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张炯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少数民族文学不但丰富了中国文学,使中国文学因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神话、歌谣、传说、英雄史诗、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题材和体裁的作品而光彩四射,熠熠生辉;而且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作家还以汉语写作,为汉语文学的发展也做出独到的成就。今天,少数民族作家大都能够以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同时写作,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广泛的领域都推出许多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品,有许多还被翻译到国外去,为祖国赢得了声誉!我们这次会议将要讨论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许多问题,包括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建设问题。因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冲撞、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漫长岁月,各民族文化和文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因相互撞击和相互汲取而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样貌,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生态中保持和发展各自的民族特色。在社会主义时代,由于党和国家制定的团结、平等、友爱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各民族都涌现出自己的作家群,并出版了自己民族语言的文艺刊物。中国作家协会创办的《民族文学》月刊,也为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跨越性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多年来为开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各地民族大学文学院,也都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做出显著的成绩。这次会议有这么多专家和学者参加,已出现老中青三代,足见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队伍得到十分喜人的成长和壮大。这次会议要讨论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问题,更是关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全局性的问题。文学理论探讨的是文学的各种规律性,包括文学的本质规律,文学的创作规律、传播与接受的规律,还有文学与其生态环境诸方面互动的规律以及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等。而各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差异,它的文化和文学的有关规律也必然同中有异,因而,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建设,就既要探讨“同”的方面,又要探讨“异”的方面,也就是说,既要探讨各民族普遍性的问题,也要探讨自己民族特殊性的问题。这方面,彝族古代的诗歌理论就是一个例子。无疑,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建设,有着巨大的空间,我相信,经过这次会议的探讨,一定会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建设。
最后,我祝愿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