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亚鲁王》,苗族第一部英雄史诗,涵括广泛,集亚鲁(Yax Lus)及其先祖的创世史、征战史及迁徙史于一体,具有神秘小众、雄厚悲壮、禁忌肃穆、完整活态的特征。2012年2月21日,《亚鲁王》在人民大会堂正式面世,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也将苗族这段尘封的历史公之于众。《亚鲁王》从被发现到面世并非一蹴而就,其至少经历了开始、停滞、起步、步入正轨、大力推动五个阶段,[1]是十余年集体智慧的结晶。

《亚鲁王》最早是以“苗族古歌”的形式申报为2009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受到行内专家普遍认可,其史诗身份得以界定。史诗篇幅宏伟,涉及人物上万、地名上百、战场无数,展现了苗族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及风俗习惯,承载了麻山苗族的社会历史记忆,是了解、认识和探索苗族古代社会可供参考的重要素材。

《亚鲁王》是活态的,不仅由于其内嵌于婚丧嫁娶、祛病禳灾、祈福祭祀等民俗中,更因为史诗文本伴随葬礼补充和延续。[2]史诗是麻山苗族在生命结束时,亲人对亡者的一种缅怀。随着东郎(史诗唱诵者)的展演,亡者沿着东郎诵唱的迁徙路线返回祖地,而亲人们也在聆听史诗的过程中,牢记历史,不忘祖训。

母题是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一部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若干母题组合表现。母题研究通常采用比较研究法,运用母题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亚鲁王》史诗,将史诗置于异文中比较,分析其“不变”与“变”之内核,把握其发展规律,对于挖掘《亚鲁王》文化内涵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强调用脚[3]做学问,特别重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的有机结合,以杨正江搜集整理翻译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为蓝本,分析史诗重点人物形象,通过比较史诗异文及与他民族史诗之间的异同,归纳演绎蕴藏于史诗的文化内涵,同时,围绕其稳定传承的精神内核,结合田野作业资料,对“亚鲁王”民俗仪式的“坚守”与“变迁”进行分析,挖掘其对民俗变迁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鉴于此,研究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前《亚鲁王》研究成果少,研究范围小,研究深度不够,从母题切入《亚鲁王》,能够把握史诗发展演变规律,能够探寻史诗稳定传承核心。第二,“亚鲁王”民俗已然遭受经济社会急剧变迁的巨大冲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理应观照其传承及保护,厘清其在经济社会急剧变迁下的发展路径,探索其在变异中求稳定、在发展中求传承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