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1.全球化大趋势背景下,需要关注全球水治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但全世界人民的命运和前途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也前所未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努力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不仅是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旨在寻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发展,谋求全人类的进步。
水安全问题凸显,水资源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水资源面临来自全世界的影响,而同时水资源又影响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水资源与人类健康福祉、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快、粮食和能源安全政策变化、全球贸易增长等因素加剧了全球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在水污染、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管理、低效的水供给和水分配体系、气候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却在持续减少。联合国2023年发布的世界水发展报告显示,全球有20亿至30亿人面临缺水困境,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7亿至24亿城市人口面临缺水问题。减少水稀缺带来的压力成为许多国家的目标之一,直接加剧了国家对现存可利用淡水资源的需求和争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资源带来的挑战超越了单一国家的应对能力,有效水治理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国家间的合作。
2.中国周边形势变化,需要关注国际河流因素
中国奉行睦邻友好外交,但中国所处的发展环境并不安定。美国视中国为挑战其全球霸权的潜在国家,因此利用南海、东海岛礁及领海主权争端、朝核问题等地区安全热点议题,在中国周边不断制造矛盾和冲突。2016年,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国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近来,美军战机在中国周边海空域开展军事活动,甚至造成紧迫局面,损害我国国家利益。当前国际格局正在经历重组变革,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复杂交织,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对我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意义格外凸显。
中国周边国际河流众多,关于国际河流跨界水资源的纠纷和争端越发严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在周边国际河流境内部分的开发利用活动增多,虽然是在适度范围内,但仍然引起了流域其他国家的担忧甚至不满。争议最多且最早的是关于西南部的国际河流,这些国际河流多数是流经多个国家的跨境河流。相比之下,黑龙江跨界纠纷问题并不突出,原因是它的开发程度和流域人口密度较低。中国在周边形势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关注周边国际河流问题。
3.中俄关系发展,需要关注黑龙江界河问题
俄罗斯是中国北部的最大邻国,是中国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道路上可以倚重的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沿线国家,也是构建欧亚伙伴关系的关键力量,因而中俄关系是中国周边关系中的重中之重。20多年来,中俄双边关系不断攀升,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建设性伙伴”、“战略协作伙伴”、“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到“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毋庸置疑,中俄关系是当今新型大国关系、周边睦邻关系的典范。在中俄建交70周年的时候,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明了中俄合作的新方向,也蕴含着中俄关系的新使命,共同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更高水平上不断前进。
黑龙江几乎贯穿中俄历史发展全程,因其特殊的边界身份而多年来成为中俄关注甚至争议的对象。2004年,中俄边界彻底划定,黑龙江存在着纷扰两国多年的主权问题成功解决。然而,2005年松花江发生了跨界水污染事件,使各界对黑龙江的关注程度再次上升,尤其是来自俄方的担忧。松花江事件暴露了一个问题,中俄在双边关系发展中对黑龙江的关注忽视了非传统视角,使得两国意识到黑龙江水资源对双边关系有着潜在消极影响。
4.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关注黑龙江中俄边境地区
东北地区在我国改革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既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举措,也是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部署。[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2]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然而单凭东北地区自身的资源禀赋来发展经济明显乏力。习近平主席认为,要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此同时,与我国北部相邻的俄罗斯大力实施远东地区开发计划。我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缘邻近,资源互补,都亟待解决发展难题。为了将两地经济形成整体合力,寻求两地联动发展,中俄两国已于2009年达成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黑龙江作为中俄两国东部毗邻地区的界河,其在我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合作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5.中俄关系研究,需要横向拓展以及问题导向性研究
关于中俄关系的纵向未来,学术界一直在热议。笔者赞同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的观点。她认为中俄致力于构建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是伙伴而不是同盟[3]。同时,中俄关系是下有保底的,中俄关系战略协作具备较强稳定性,国际、地区、双边层面互动机制全面,对话渠道通畅。在划定纵向发展空间后,中俄关系的横向拓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两国战略协作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高效性。在此背景下,中俄关系研究亟须转变视角,从纵向空间研究转向横向领域研究,从宏观性战略研究转向中微观性具体问题研究。进一步说,这种转向一方面能对两国关系研究的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能寻求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提升的新增长点。应该说,本书以中俄黑龙江界河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中俄关系现实问题及学理研究新特点、新趋势的回应。
6.国际关系研究,需要实现跨学科转变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多领域形成相互依赖,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出现,比如生态环境保护、移民、跨国犯罪、自由贸易区等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国际关系的研究重点不再只是高级政治领域,而是更多地关注低级政治议题。这些新兴的国际关系议题离不开跨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学、心理学等。
除此之外,国际关系研究终归是为一国的发展服务,对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国内政策的延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为此,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应当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收和借鉴国外国际关系科学的优秀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研究体系,推动实现中国对外政策目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发展政策。
(二)选题的意义
本书选择中俄之间的界河黑龙江作为研究对象,选题的意义体现在学理和现实两个层面。
1.学理意义
从推动全球治理的意义上讲,有必要建立全球国际河流水资源治理的理论体系。国际社会对国际河流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现有成果比较分散,且尚有许多国际河流问题未得到有效和深入探讨。具体到中国,国内学者对国际河流水资源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较国外学者晚,且研究多局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国际河流,而对我国其他国际河流(比如本书的研究对象黑龙江)的研究颇少。因此,本书将补充和发展国内国际关系领域关于中国周边跨界水资源问题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构建全球国际河流水资源治理的理论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2.现实意义
国际河流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关注国际河流黑龙江以及分析黑龙江界河与中俄关系之间的联系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在中俄关系发展中,界河黑龙江可能成为消极因素,也可能成为积极因素。研究中俄黑龙江界河跨界水资源问题不仅有利于稳定我国北部周边安全,而且可以助力中俄两国东部毗邻地区的共同开发,从而助力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甚至实现提升突破。除此之外,研究中俄国际河流问题也为中国周边其他国际河流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有利于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创造更有益的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