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我要做二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皇帝!

始皇帝二十六年,秦使将王贲攻齐,俘齐王建。

齐灭!

自此,六国毕,四海一。

咸阳,乃至于整个关内,都蒙上了一层欢快的气氛。

不仅仅在于老秦人一统天下的大愿终于完成,也在于始皇帝对于胜利者的奖赏。

名、田、爵、在这个时代意味着一切。唯有胜利才能赢下所有。

关内的老秦人期待着奖励,也带着惶恐期待着一统天下以后的安宁。

这一场持续了连续两百多年的战争,终于得到了终结,不论是征服者亦或者被征服者,都松了一口气,带着迷茫憧憬着未来。

然而,渭水以南的章台宫内,却在进行着一场并不祥和的辩论。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总,天下之所适,王天下之号。而今大王宾服四海,覆灭六国,一统八荒,震铄古今,可称帝也。”右相隗(kui)壮沉声开口说道。

是的,后世大名鼎鼎的始皇帝现在还只是秦王。

显而易见,在六王既没的当下,王号已经不足以表示大秦的尊贵,不足以彰显大秦的武功。

作为唯一的胜利者,大秦有足够的资格超脱于六王之上。

这是一场关于尊号的辩论,这场辩论争议许久,大概从齐国覆灭那一天就已经开始,诸生博士众说纷纭,咸阳之内也议论纷纷,舆论发酵了很久,直到一个月后的现在,秦王才正式召开朝议正式讨论。

而隗壮作为右相当先开口,提议上尊号为帝,去王称帝。

这并非隗壮的首倡,毕竟帝字并非原创,实际上关于尊号的称谓就那么几个,无外乎圣、王、帝、皇......

朝野之间的议论在于哪一个称谓更加合适更加尊贵,更加能够彰显秦国的威严,诸生所学不同认知相悖,因此各执一词。

“皇者,始也,大王一统天下,响动四方,前无古人,功自此出,臣以为,去王称皇,正和此意。”廷尉李斯当仁不让的开口辩驳道。

“廷尉少说了一字......”隗壮笑了一下开口说道。

“皇者,始王也,有先后之意,却无上下之分,然帝却逾王上,昔日齐秦互帝,天下诸侯士子,莫不以为帝在王上,如此看来,帝比皇更加合适。”隗壮开口道。

单抠字眼来看,从文字本意出发,实际上谁也说不出来王、帝、皇、哪个更加尊贵,若不然也不至于争论一个月至今还众说纷纭。

三皇五帝,难道还能分出高下?

这是很早就被舍弃了的尊号,商周以来,天子以王自居,帝也好,皇也罢,实际上只存在于悠久的历史之中。

但称帝之事却有先例。

准确来说,这一称谓正是由秦昭襄王率先提出。

当时诸侯各国都已称王,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

而恰好此时诸国以齐国为首敌视秦国,于是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并出使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

于是秦为西帝,齐为东帝,曰东西二帝。

只不过后来苏秦力主合纵,齐国为了拉拢诸侯自去帝号,昭襄王也就随之取消了帝号。

因此,从文化人的角度上来说,虽然帝、皇、王、高下难分。

但从广泛的舆论层面来看,有齐秦互帝的故事,帝号显然尊贵于王号。

而右相隗壮之言,皇者,始王也,又把皇放在了和王同等的位置......

“右相缪也。”李斯摇了摇头。

“帝者公平天下,其道可以常行。而皇优于帝,其道不但可常行而已……《尚书》有云,称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

李斯笑着开口反驳了右相隗壮尔后转身向着端坐于高台之上,敛容于冕旒之后的秦王执礼继续开口道。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以为,可称泰皇,以显尊贵。”

李斯并没有和隗壮过多纠缠,他知道决定尊号的归属的是谁,他更清楚的是,帝虽然在广泛的舆论认知中占据优势,但其劣势也显而易见。

齐王曾经称过东帝。

仅此一事,高台上的大王就不可能以帝自居。

毕竟,齐秦互帝,齐之帝号是得到过秦国的承认的。

当然,也大可以将齐帝定义为伪帝,但李斯知道,王不会这样做。

但秦王并没有回应李斯,尽管某些方面李斯已经窥见到了嬴政的心思,嬴政也向来不介意向臣子展示自己的想法。

但很显然,不论是称帝,还是李斯提出的泰皇,都不足以让他满意。

他知道,臣下在揣度他的心意。

他们各执一词,有典可察,有经可考,头头是道,不论皇号还是帝号都足够尊贵,不论是选择哪一个都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承认。

可是......

他依旧不满意。

他开始有些想念那个年轻人,想起那个磕磕绊绊的在自己面前一脸严肃的说着“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不论皇,还是帝,再始皇帝看来都谈不上尊贵。

所谓尊崇,不过是因为三皇五帝之传说,敬敏先人,事古则贵罢了。

如果那个年轻人还在,还站在眼下的朝堂上,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一个耳目一些的回答。

皇?帝?

再那个年轻人的眼中,一个王的功业从不会因为时间而穿上神圣的外衣。

而现在,不论是他召集的诸生博士,亦或者他委以重任的左右丞相,还是他赖以亲近的廷尉李斯,再值此天下一统的大世,给出的答案,终究......

嬴政并未理会廷尉李斯和隗壮之间的辩论,他只是饶有兴趣的带着期许的目光看着高台之下议论纷纷的诸生博士。

有人热切的引经据典的辩驳着,有人也并不在乎,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维持着表面的肃穆。

不是所有人都想在更易尊号这件事上彰显自己。

诸生百态,臣子百样。

嬴政的目光游弋着,忽的,注意到一个蠢蠢欲试的身影。

他注意到,那个臣子手中握着竹简,密切的注视着丞相隗壮和廷尉李斯的争辩,脚步数次摇晃,作欲言又止之态。

嬴政的目光若有所思的锁定在他的身上,脑海里飞快的罗列出了对方的资料。

太史令胡毋敬。

九卿之一奉常下辖属官,同时学识渊博,书法造诣高深,政事上中规中矩,相对平庸,但是写的一手好文章。

因为其文学造诣,目前负责年龄较小皇子的学业教授。

嬴政略带好奇的看着对方,印象中,以胡毋敬的性格是不会参与这种争议的。

亦或者说,他区区一个太史令,是没资格参与关于尊号的定夺的。

廷尉李斯和右相隗壮已经辩出真火,三公九卿都缄口不言。

胡毋敬的性格是不会再这种事情上站队的,况且就算站队,他也没资格逾矩发言。

除非,他是有独属于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嬴政对于臣子的秉性把握相当准确。

胡毋敬看着廷尉李斯和右相隗壮辩出真火的场景,手中准备好的奏疏捏的发紧,几次尝试都不敢开口。

毕竟,他只是区区一个太史令,是没资格参与到三公九卿之间的辩论的。

今日争辩的的热潮超出了胡毋敬的预想,本以为是大家开开心心的为大王议论尊号,谁能想到成为了廷尉和丞相斗法的现场。

一时之间,性格谨小慎微的他开始犹豫不决。

可是念及自己对学生的承诺,他又不好食言。

是的,他手中的奏疏并非他要呈上,而是他的学生。

当今王上的第二十二子,年仅九岁的公子将阖所书,请他代为上呈。

而且,这其中也有自己的润色。

再念及公子将阖近来的聪敏表现以及对自己的亲近信赖.....

太史令胡毋敬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在廷尉李斯和右相隗壮辩论正酣之时,踏出一步。

“大王,臣有本奏!”

李斯和隗壮同时止语,目光落在胡毋敬身上。

始皇帝早就在关注神色特殊的胡毋敬,并未让压抑的气氛持续下去,只是淡然开口:“讲!”

胡毋敬闻言躬身执礼,打开竹简,深吸了一口气,照着竹简一字一句念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五蠹》!

始皇帝打起精神,细听下去。

“三皇之功,不过......”

“五帝之德,不过......”

“而今大王,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望......”

“臣窃以为,大王德高三皇,功盖五帝,六王俯首,臣民向慕,称帝不足以言功,称皇不足以彰德,是故,不如各纳之,并曰皇帝,自此而始!”

【隗状(生卒不详),《史记》中误作隗林。《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秦始皇禁湘山”诏云“丞相臣状、臣绾受制相(湘)山上”,又云“臣状、臣绾请”

参与始皇帝尊号议论,参与了统一度量衡及秦始皇陵修建,再此期间都是丞相。

具体退丞相位时间未知。

退丞相位后,才是王绾和李斯为左右两相。

可以肯定的是,当前时间点的左右两相视王绾和隗壮。根据当前资料来看,隗壮极有可能是右相。】

【胡毋敬,秦栎阳狱吏,后为太史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奏疏内容采用了《五蠹》和《过秦论》的思想,但经过主角删改和胡毋敬润色,具体内容大家脑补一下,主要是论证始皇帝终结两百年乱世之功以及臣子和百姓对于和平的渴望。为了借着该内容从侧面角度输出自己的想法。

即臣民渴望安定,渴望松一口气。

主角并不是一味的通过去舔始皇帝夺嫡获取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