清文人的现代转型方面研究,吸引了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加入,并且已经有了丰厚的积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有张灏、杨国强、许纪霖、章清等。因为本书所论是以晚清报刊兴起对文人的影响,所以重点梳理关于晚清与报业比较紧密的文人研究成果。关于晚清报业文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
1.关于晚清报业文人的个案研究。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对王韬和中国近代报刊媒介结合进行了探讨,指出王韬从总体上对中国知识分子利用报刊来参与政治的新的事业模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18]对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中第七章“言论界的骄子——自报章发售数字看梁启超言论的影响”,对梁启超的言论事业及其影响高度肯定。[19]赖光临的《梁启超与近代报业》有专章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对梁启超理想中的报业,报馆天职观,以及对思想、言论、出版自由的思想都有分析。[20]廖梅的《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对《时务报》创办人汪康年进行专门研究,该书通过挖掘史料,对历史上的汪康年进行还原,修正了许多传统的观点,并且充分论述了汪康年的办报思想和书写观念。[21]
2.关于晚清报人的综合性研究。程丽红的《清代报人研究》以清代的新闻传播主体——报人为研究对象,将清代报人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中进行系统梳理与观照,梳理了他们的办报历史与传播观念的转变,探讨了他们如何从传统社会语境中走向现代化。[22]王敏的《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对上海报人的工作、收入、衣食住行、社会交往等进行了细致研究,并且对他们在社会生活展开的空间,诸如上海报业与上海租界、上海报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也进行了梳理。[23]樊亚平《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探讨了中国记者职业群体的诞生和初步崛起。[24]袁新洁的《近现代报刊“文人论政”传统研究》用文献分析法对“文人论政”传统进行了梳理剖析,以王韬、梁启超、邹韬奋、张季鸾、储安平为案例,以“发轫”“承启”“发展”“高峰”“尾声”这种线性发展组织勾勒了中国近代文人论政的发展演进。[25]另外,学界关于王韬、梁启超、汪康年、章士钊、胡适、陈独秀、黄远生等人的媒介实践的研究对报人书写转型或多或少也有涉及。对本书最具有启示意义的是台湾学者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该书以报刊出版为中心探讨1895—1912年报刊等新式传播媒体从海外到国内、从租界到内地的发展扩散过程,以及新式媒体快速发展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该论述专门探讨江南人士如何通过新式传播媒体实现转型对本书的报人书写转型研究具有借鉴意义。[26]
(三)报刊书写
关于书写方面的研究,人们往往想到文学领域的写作问题。阅读相关论著,文学界的写作研究确实有着非常丰厚的积累。周振甫的《中国文章学史》以散文、骈文与赋三种文体为主要脉络,按时间顺序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要文论进行了梳理。上自先秦,下迄晚清,历数各家各派的主要观点,并列举相关作品一一说明。[27]王凯符等人的《中国古代写作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写作理论,包括原理总论、写作规律论、文体论、风格流派论与作品评论。[28]文学领域的研究,如马睿的《从经学到美学——中国近代文论知识话语的嬗变》、刘再华的《近代经学与文学》都是探讨文人书写如何脱离经学束缚走向现代的。[29]这其实也牵涉了报章书写。具体到报章书写的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报刊书写的综合性研究。关于报刊书写的研究有诸多新闻写作类的教材或著作可以参考借鉴,但这种著述多是一种事无巨细的梳理,并且大多是指导现代学习新闻写作的书籍。因此,这里的综述略过教材,主要针对研究性的著述展开梳理。李良荣的《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是一个综括报纸消息、评论等多种文体的研究,但其对于论说文体虽有涉及,并没有深入挖掘梳理。[30]唐红波的硕士论文《中国近现代报刊新闻话语模式擅变》,主要梳理了中国近代报刊如何整合传统话语,接受西方报刊话语模式,呈现了新闻话语模式的演进的历史轨迹。[31]李军的《传媒文化史——一部大众话语表达的变奏曲》则是从宏观层面关注媒介技术变革如何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话语表达方式问题。[32]
2.报刊书写的个案性研究。章清的论文《报章文体的是与非——略论晚清中国接纳汉语新词的曲折与影响》梳理了晚清中国接纳汉语新词的曲折与影响。[33]邱江宁的《现代媒介与文体变革》以王韬报章政论文为例探讨了传播媒介的变革在近代文体演变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王韬的政论文在适应日报这一现代媒介的过程中,为了使其文体走向市场、为大众所接受,形成了纪事述情、平易畅达、切实有用的报章体特点。[34]胡全章的《梁启超“新文体”与20世纪初文界剧变》指出梁启超引欧西文思入中国文,打倒了桐城古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散文文体,在近代文体演变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35]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晚清报人与报刊书写的研究视野。这些研究无论是问题意识还是资料收集方面均为本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研究要么侧重于近代报刊言论对思想传播、舆论建构的影响,要么侧重于报刊对晚清文人生活方式、职业观念的影响。而对于晚清时期从书籍到报刊之媒介转型中文人书写观念的转型问题却缺少专门深入的研究,这也为本书留下了思考开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