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吴国艺文志考索
01 吴国杜荀鹤2种11卷(存1种,卷数作3卷)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行十五,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因居九华山,故自号“九华山人”。大顺二年(891)方登进士第,年四十六(《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256—257页)。有著作2种11卷,今存1种,卷数作3卷。存诗3卷又5首,见《全唐诗》卷六九一至卷六九三、《全唐诗补遗》“四”、《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五。《十国春秋》卷十一“吴十一”有传。
(一)《杜荀鹤诗集》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四”云:“《杜荀鹤诗集》一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别集诗”云:“《杜荀鹤诗集》一卷。”
《遂初》(1194)“别集类”云:“杜荀鹤”。
笔者按:依据《遂初堂书目》的体例,书名记为“杜荀鹤”,则书名就应该是《杜荀鹤集》或者《杜荀鹤诗集》,而不会是《唐风集》,紧跟“杜荀鹤”三字后的“韩偓《香奁集》”即可证明此种推断。
(二)杜荀鹤《唐风集》十卷(存,卷数作三卷)
书名又作《杜荀鹤文集》。卷数又作三卷、二卷。详下。
《郡斋》(1187)卷四“别集类中”云:“杜荀鹤《唐风集》十卷。右唐杜荀鹤,池州人。大顺二年(891)进士,善为词,句切理。宣州田重之,尝以牋问至梁祖,荐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904—907)初病卒,有顾云序。荀鹤自号九华山人。”
《直斋》(1262)卷十九“诗集类上”云:“《唐风集》三卷。唐九华山人杜荀鹤撰(按,晁公武《读书志》作十卷)。”笔者按:《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上”后注云“凡无他文而独有诗及虽有他文而诗集复独行者别为一类”,《唐风集》入“诗集类”,可见是杜荀鹤的诗集。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集·诗集”于“杜荀鹤《唐风集》十卷”后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如上著录语之后,又曰:“《陈录》作三卷。《幕府燕谈》:‘杜荀鹤诗鄙俚近俗,惟宫词为唐第一,云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正谓风暖日高句也(此句欧公诗话以为周朴诗)。’”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杜荀鹤《唐风集》二卷。”
笔者按:《宋史》(1343)卷二百九“古文史类”有“强行父《唐杜荀鹤警句图》一卷”的著录,由此可见杜荀鹤诗在宋代名气之大。强行父(1091—1157),余杭(今浙江杭州)人,与唐庚(1071—1121)有交往。
笔者又按:上海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三卷,索书号为828718—21,此本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994年各影印过1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再造善本又据此影印。宋刻本书没有著录于《宋史·艺文志》者,为数不少,此《杜荀鹤文集》三卷就是一例。
02 吴国陈岳4种150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
陈岳(生卒年不详),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昭宗光化(898—901)间,朝廷拟征召,镇南节度使钟传辟为从事,不久病卒(《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465页)。有著作4种150卷,另1种不知卷数,均佚。存文1篇,即《春秋折衷论序》,见《全唐文》卷八二九。《十国春秋》卷十一“吴十一”之《陈濬传》有附传,陈岳为陈濬之父。
(一)陈岳《折衷春秋》三十卷(佚)。
书名又作《春秋折衷论》、《三传折衷论》。详下。
《崇文》(1041)卷二“春秋类”云:“《折衷春秋》三十卷。唐陈岳撰。以三家异同三百余条,参求其长以通《春秋》之意。”
《新唐书》(1060)卷五十七艺文志第四十七“春秋类”云:“陈岳《折衷春秋》三十卷(唐末钟传江西从事)。”
《通志》(1161)卷六十三艺文略第一经类第一“春秋·传论”云:“《春秋折衷论》三十卷(陈岳)。”
《郡斋》(1187)卷一下“春秋类”云:“《春秋折衷论》三十卷。右唐陈岳撰。以《左氏传》为上、《公羊》为中、《谷梁传》为下,比其异同而折中之。岳,唐末钟传辟为江西从事。”
《直斋》(1262)卷三“春秋类”云:“《春秋折衷论》三十卷。唐江西观察判官庐陵陈岳撰。以三传异议折衷其是非而断于一。岳,唐末十上春官,晚乃辟江西从事。”
《通考》(1319)卷一百八十二经籍考九“经·春秋”云:“《春秋折衷论》三十卷:‘《崇文总目》:唐陈岳撰。以三家异同三百余条,参求其长以通《春秋》之义。’晁氏曰:‘其书以《左传》为上、《公羊》为中、《谷梁》为下,比其异同而折衷之。岳,唐末十上春官,晚乃从钟传,辟为江西从事。’”
笔者按:第一,《通考》引“晁氏”之言比引《崇文总目》之言要低一个格子,不知何故。第二,陈岳《春秋折衷论》一书,《郡斋》晁氏、《直斋》陈氏均有著录,而且两者的著录有不同,不知《通考》何以只引“晁氏”之言而不引“陈氏”之言。第三,《通考》名义上引《郡斋》“晁氏”而未引《直斋》“陈氏”,但是实际上其内容还是引了《直斋》“陈氏”的,因为“唐末十上春官”就出自《直斋》,只是这句话明明是陈振孙的话,马端临《通考》引到“晁氏曰”之下,让人以为是晁公武的话,显然不合适。不知《通考》何以会有如此不合理的事情。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春秋类”云:“陈岳《春秋折衷论》三十卷。”
笔者按:第一,《直斋》(1262)卷二“诗类”云:“《诗折衷》二十卷。皇祐莆田刘宇撰,凡毛郑异议折衷从一。盖仿唐陈岳《三传折衷论》之例,凡一百六十八篇。”由此可见陈岳《春秋折衷论》的影响。第二,司空图(837—908)《司空表圣文集》卷三《疑经著述》云:“钟陵秀士陈用拙出其宗人岳所作《春秋折衷论》数十篇,赡博精致,足以下视两汉迂儒矣。”由此可见《春秋折衷论》撰写的大致时间和水平之高。
(二)陈岳《春秋谥族图》五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春秋类”云:“陈岳……《春秋谥族图》五卷。”笔者按:《通志》卷六十三“春秋·世谱”云“《春秋谥族谱》一卷”,不著撰人,不知是否就是陈岳的《春秋谥族图》五卷,录此备考。
(三)陈岳《唐统纪》一百卷(佚)
书名又作《大唐统纪》。卷数仅四十卷者,非全书。详下。
《崇文》(1041)卷三“编年类”云:“《唐统纪》一百卷。”
《新唐书》(1060)卷五十八艺文志第四十八“编年类”云:“陈岳《唐统纪》一百卷。”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编年·唐”云:“《唐统纪》一百卷(陈岳撰)。”
《直斋》(1262)卷四“别史类”云:“《大唐统纪》四十卷。唐江南西道观察判官陈岳撰。用荀袁体。起武德(618—626),尽长庆(821—824),为一百卷。今止武后如意(692),非全书也。”
《通考》(1319)卷一百九十三经籍考二十“史·编年”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编年类”云:“陈岳《唐统纪》一百卷。”
《十国》(1672)卷十一《陈濬传》云:“陈濬,庐陵人。父岳,仕唐为南昌观察判官,著《唐统纪》一百卷。”
笔者按:第一,宋王应麟《玉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七云:“《唐统纪》。《志》:‘陈岳《唐统纪》一百卷(《崇文目》同)’。《中兴书目》:‘检校尚书屯田员外郎陈岳撰。以荀悦、袁宏有《汉纪》,遂为《大唐统纪》,起武德(618—626),尽长庆(821—824)末,凡十三朝,成一百卷,用《春秋》例,间著论云。’”第二,《唐统纪》一书,宋叶大庆《考古质疑》、清《御定渊鉴类函》一书有片段存留。
(四)陈岳《陈子正言》十五卷(佚)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云:“陈岳……以所为述作,号《陈子正言》十五卷。”
(五)《陈岳词赋歌诗》(笔者按:此是为笔者代拟)若干卷(佚)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云:“陈岳……其词赋歌诗,别有编帙。”
笔者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云:“陈岳,吉州庐陵人也,少以词赋,贡于春官氏,凡十上,竟抱至冤。晚年从豫章钟传,复为同舍所谮,退居南郭,以坟典自娱,因以博览群籍。常著书商较前史得失,尤长于班史之业,评三传是非。著《春秋折衷论》三十卷,约大唐实录,撰《圣纪》一百二十卷。以所为述作,号《陈子正言》十五卷。其词赋歌诗别有编帙。光化(898—901)中执政议以蒲帛征。传闻之,复辟为从事,后以谗黜。寻遘病而卒。”
03 吴国陈濬3种33卷,另1种1卷存疑(均佚)
陈濬(生卒年不详),又作陈浚,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史学家陈岳之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469页)。有著作3种33卷,另1种1卷存疑,均佚。《十国春秋》卷十一“吴十一”有传。
(一)陈濬《吴杨氏本纪》六卷(佚)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霸史下”云:“《吴杨氏本纪》六卷(伪吴陈濬撰,记杨氏始终)。”
笔者按:清朝倪涛《六艺之一录》续编卷六《江都县吴寻阳长公主墓铭跋》云:“陈濬《吴杨氏本纪》、信都芳《淝上英雄小录》、徐铉《吴录》、《邗沟要略》、《吴将佐录》诸书,皆不传。”
(二)陈濬《吴录》二十卷(佚)
《十国》(1672)卷十一:“陈濬,庐陵人。……濬有史才,能世其学,事睿帝(920—937年在位)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撰《吴录》二十卷,官终尚书。子乔,仕南唐,有传。”
(三)陈濬《江南揖让录》七卷(佚)
书名又作《揖让录》、《揖让集》。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六”云:“《江南揖让录》七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陈濬《揖让录》七卷”。
《十国》(1672)卷十一:“陈濬,庐陵人。……(濬又有《揖让集》七卷)。”
(四)存疑书:《吴将佐录》一卷(佚)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霸史下”云:“《吴将佐录》一卷,记杨行密时功臣三十九人行事,又三十四人只载姓名。”笔者按:据郑樵《通志》体例,此《吴将佐录》一卷,应该属于陈濬的著作,但是未必可靠,录此备考。
04 吴国沈文昌1种20卷(佚)
沈文昌(生卒年不详),湖州(今属浙江)人。唐末为宁国节度使田幕僚,曾为田氏草檄骂杨行密。田败后,杨行密赦其罪,用为节度牙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88页)。有著作1种20卷,佚。《十国春秋》卷十一“吴十一”有传。
笔者按:依据杨行密(852—905)于903年十二月打败田后赦免沈文昌,知沈文昌大致年代,故置于此。
(一)《沈文昌集》二十卷(佚)
书名又作《沈文昌记室集》。卷数又作三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七”云:“《沈文昌记室集》三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沈文昌集》二十卷。”
05 吴国王振2种2卷(均佚)
王振(生卒年不详),字文飞,郡望太原(今属山西)。仕唐为左拾遗,仕吴为史官(《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44页)。有著作2种2卷,均佚。《十国春秋》卷十一“吴十一”有传。
笔者按:朱全忠907年篡唐,改名朱晃,王振《汴水滔天录》一卷记载朱全忠篡唐事,由此可知王振的大致年代。
(一)王振《汴水滔天录》一卷(佚)
《崇文》(1041)卷三“杂史类”云:“《汴水滔天录》一卷”。
《新唐书》(1060)卷五十八艺文志第四十八“杂史类”云:“王振《汴水滔天录》一卷(昭宗时拾遗)。”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杂史”云:“《汴水滔天录》一卷(五代王振撰,记梁太祖事)。”
《遂初》(1194)“杂史类”云:“《汴水滔天录》”。
《直斋》(1262)卷五“杂史类”云:“《汴水滔天录》一卷。唐左拾遗王振撰,言朱温篡逆事。”
《通考》(1319)卷一百九十六经籍考二十三“史·传记”所云引《直斋》同。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传记类”云:“王振《汴水滔天录》一巻。”
(二)《王振诗》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王振诗》一卷。”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王振诗》一卷。”
06 吴国信都镐1种3卷,另1种9卷作者存疑(均佚)
信都镐(生卒年不详),隋信都芳之后,著有《淝上英雄小录》二卷,记录杨行密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信都镐)。有著作1种2卷,佚;另1种9卷,作者存疑,佚。《十国春秋》卷十一“吴十一”有传。
笔者按:杨行密902年为吴王,919年卒,信都镐《淝上英雄小录》二卷记录杨行密将吏中24名淝上人,由此可知信都镐之大致年代。
(一)信都镐《淝上英雄小录》三卷(佚)
书名又名《淝上英雄录》。卷数又作二卷。详下。
《崇文》(1041)卷三“伪史类”云:“《淝上英雄小录》二卷。”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霸史下”云:“《淝上英雄小录》二卷(伪吴信都镐撰。记杨行密起庐州入广陵,所从将吏五十人。)”
《遂初》(1194)“伪史类”云:“《淝上英雄小录》”。
《直斋》(1262)卷五“伪史类”云:“《淝上英雄小录》二卷。信都镐撰。所录杨行密将吏有勋名者四十人,其二十四人皆淝上,余诸道人。又有僧道渔樵之属十人。录其小事,故名小录。”
《通考》(1319)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之“史·伪史霸史”所云引陈氏同。
《宋史》(1343)卷二百四艺文三“霸史类”云:“吴信都镐《淝上英雄小录》三卷”。
《十国》(1672)卷十一云:“信都镐,隋信都芳之后也。少以著作自负。当太祖入广陵,功臣三十九人,而同时佐将吏实五十人焉。镐录其名氏功绩,为《淝上英雄小录》二卷。《文献通考》云:“信都镐撰《淝上英雄小录》,中录杨行密将吏有勋名者四十人,其二十四人皆淝人。余诸道人。又有僧道渔樵之属十人。录其小事,故名小录。”
笔者按:《十国》(1672)卷首《凡例》云:“《淝上英雄录》”。
(二)存疑书:《邗沟要略》九卷(佚)
《崇文》(1041)卷三“伪史类”云:“《邗沟要略》九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霸史下”云:“《邗沟要略》九卷。记杨行密据淮南事。”
笔者按:《五国故事》之余寅《五国故事序》云:“其时汤悦《江南录》、徐铉《吴录》、信都镐《淝上英雄录》、《邗沟要略》。”
07 吴国殷文圭7种99卷(均佚)(有清抄本1种1卷)
殷文圭(生卒年不详),又作殷文珪、汤文圭、商文圭。字表儒,小字桂郎,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乾宁五年(898)进士及第。吴武义元年(919),杨隆演称帝,以殷文圭为翰林学士,仕终左千牛卫将军(《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649页)。有著作7种99卷,均佚。存诗1卷,见《全唐诗》卷七零七,《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一又补诗3首;文1篇,见《全唐文》卷八六八。《十国春秋》卷十一“吴十一”有传。笔者按:浙江图书馆有《殷文圭诗集》一卷,系清抄本。
(一)殷文圭《登龙集》十五卷(佚)
作者名又作汤文圭。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汤文圭《登龙集》十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汤文圭《登龙集》十卷(伪吴)。”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殷文圭……又《登龙集》十五卷。”
《十国》(1672)卷十一本传云:“殷文圭……有《登龙集》十卷。”
(二)殷文圭《从军稿》二十卷(佚)
作者名又作商文圭。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七”云:“《从军稿》二十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商文圭《从军稿》二十卷。”
《十国》(1672)卷十一本传云:“殷文圭……《从军稿》二十卷。”
(三)殷文圭《笔耕词》二十卷(佚)
作者名又作汤文圭、商文圭。书名又作《笔耕》。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七”云:“汤文圭《笔耕》一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表章”云:“汤文圭《笔耕》二十卷(伪吴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商文圭……《笔耕词》二十卷。”
《十国》(1672)卷十一本传云:“殷文圭……有……《笔耕》二十卷。”
笔者按:《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三艺文志集部一云:“《冥搜集》二十卷、《登龙集》十五卷、《从军稿》二十卷、《笔耕词》二十卷(俱贵池殷文圭)。”
(四)殷文圭《镂冰录》二十卷(佚)
作者名又作商文圭。书名又作《镂冰集》。卷数又作三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七”云:“《镂冰集略》三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殷文圭《镂冰集》二十卷。”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商文圭……又《镂冰录》二十卷。”
笔者按:《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艺文子部云:“《镂冰录》(贵池殷文奎)”,殷文奎,当作殷文圭。
(五)殷文圭《冥搜集》二十卷(佚)
作者名又作汤文圭。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五”云:“《冥搜集》二十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伪朝”云:“汤文圭……又《冥搜集》二十卷。”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殷文圭《冥搜集》二十卷。”
《十国》(1672)卷十一本传云:“殷文圭……有……《冥搜集》二十卷。”
(六)殷文圭《四六》三卷(佚)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四六”云:“殷文圭《四六》三卷(赵文翼注)
(七)《殷文珪集》一卷(佚)
书名又作《殷文圭诗集》。详下。
《直斋》(1262)卷十九“诗集类上”云:“《殷文珪集》一卷。唐殷文珪撰。乾宁五年(898)进士,后仕南唐。其子曰殷崇义,归朝后更姓名,即汤悦也。”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集·诗集”所云引《直斋》同。
笔者按:“《殷文珪集》一卷”已经被著录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了,《宋史》竟然会漏掉此书,不知《宋史·艺文志》的体例是怎样的?也不知这样的情况,还有多少。
08 吴国徐融2种4卷(均佚)
徐融(生卒年不详),被吴齐王李昪(888—943,937—943年在位)沉入江中而卒(《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647页)。有著作2种4卷,均佚。今存诗断句1联,见《全唐诗》卷七九五;酒令2句,见《全唐诗》卷八七九。
(一)徐融《帝王指要》三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杂家类”云:“徐融《帝王指要》三卷。”
(二)《徐融集》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徐融集》一卷。”
09 吴国黄讷1种1卷(佚)
黄讷(生卒年不详),五代时苏州人。唐哀帝天祐(904—907)时为镇南节度使刘威幕客,吴杨行密(852—905)卒后,徐温欲图刘威,黄讷劝说刘威轻舟入觐徐温,以释嫌疑。刘威从,果得徐温善待(《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无黄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2063页)。有著作1种1卷。《十国春秋》卷十“吴十”有传。
(一)黄讷《家戒》一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儒家类”云:“黄讷《家戒》一卷”。
10 吴国沈颜3种30卷(均佚)
沈颜(?—927前),字可铸,吴(今江苏苏州)人。曾祖沈既济、祖父沈传师皆有文名。天复(901—904)初登进士第,授校书郎。顺义(921—927)中卒。(《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94—395页)有著作3种30卷,均佚。存诗2首,见《全唐诗》卷七一五;文11篇,见《全唐文》卷八六八。《十国春秋》卷十一“吴十一”有传。
笔者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94页云沈颜生卒不详,但是又云沈颜顺义中卒,顺义为吴国杨溥年号,即921—927年,由此可判定沈颜卒于927年前。
(一)沈颜《聱书》十卷(佚)
书名又作《聲书》。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类”别集一云:“《聱书》十卷”。
《新唐书》(1060)卷六十艺文志第五十“别集类”云:“沈颜《聱书》十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沈颜《聱书》十卷(伪吴)。”
《郡斋》(1187)卷四中“别集类中”云:“沈颜《聱书》十卷。右伪吴沈颜,字可铸,传师之孙。天复(901—904)初进士,为校书郎,属乱离,奔湖南,辟巡官。吴国建,为淮南巡官、礼仪使、兵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顺义(921—927)中卒。颜少有词藻,琴棋皆臻妙。场中语曰‘下水船’,言为文敏速,无不载也。性闲淡,不乐世利。尝病当时文章浮靡。仿古著书百篇,取元次山聱叟之说,附己志而名书。其自序云:‘自孟轲以后千余年,经百千儒者,咸未有闻焉。天厌其极,付在鄙子。’其夸诞如此。”
《直斋》(1262)卷十六“别集类上”云:“《聱书》十卷。唐天复进士沈颜可铸撰。传师之孙。仕伪吴,顺义中为翰元苑。名聱者,以元结聱叟自况也。其文骫骳而自序之语极其矜负。”
《通考》(1319)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六十“别集”著录“沈颜《聱书》十卷”后所云引《郡斋》同,引《直斋》云:“颜,传师之孙,其文骫骳而自序之语极其矜负。”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杂家类”云:“沈颜《聲书》十卷。”笔者按:《聲書》,当为《聱书》。
(二)沈颜《解聱书》十五卷(佚)
书名又作《解聱》。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一”云:“《解聱书》十五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沈颜……《解聱书》十五卷。”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集类·别集类”云:“沈颜……《解聱》十五卷”。
《十国》(1672)卷十一本传云:“沈颜……又有《解聱书》十五卷。”
(三)沈颜《陵阳集》五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集类·别集类”云:“沈颜《陵阳集》五卷。”
11 吴国游恭4种47卷(均佚)
游恭(生卒年不详),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唐昭宗时,为武昌军节度使杜洪掌书记。天祐二年(905)杜洪死后,归吴,署馆驿巡官。吴杨隆演武义(919—921)初,迁驾部员外郎,知制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769页)。有著作4种47卷,均佚。《十国春秋》卷十一“吴十一”有传。
(一)游恭《小东里集》三卷(佚)
书名又作《东里集》。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游恭文集》一卷(缺)。《小东里集》三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游恭……《小东里集》三卷。”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游恭《东里集》三卷。”
《十国》(1672)卷十一本传云:“游恭……有《小东里集》四卷。”
(二)游恭《广东里集》四十卷(佚)
卷数又作四卷、二十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广东里集》四十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游恭……《广东里集》四卷。”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游恭……《广东里集》二十卷。”
《十国》(1672)卷十一本传云:“游恭……有……《广东里集》四卷。”
(三)游恭《短兵集》三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卷二百九艺文八“总集类”皆云:“游恭……《短兵集》三卷。”
(四)游恭《游恭文集》一卷(佚)
书名又作《游恭集》。详下。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游恭文集》一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游恭集》一卷(伪吴)。”
12 吴国汤筠1种5卷(佚)
汤筠(生卒年不详),五代时吴国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396页)。有著作1种5卷,佚。据《通志》卷七十知汤筠为吴国人。
(一)汤筠《戎机集》五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三”云:“汤筠《戎机集》五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军书类”云:“汤筠《戎机集》五卷(伪吴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汤筠《戎机集》五卷。”
13 吴国僧修睦1种1卷(佚)
修睦(?—918),号楚湘,昭宗光化(898—901)间庐山僧正。与贯休、齐己、虚中、处默、栖隐、李咸用等为诗友。后应吴国征辟往金陵,天祐十五年(918)死于朱瑾之难(《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585—586页)。有著作1种1卷,佚。存诗31首,《全唐诗》卷八四九存27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八补1首,《续拾》卷四三补3首又1句。
(一)《修睦诗》一卷(佚)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诗”云:“《修睦诗》一卷。”
《遂初》(1194)“别集类”云:“《僧修睦》。”
《直斋》(1262)卷十九“诗集类上”云:“《栖白集》一卷、《修睦东林集》一卷、《尚颜供奉集》一卷。皆唐僧,贯休而下,尽唐末人也。”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之“集·诗集”所云引《直斋》云:“《柳白集》一卷、《修睦东林集》一卷、《尚颜供奉集》一卷。陈氏曰:‘皆唐僧。自贯休而下尽唐末人也。’修睦死于维扬朱瑾之难。”笔者按:《柳白集》应为《栖白集》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僧修睦诗》一卷。”
14 吴国徐廙1种3卷,另1种3卷作者存疑(均佚)
徐廙(生卒年不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此人)。有著作1种3卷,另1种3卷作者存疑。据《通志》卷六十五知徐廙为吴国人。
(一)徐廙《三朝革命录》三卷(佚)
《崇文》(1041)卷三“杂史下”云:“《三朝革命录》三卷(缺)。”
笔者按:《通志》卷六十五说三朝为隋梁唐。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杂史”云:“《三朝革命录》三卷(载隋唐事。尽天祐禅梁。伪吴徐廙撰)。”
《宋史》(1343)卷二百三艺文二“别史类”云:“徐廙《三朝革命录》三卷。”
(二)徐廙《豫章记》三卷(佚)
《崇文》(1041)卷四“地理类”云:“《豫章记》三卷(缺)。”
钱塘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一百三“石刻文字”七十九云:“《豫章记》三卷,南唐徐廙撰。”
笔者按:第一,据《新唐书》、《通志》的记载,《豫章记》的作者为雷次宗,不知道《六艺之一录》何所据而云然。第二,据郑樵《通志》,徐廙为吴国人。第三,雷次宗《豫章记》一书在《太平寰宇记》等书中有片段存留。
15 吴国僧十朋2种15卷(均佚)
僧十朋(生卒年不详),有著作2种15卷,均佚(《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僧十朋)。据《通志》卷六十七知僧十朋为吴国人。
(一)僧十朋《五经指归》五卷(佚)
《宋史》(1343)卷二百二艺文一“经解类”云:“《僧十朋五经指归》五卷。”
笔者按: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四十一云:“僧(十朋)《五经指归》。《宋志》:五卷。佚。”
(二)僧十朋《请祷集》十卷(佚)
书名又作《十朋请祷集》。卷数又作一卷。详下。
《崇文》(1041)卷十“释书类”云:“《请祷集》十卷(缺)。”
《通志》(1161)卷六十七艺文略第五“释类铨述”云:“《请祷集》十卷(伪吴僧十朋撰)。”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道家附释氏神仙类”云:“《十朋请祷集》一卷。”
16 吴国处常子1种2卷(佚)
处常子(生卒年不详),《郡斋读书志》卷四下“总集类”云其为伪吴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处常子。有著作1种2卷,佚。
(一)处常子《续本事诗》二卷(佚)
《崇文》(1041)卷十一“总集下”云:“《续本事诗》二卷。”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诗总集”云:“《续本事诗》二卷。”
《郡斋》(1187)卷四下“总集类”云:“《续本事诗》二卷。右伪吴处常子撰。未详其人。自有序云:‘比览孟初中《本事诗》,辄搜箧中所有依前题七章,类而编之。’然皆唐人诗也。”
《通考》(1319)卷二百四十八经籍考七十五之“集·总集”所云引晁氏同。
《宋史》(1343)卷二百九艺文八“总集类”云:“《续本事诗》二卷。”
笔者按:第一,《直斋》(1262)卷二十二“诗集类上”云:“《续广本事诗》五卷。聂奉先撰。虽曰广孟棨《本事诗》,其实集诗话耳。”从陈振孙这话看,《说郛》所引15则显然是聂奉先《续广本事诗》之内容,非伪吴处常子《续本事诗》二卷之内容。可见,有四人写过《本事诗》,孟棨,处常子、聂奉先、徐电发。第二,据《四库全书总目》(1781)卷一百三,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许叔微《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一书即“取《本事诗》一书以名之。”结合吴国处常子《续本事诗》二卷,可见,孟棨《本事诗》一书之影响。吴景旭《历代诗话》所引为聂奉先之《续本事诗》五卷的内容,非吴国处常子《续本事诗》二卷的内容。就是说,处常子此书已佚。第三,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二“集录三”有“《续本事诗》(二卷,伪吴处常子,依孟棨类续篇)”的记载,但是,胡震亨此书只是过录历代史志,不能证明胡震亨看到过处常子的《续本事诗》一书。
17 吴国朱浔1种30卷(佚)
朱浔(生卒年不详),五代时吴国人,以文章名家(《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175页)。有著作1种30卷,佚。
(一)朱浔《启霸集》三十卷(佚)
书名又名《昌吴启霸集》。详下。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七”云:“《启霸集》三十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表章”云:“《启霸集》三十卷(伪吴朱浔撰)。”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朱浔《昌吴启霸集》三十卷。”
《十国》(1672)卷十一本传云:“朱浔,素以文章名家,所撰《启霸集》三十卷,为当世所重。”
18 吴国周延禧1种20卷(佚)
周延禧(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避乱徙家广陵(今江苏扬州),唐末明经及第。吴时为淮南巡官,官至户部郎中(《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第507页)。有著作1种20卷,佚。
笔者按:郑樵《通志》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传记·列传”云:“《周延禧传》一卷”,不知此传作者为谁,录此备考。
(一)周延禧《百一集》二十卷(佚)
《崇文》(1041)卷十一“别集二”云:“周延禧《百一集》二十卷(缺)。”
《通志》(1161)卷七十艺文略第八“别集五”云:“周延禧《百一集》二十卷(伪吴)。”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周延禧《百一集》二十卷。”
《十国》(1672)卷十一云:“朱浔,素以文章名家,所撰《起霸集》三十卷,当世所重。同时,有周延禧者,亦号通才,自名其集曰《百一集》。”
19 吴国成氏1种,不知卷数(佚)
成氏(生卒年不详),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无此人,《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所收众多成姓人中,没有一个是五代时上谷人,故此成氏事迹难考,仅见于徐铉《骑省集》卷十八《成氏诗集序》中。详下。
(一)《成氏诗集》,不知卷数(佚)
徐铉《骑省集》卷十八《成氏诗集序》云:“……今上谷成君亦有之。不然者,何其朝舍鹰犬,夕味风雅,虽世儒积年之勤,曾不能及其门者也。逮予之知,已盈数百篇矣。睹其诗,如所闻;接其人,如其诗。既赏其能,又贵其异,故为冠篇之作,以示好事者云。戊戌岁(938)正月日序。”[1]
笔者按:《五代艺文考》之《五代艺文志补遗》云:“《成氏诗集》,成氏撰。此条据唐圭璋《南唐艺文志》补。”[2]可见,唐圭璋将《成氏诗集》当作南唐国的著作。但是,《成氏诗集序》作于戊戌岁,即938年,此年徐铉(916—991)23岁,杨吴政权937年十月被李昪篡夺,称齐国,939年才称唐。所以《成氏诗集》应该属于吴国人的著作。笔者又按:张兴武《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未能修订其《五代艺文考》这个疏漏,依然把《成氏诗集》当作南唐国著作,这也许和张兴武先生对十国文人的国别原本就不介意有关。[3]
20 吴国张翼2种11卷(均佚)
张翼(生卒年不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无张翼。有著作2种11卷,均佚。笔者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第461页有“张翼”,生卒年不详,为宋宁宗赵扩嘉泰二年(1202)进士,但未言其有著作,从《崇文总目》卷十二著录“《张翼诗》”的前后文人皆为五代人看,这两个“张翼”显然不是同一个人。据《通志》卷六十五知《宰辅明鉴》十卷的作者是吴国人,则《崇文总目》卷十二所云《张翼诗》的作者也是吴国人。笔者又按:《五代艺文考》仅收张翼著作1种10卷,见该书《五代艺文志补遗》“格令类”。
(一)张翼《宰辅明鉴》十卷(佚)
作者又作张辅。详下。
《通志》(1161)卷六十五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职官下”云:“《宰辅明鉴》十卷(伪吴张翼撰)。”
《宋史》(1343)卷二百五艺文四“杂家类”云:“张辅《宰辅明鉴》十卷”。
(二)《张翼诗》一卷(佚)
《崇文》(1041)卷十二“别集三”云:“《张翼诗》一卷(缺)。”
《宋史》(1343)卷二百八艺文七“别集类”云:“《张翼诗》一卷。”
笔者按:张兴武《五代艺文考》之《五代艺文志补遗》“总集类”云:“《唐僧诗》三卷,僧法钦编。《文献通考》卷二四八《经籍》七五著录《唐僧诗》三卷,识曰:‘陈氏曰:吴僧法钦集唐僧三十四人诗,二百余篇,杨杰次公为之序。’”[4]此法钦(714—793)为昆山(今属江苏)人,俗姓朱(《文苑英华》卷八六五、《宋高僧传》卷九有传,《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1590页有“法钦”辞条),是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时人,不是五代人。陈振孙所说的“吴僧”即吴地僧人,非吴国僧人,故不收入《吴国艺文志考索》中。笔者又按:张兴武《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未能订正其《五代艺文考》的这个疏漏,依然把盛唐中唐时人法钦编的《唐僧诗》三卷当作五代著作。[5]这虽是白璧微瑕,亦应注意。
以上吴国20名文人,著作40种487卷,另2种不知卷数,3种13卷作者存疑。存1种3卷。
[1] (宋)徐铉撰:《骑省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8。
[2] 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346页。
[3] 张兴武:《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97页。
[4] 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324页。
[5] 张兴武:《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65、6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