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形式视野下的金圣叹文学评点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三千多年的历史流变中,出现了难以数计的文论著作,造就了众多卓有建树的文论家,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然而当我们历数这些文学批评大师及其成就之时,金圣叹的名字一定不会让我们遗忘。金圣叹(1608—1661),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入清改名人瑞,又名喟,字圣叹,苏州吴县人。金圣叹颖敏绝世,才气超群。天性爱慕自由,行为放诞不经,不屑仕进,游戏功名,常被目为“怪杰”。一生博学宏富,酷爱批书,断然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定为“天下六才子书”。后因牵连“哭庙案”被杀,致使诸多著作尚未批完,遂带着“庄骚马杜待如何”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自从评点“六才子书”以来,金圣叹就未得到心灵上的些许宁静。特别是他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腰斩”,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三百多年来,在金圣叹的名目上便冠有各式各样的称号。或被视为“狂徒”“异端”[1];或被视为“衡文”高手[2];或被视为“小说哲学家”[3];或被视为“八股选家”[4];或被视为“反动文人”[5];或被视为“著名文学批评家”[6];或被视为“杰出启蒙思想家”[7];或被视为“戏曲小说批评大师”[8]。穿越三百余年的历史时空,金圣叹无疑仍是一个极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或褒而誉之,或贬而讥之,或褒贬兼而有之,可谓争讼不已,难归一统。究其因,一方面与金圣叹及其评点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密切相关,为研究者们提供了进一步抉发的可能性空间。另一方面也与研究者多向度的观照息息相通。“世万其人,人万其心”[9],由于时世的斗转星移和不同角度的观照,金圣叹及其文学评点便呈现出见仁见智的不同侧面。因此,争议性便成为金圣叹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二律背反。一般而言,愈是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愈是具有值得后人进一步研发的价值;愈是具有复杂性的事物,愈具有值得后人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事实上,当我们今天再一次面对金圣叹本人及其文学评点时,仍不可规避这一悖论,即同样面临着一个对金圣叹重新定位的问题。金圣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家?其文学评点究竟是何种性质的文学批评?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重新思考并试图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