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地理学的发展动力
推动地理学进化和发展的各种要素和动因构成了地理学发展的动力系统。由于科学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科学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但科学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组成科学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又使科学认识本身有了内在活力。因此,科学知识系统与社会环境的外部联系、科学系统诸要素的内部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考察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确信,地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包括地理环境、人类或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科学共同体和大地理学家的作用等(潘玉君,2001a)。
一 地理环境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而对不同地域而言,其有不同的特征,这便决定了对地理学的不同的认识,在人类社会早期,即古代地理学时期最显著,如我国和古希腊地理学的比较。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但在先秦时期,还是以黄河流域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西部是丛山峻岭和万里荒漠,北部是辽阔的荒漠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则是大海。凡此,在当时却构成了界线明确的天然屏障,是人们视野的极限。在这种特定的封闭型的内陆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中国”居天下之中心(如《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而其周围则被视为“天末遐荒”的思想。
中国独创性地发展了自己的古文化。在地理学的思想方面孕育了地平大地观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图式观念。此外,在这一特定的封闭型的内陆地理环境中,由于视野所及是苍茫的天空、辽阔的大地,以及活动于天、地之间的芸芸人群,于是又很自然地孕育了天—地—人系统观及相互关系观念。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巴尔干半岛南部及爱琴海中诸岛和东岸一带地区,而巴尔干半岛的西面是爱奥尼安海,所以古希腊并无明确的天然疆界。散布在爱琴海中的1400多座大小不等的岛屿,被称为海上的“桥墩”。岛与岛之间的海域被称为“道”,为古希腊人的海上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爱琴海西岸的小亚细亚一带又是欧、亚、非三洲的交汇点,使古希腊人的视野更为辽阔。在这一特定的开放型的海洋地理环境中,古希腊人创造的文化中还吸收了相邻地区如古埃及、巴比伦等更古的东方文化。在地理学方面,重要的是孕育了球形大地观和以宇宙为范围的世界图式观念。
二 人类或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生活、生产和其他需要是地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或形态,奠定或要求着不同阶段的地理学。农牧业社会产生了古代地理学,工商业社会产生了近代地理学,科技和信息社会产生了现代地理学。需要指出,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所决定的地理学发展的同一阶段,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决定的生活、生产和其他需要也存在着地域差异,而这种差异则决定了地理学本身的地域差异。这在古代的中、西方表现得最明显。我国自商代起,农业生产就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农业生产可说是纯依赖大自然所提供的条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和发展了有关气、水、土等方面的自然地理知识。古希腊人“靠海吃海”,生产活动以航海经商和殖民为主。为适应这些方面活动的需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做了气象、气候及海陆成因等的知识积累。还由于航海里程和经商利润的计算,而又奠定了西方地理学的数学传统基础。
三 科学技术
地理学要借助于整个科学技术,特别是实验、分析的仪器、方法来开展自己的研究。18世纪前,整个科学界都没有什么实验仪器和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分析测试,因而地理学不可能对具体地点、具体地理事物进行深入分析,所以不可能以差别分析为主。18世纪以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实验分析手段发展很快,使整个科学呈现以微观分析为主的特征。相反,综合思想和综合技术发展却很慢。在这种情况下,地理学不可能以微观分析,即差别分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和遥感信息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辩证的综合。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这一时期的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以综合为主的学科。
四 哲学思想
整个科学的哲学观点对地理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古典地理学时期,科学中居主导地位的哲学观念是笼统的天人合一观和朴素的唯物论,因而地理学就以笼统的、模糊的整体思维为主。近代地理学时期,统治科学界的哲学观念是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其中机械唯物论强调因果关系,形而上学强调孤立、绝对、静止,所以此时的地理学就“在区域差异和人地关系的框架下进行寻因索果的解释”。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西方大多学者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在实践中所运用的思想观点,有很多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
系统科学的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普及,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一道,逐渐成为科学圣坛的主导思想。所以,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既讲差异,又讲联系,注重的是差别中的联系,对立中的统一,强调要多层次、多方位以及整体地、辩证地进行思维。这样,地理学就逐渐发展成为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成为科学大家族的又一大门类,并伴随着科学技术功能体系的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基础科学学科、技术科学学科和应用技术学科系列,理论和实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样,这种哲学思想或观念也存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影响或决定着地理学和地域差异。先秦的哲学思想,根本上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就后者的影响来说,在地理学方面突出地导致人地关系的探讨。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自然哲学家,则着重于宇宙奥秘的探讨。因此,在地理学方面就侧重于地球整体性的研究,如世界图式观念、全球五个气候带的划分等。恩格斯指出: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古希腊哲学家对西方古典地理学,特别是自然地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远远超出中国先秦哲学对中国古典地理学,特别是自然地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五 科学共同体和大地理学家的作用
有些学者将大地理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对地理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看成偶然性因素,这是不正确的。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地理学家组织,如地理研究所、地理系、地理学会等,对于地理学范式的形成、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地理学共同体的主要构成者的大地理学家,当然对地理学发展有重要或重大影响。上述要素在地理学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地理学发展的革命时期,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十分突出,而在常规发展时期,起作用的动力因素则较为单一。同时,对于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而言,地理学理论内部的矛盾性及其解决是更主要的动力。我们也确信,科学哲学的历史社会学派的如下观点是正确的,也符合地理学发展的实际,即科学进化的早期阶段与社会需要、社会价值关系密切;在晚期阶段,科学研究的问题则不再由外部社会提出而是产生于科学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