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唐宋时期的日记文学观
概述
在汉墓出土西汉初王世奉日记牍以前,唐代李翱的《来南录》被人们认为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最早日记。
据日记史专家陈左高先生考证,唐代有三部重要日记,分别是李翱的《来南录》、刘轲的《牛羊日历》、赵元一的《奉天录》。李翱,字习之,生卒年不详,唐代陇西成纪人(一说赵郡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史馆编修、考功郎、庐州刺史,山南、山东道节度使,韩愈门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人,文风淳厚,有《李文公集》传世。元和四年(809年),李翱应岭南道节度使杨於陵邀请,从洛阳出发,经泗州、扬州、苏州、衢州、信州、虔州、大庾岭等地,前往广州任幕僚,本日记即是纪行之作。附日记文如下:
来南录[1]
(唐)李翱
元和三年十月,翱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四年正月己丑,自旌善第以妻子止船于漕。乙未,去京都。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予。明日,及故洛东孟东野第,遂以东野行。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诘朝登上方,南望嵩山,题姓名,记别。既食,韩、孟别予西归。戊戌,予病寒,饮葱酒以解表。暮,宿于巩。庚子,出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淮。辛丑,及河阴。乙巳,次汴州,疾又加。召医察脉,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宿陈留。戊申,庄人自卢又来,宿雍丘。乙酉,次宋州,疾渐瘳。壬子,至永城。甲寅,至埇口。丙辰,次泗州,见刺史假舟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风逆,天黑色,波水激,顺潮入新浦。壬戌,至楚州。丁卯,至扬州。戊辰上栖灵浮图。辛未,济大江,至润州。戊辰,至常州。壬午,至苏州。癸未,如虎丘之山,息足千人石,窥剑池,宿望梅楼,观走砌石,将游报恩,水涸舟不通,无马,道不果游。乙酉,济松江。丁亥,官艘隙,水溺舟败。戊子,至杭州。己丑如武林之山。临曲波,观轮桩,登石桥,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涛穷竹,道上新堂,周眺群峰,听松风召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癸巳,驾涛江,逆波至富春。丙申,七里滩至睦州。庚子,上杨盈川亭。辛丑,至衢州,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后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甲子,女某生。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与侯高宿石桥。丙戌,去衢州。戊子,自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至信州。甲午,望君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丙申,上千越亭。己亥,直渡檐石湖。辛丑,至洪州,遇岭南使,游徐孺亭,看荷叶。五月壬子,至吉州。壬戌,至处州。己丑,与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辛未,上大庾岭。明日至浈昌。癸酉,上灵屯岭,见韶石。甲戌,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至韶州。丙子,至始兴公室。戊寅,入东荫山,看大竹笋如婴儿,过浈阳峡。己卯,宿清远峡山。癸未,至广州。自东京至广州,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有三十里。自洛川下黄河、汴梁,过淮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顺流自淮阴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自润州至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水皆不流。自杭州至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陆道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顺流谓之高溪。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自洪州至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谓之漳江。自大庾岭至浈昌一百有一十里。陆道谓之大庾岭。自浈昌至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谓之浈江。出韶州谓之韶江。
《来南录》收在《李文公集》卷十八杂著,阮元的《广东通志·艺文略》五有录。《来南录》符合人们对日记的一般看法,是传统意义的日记文本。
当代日记史家陈左高先生认为,蒋偕的《蒋氏日历》、刘轲的《牛羊日历》、赵元一的《奉天录》是与李翱《来南录》并列的唐代日记。
中华书局点校的《旧唐书》《新唐书》,对蒋氏日历一词的理解和标点出现了分歧:《旧唐书》点校本视蒋氏日历为私家著述,故标点为《蒋氏日历》;晚唐宜兴蒋氏三代为皇帝修撰实录和日历,以其谙于典故的学风、颇具特色的史评、通识而深于议政的经世精神,被时人誉为“蒋氏日历”,《旧唐书》点校本认为蒋氏日历一词是时人对蒋氏“三世踵修国史”、颇有建树的赞誉,故标点为“蒋氏日历”。就是说,陈左高先生所谓蒋偕《蒋氏日历》并不存在。
刘轲的《牛羊日历》是一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有关“牛李党争”的民间传闻,载《新唐书·艺文志三》小说家类。所以,刘轲的《牛羊日历》不是真正的日记。
赵元一的《奉天录》是一部军政时事日记。《奉天录》是现存的唯一一部详尽记载了唐德宗在经历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后被迫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的私家著述。有史家认为:唐代的私史有许多是时任军政高官的幕僚(记室)所撰,赵元一应该是奉天守军主帅浑瑊的幕僚或记室,当时同在围城中,排日记录了他被困围城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据此,笔者认为赵元一所撰的《奉天录》是一部军政时事日记。
综上,李翱的《来南录》、赵元一的《奉天录》是现存的两部唐代日记。
宋代日记很丰富,主要有16人27种日记,另有一些单篇日记。因为划分标准不同,日记分类极为复杂。为叙述方便,笔者按题材范畴、审美特质和写作目的将宋代日记分为三大类。
第一,行记类日记。以作者出行的行程和沿途见闻风景为重要内容,又可以分为出使日记、赴任日记、出游日记三小类。行记类日记主要有:路振的《乘轺录》、欧阳修的《于役志》、徐兢的《使高丽录》、周必大日记三种(《归庐陵日记》《泛舟游山录》《壬辰南归录》)、楼钥的《北行日录》、范成大日记三种(《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陆游的《入蜀记》、吕祖谦的《入越记》、周煇的《北辕录》、严光大的《祈请使行程记》等。
第二,军政时事日记。以记录作者亲历的军政时事为重要内容,此类日记主要有:王安石的《舒王日录》、赵抃《御试备官日记》、曾布的《曾公遗录》、李纲的《靖康传信录》、辛弃疾的《南烬纪闻》钞本、赵鼎的《建炎笔录》、周必大日记六种(《奉诏录》《承明集》《辛巳亲征录》《龙飞录》《乾道庚寅奏事录》《思陵录》)。
第三,日常生活类日记。以作者的日常生活琐事为重要内容,此类日记主要有:黄庭坚的《宜州乙酉家乘》、周必大的《闲居录》。
此外,按篇幅长短,日记又可分为单则日记和日记巨帙。
因为唐宋日记过于繁杂丰富,人们研究此时的日记文学观时不可能对其中的每部作品都进行全面深入的探析。鉴于此,笔者拟选择这些日记中的代表作,以其为样本,用样本研究和宏观概览相结合的方法,借以窥探唐宋时期人们对于日记文学的主要观念;又因为唐代日记极少、有重要价值的文献几乎没有,且与宋代日记有一脉相承的联系,故不对唐代日记作单独的样本研究,只将其和宋代日记置于同一范畴内研究。所选的日记样本主要是:单则日记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行记类日记有陆游的《入蜀记》,军政时事日记有两宋朝臣李纲、王安石、周必大等人的政事日记,日常生活日记有黄庭坚的《宜州乙酉家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