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生活审美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古代中国生活审美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与论题相关、间接论述古代中国生活审美问题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中国古代生活史的角度来论述

关于中国古代生活的研究集中在历史学领域,但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以生活为主题的研究还比较有限[1]。其相关古代生活的研究侧重于衣冠饮食、房舍舟车、社会组织、思想习惯等资料的梳理和中国古代生活史的演变。这方面论述的代表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丛书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01年推出的多卷本《中国风俗通史》。这两套书的优点是原始资料翔实,生活方式及形态的历史演变线索较为明显,缺点是缺乏一定的哲学概括力。只是历史学的视角,论述较为客观,但缺少审美视角。

(二)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论述

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侧重研究中国古人在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及思考模式,包括生活中衣、食、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及其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是民众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与生活史研究相比,民俗学研究更关注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活动,注重挖掘这些行为或活动背后的思想信仰等内在隐性而稳定的文化遗传密码。代表论著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嵇宇经的《民间游戏》和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这些研究资料丰富,极具原生态性。但与生活史方面的研究类似,民俗学关于中国古代生活的研究也较侧重客观的历史考察,缺少审美视角。

(三)从审美文化史的角度来论述

审美文化史方面的代表性论著是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和许明主编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前者在《先秦卷》中论述到先秦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令仪”和“威仪”,在与人交往时的琴瑟、赋诗和揖让,这些生活方式极具审美意味。在《元明清卷》中论述了明代市民在清明节、元宵节、端午节的游玩,他们平日里的花虫之恋及放情纵欲。后者在第四卷《六朝清音》中说六朝时期自然山水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第六卷《徜徉两端》中论述了有宋一代追求丰富的生活情趣,艺术和生活水乳交融;在第八卷《俗的泛滥》中论及农业文明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田园牧歌式的,人们在农忙、交粮纳税之后就可悠闲从容地享受现世世俗的生活。[2]与以往的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相比,这两套丛书将研究视野扩大到了古人的社会日常生活,值得肯定。两套著作虽均涉及了中国古代的生活审美,但二者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进行历史的梳理,相对缺乏生活审美理论的陈述;涉及的审美领域主要集中在文论、乐论、画论等方面,论述重点是艺术审美而非生活审美,相关生活审美内容的论述较为散乱、零碎;主要人群集中在文人士大夫阶层,较少提及其他阶层,对民众的生活审美关注更少。基于审美在中国古人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不仅囊括而且应以古人生活审美为重点进行研究。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的主角是芸芸众生,虽则文人士大夫生活审美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不容忽视,但轻视“农工商”三大阶层的生活审美也不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二 直接以“古代中国生活审美”为主题展开论述的文献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研究的理论资源

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理论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刘悦笛、仪平策和叶玉露。刘悦笛在其《“生活美学”建构的中西源泉》一文中指出中国“巫史传统”中的“化巫入情”、以情为本的“生活儒学”是中国生活美学的理论渊源,并认为“从孔子时代开始‘情’‘礼’合一的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仪平策在《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厚渊博,其中“执两用中”的中和思维模型和“道不远人”的审美价值范式最合生活美学精髓。叶玉露在《生活美学的涵义、理论溯源及实践展开》中认为,儒家美学是一种“蕴含着浓厚生活情趣的生活美学”,道家美学“是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生活美学”,禅宗美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深入生活,体悟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均为中国生活美学的理论资源[3]

就“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理论资源”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上述学者在谈此问题时仅仅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简略提及,没有进行单独、集中论证。二是仅从文化理论资源来论述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生成不够深入,无法精准而清晰地对其进行阐述,应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经济、家国结构、生命文化等进行深入分析才可能从根本上将此问题论述清楚。

(二)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性内容的具体分析

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性内容的具体分析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就某一时段的生活美学进行论述;二是就某一古人的生活美学进行论述;三是就某一阶层的生活美学进行论述。

第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四个:其一,李修建对魏晋时期名士生活美学的论述;其二,曾婷婷和赵强对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论述;其三,常康对泰州学派生活美学的研究;其四,马赛对宋代士人生活美学的研究。李修建编撰的《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是一部专门从生活美学角度来探讨魏晋名士生活的书籍。此书中他在梳理“士”的渊源、“士”的含义与类型、魏晋名士与魏晋思想的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魏晋名士的形貌风神之美、服饰风尚之美、清谈析理之美、服药饮酒之美、雅趣爱好之美、文人才情之美。曾婷婷的博士学位论文《晚明文人日常生活美学观念研究》从“欲”“闲”“癖”“奇”“生”五个方面对晚明人的生活美学进行了论述。赵强的《“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时尚和审美风会》中论述了晚明奢靡的生活风气和生活风尚及其形成原因。常康的《李贽“自然人性论”审美意蕴的哲学解读——兼论泰州学派倡导生活美学的当代意义》一文中认为李贽的“自然人性论”和“童心说”是泰州生活美学的核心[4]

第二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老子、庄子、苏轼、张岱、李渔和文震亨几个人物身上。对庄子生活美学研究的代表论文是万志全、万丽婷的《庄子的生活美学思想略论》。文章论及庄子的生活美学以“无”为本,摒弃了有害的世俗的审美观,向圣人、真人、至人、神人的生活迈进。万志全的《以水为师:老子的生活美学思想探究》认为,老子的生活美学主要表现在“无为而治”的社会生活美,慈爱节俭、谦让无争的人际关系美,虚静、无欲、无知、知足的个人生活美。方小凤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清欢”生活美学研究》,从美食、茶酒、养生、清婉、集会五个方面论述苏轼的生活美学,倡导我们学习他对物超越,对世俗亲和超越,对厄运随缘适性,处之泰然的态度。卢杰的硕士学位论文《张岱散文中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侧重研究张岱散文中的情感论和人格才情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节庆和休闲。李渔生活美学的研究是热点,目前已有十多篇博士、硕士和学术期刊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是刘红娟的博士学位论文《李渔生活美趣研究》。比较有特点的是刘辉成的《建立在死亡意识上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新释》一文。他认为,对死亡的呵护意识可使人聆听死亡的指令而真正关怀和珍惜生命,这正是建立生活美学的基础。李渔的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对死亡的呵护意识,其真谛是“知足常乐”和“知义常乐”。田军的博士学位论文《〈长物志〉的生活美学》是极具代表性的关于文震亨生活美学研究的成果。在文中他研究了《长物志》生活美学的生成背景、审美实践、功能指向、理论建构价值和对当代人生存的启示。[5]

第三方面的代表性论著是刘悦笛、赵强合著的《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论著从儒家、道家、禅宗生活美学入手,详尽论述了“花道茶艺”和“居家之美”,“琴棋书石”和“赏玩之美”,“雅集之乐”和“交游之美”,“笔墨纸砚”和“文房之美”,“造景天然”和“园圃之美”,“诗情画意”和“文人之美”,“山水泉林”和“优游之美”。内容丰富,资料众多,涉及面也较广,这是本书的优点所在。不足之处存在以下两点:其一,侧重论述士人阶层的生活审美,贵族阶层的生活审美涉及较少,市民和“农”“工”阶层几乎没有涉及。其二,理论阐述不够详尽,缺乏较强的理论提升和概括,总体特质的把握不够全面准确。

总之,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性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诸论文侧重从“形而下”层面列举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审美实践,对“中国古代生活美学(审美)”概念界定不够准确,对艺术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区别理解有些偏差。二是缺乏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审美的独特性把握不够全面、准确,局限于单一个体的生活审美或单个著作的生活美学思想,需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凸显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审美的独特之处,进行适当提升。三是缺乏一定的宏观历史意识,多局限于一人一书、一学派、一时段生活审美问题的研究,未将其放在整个中国古代生活审美理论中进行审视,给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

(三)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生活美学)的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生活美学)研究方法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是李修建的《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以六朝生活美学为例》[6]。在文中他认为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研究可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可采用个案研究,可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李修建倡导的这些方法极具合理性。除此之外,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很值得研究生活美学的学者借鉴。年鉴学派认为,生活世界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所以,他们注重生活的渐变,认可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研究应借鉴年鉴学派对生活渐变的研究,在琐碎的历史生活中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除此之外,还可借用“非认知方法论”。非认知方法论适合于深描和解析日常生活中的对象、活动和事件,所以在生活美学的研究中应大力提倡。非认知的方法论可以分为五类:“家庭壁炉法”“艺术化或仪式化”的方法、“介入法”“形式主义”的方法,依靠纯然的审美态度的现象主义方法。[7]其中,“家庭壁炉法”即贴近现实的舒适感,在日常生活的简单感官中寻找美的享受,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中国古代市民的生活美学。“艺术化或仪式化”的方法比较适合分析封建贵族的生活美学,“形式主义”的方法和纯然的审美态度的现象主义方法论适合分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美学。

基于此,本书从审美性角度对中国古代生活进行整体性观照,从古代中国生活审美化倾向的社会文化背景,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的民族特性、社会形态、现代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