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党内优良政治生态的概念与特征
一 党内优良政治生态的概念界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生态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至今,学术界关于政治生态以及党内政治生态的概念还不统一。
天津市委党校孟庆松认为:“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和部门政治生活的大气候、大环境和大趋势,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呈现,其折射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理想信念、作风建设等根本性问题。”[1]孟庆松从狭义上界定了政治生态概念,他认为,政治生态就是政党内部党风、政风、社风的综合呈现。武汉大学申建林认为:“政治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政治个体之间、政治个体与政治生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运行的环境与状态。”[2]中央党校王长江认为:“所谓政治生态,实际上是政治系统运行散发出来的信息和导向,它对人们去追求什么有强烈的引导作用。”[3]这两位作者是从宏观上对政治生态进行了界定。中国人民大学杨波认为:“政治生态就是党员干部队伍的动机、行为、作风、规范、制度形成的氛围和社会舆论评价的总和,集中体现了一个阶段、时期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关系国家治理和执政绩效。”[4]中央党校黄相怀认为:“政治生态概念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党性、觉悟、作风的综合体现。”[5]这两位作者都将政治生态具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动机、作风、所处周围环境的状况等,观点较为相似。总体来看,政治生态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从广义上看,政治生态是政党大环境、大气候、大趋势的总体反映;从狭义上看,政治生态是政党成员精神风貌的具体呈现。
北京市委党校姚桓对党内政治生态进行了具体界定。他认为:“所谓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党内政治生活现状,政治生态综合反映党内各方面状况,主要是反映党内风气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6]这里,姚桓虽然将党内政治生态限定在了党内政治生活上,并指出,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风气的综合反映,但是,姚桓对党内政治生态的解释与前述政治生态的解释在实质上是一致的。熊光清对政治生态的概念界定更加详细,他认为:“政治生态分为三个层面,即:政治制度层面、政治行为层面和政治意识层面。中观意义上的政治生态,就是政治系统内部的政治运行环境与状态。宏观意义上的政治生态,是政治运行的大环境,可以包括社会生态,甚至自然生态。微观意义上的政治生态仅仅指党政系统政治生态或者官场政治生态。”[7]很明显,相对政治生态来说,党内政治生态的所涉范围更具体、更狭小,仅限于政党内部生态状况。也就是说,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政党内部党风、政风的一种综合反映。
结合以上专家关于政治生态概念的精辟阐释,可以看出,党内政治生态是党政系统运行状况的直接反映,或是官场政治生态状况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它是指政党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党内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呈现。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是指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之中的党政系统各要素呈现出正气上扬的、和谐有序的、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