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宋至明代都城建置概况及其方位特点[1]
(一)都城建置概况
1.北宋四京
北宋以东京开封府为都城(960~1126年),同时以河南府为西京(今河南洛阳)[2]。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以宋太祖后周末任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升为南京[3]。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为防契丹入寇,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大名府为北京[4]。
2.南宋行在和行都
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后,为避金兵进逼,以巡幸为名,先后流亡至扬州、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杭州、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绍兴府(今浙江绍兴)等地,均以“行在”名之。其间建炎三年二月高宗驻跸杭州,诏以为行宫。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以临安府为都城,仍称“行在”。此外,建炎三年高宗到过金陵,并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建行都[5]。此后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又曾移跸行都年余。
3.辽五京
916年契丹族建契丹国,大同元年(947年)改称大辽国(983年曾改号大契丹国,1066年后复号大辽)。神册三年(918年)城“皇都”(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二里);天显十三年(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改“皇都”为上京,称临潢府。天显三年(928年)十二月,“升东平郡为南京”(今辽宁辽阳附近),天显十三年十一月改称东京辽阳府。同年升幽州为南京(又名燕京,今北京),称幽都府,开泰元年(1012年)改称析津府。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置中京,称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县大明镇,又称大名城)。重熙十三年(1044年)将云州升为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4.金上京、金中都与诸京
1115年女真族阿骨打建大金国,居“皇帝寨”,初称会宁州(今黑龙江哈尔滨东南约30公里的白城),太宗完颜晟时升为府,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此外,金灭辽后,“袭辽制,建五京”,以辽中京为北京,辽东京辽阳府和辽西京大同府仍为东、西京。金夺北宋燕山府(即辽南京)后,改称燕京,复名析津府。天德五年(1153年)二月诏书说:“燕京可为中都,仍改安析津府为大兴府,上京、东京、西京依旧外,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天德五年三月(同月改元贞元),海陵王迁都于金中都[6]。贞祐二年(1214年)三月,蒙古军队围中都,金宣宗贡献求和,并迁都南京开封府。此外,宣宗迁南京后,又曾改河南府为金昌府(今河南洛阳),号中京[7]。
5.元代三都
蒙古汗国时期,窝阔台之世建都于和林(哈喇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鄂尔浑河右岸呼舒柴达木南约20公里)。忽必烈建元朝后,有上都、大都和中都三都。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敦达浩特镇东),1256年忽必烈营建,称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大汗位,建元中统。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亦称上京、滦京),取代和林。至元元年(1264年)升燕京(今北京金中都故城)为中都,至元八年十一月建国号大元。至元四年在中都旧城(原金中都城)东北另选新址建大都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春正月,“宫阙告成,帝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王百官朝贺”[8]。此后元上都则成为元朝皇帝夏季避暑和捺钵之所。元中都(今河北张北县西北15公里白城子),为武宗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六月,“甲午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9]。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去世,停建并撤销中都建置。
6.明代二京和中都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所部渡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后,定都之议遂提到日程上来。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即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元洪武,国号大明。洪武元年三月克汴梁,八月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洪武二年九月诏以临濠为中都(今安徽凤阳县城之西偏南),开始大规模营建中都。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城,重点营建南京城。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罢北京(今河南开封),仍称开封府,南京改称京师,正式定都。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崩,其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帝位,改元永乐(1403年)。永乐元年正月诏“以北平为北京”,称“行在”;二月“改北平(府)曰顺天府”。永乐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天下”[10]。永乐十九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此后明代形成北京、南京两京制度。
清入关以后,承袭眀制,仍立都于北京城,明清北京城形制布局大同小异。故关于秦汉以后的都城布局,一般只提到明北京城为止。前面所述诸城,只有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和北京是正式都城,余者多为陪都,或虚设,或未竣工而罢(表0—1)。此外,金南京仅在金末短期内为都城。
(二)都城方位的特点
1.都城数量多,在古都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宋至明代都城、陪都和诸京(包括未最后竣工,未正式投入使用者)共22座(减去金、辽相重者)[11],超过了隋唐五代十国的都城总数。现在一般将中国古都的代表者称为七大古都(近年又加郑州为八大古都),宋至明代正式都城则占其四(今北京、开封、南京、杭州)[12]。这四大古都主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迄今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是今北京城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作用更在中国古今都城中独占鳌头。
2.都城位置东移,南北摆动或对峙,最终定位于北京
自北宋开始,我国主要都城首次离开隋唐及其以前的传统建都区,而东移到开封。此后的都城方位,则在南到杭州,北达内蒙古草原地区乃至松花江流域之间呈南北摆动之势。其中北宋都城和辽代都城南北对峙,南宋行在先与金代都城后和元代都城南北对峙,此时的南北都城实际上都是中国半壁江山的都城。自金代海陵王迁都于金中都,元灭金在中都之北建大都城以后,从元灭南宋,到明成祖迁都北京,直至清代,今北京一直是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即金、元、明、清的都城,均定位于今北京城。
3.实行多京制和二都制
前已说明,北宋和辽金实行多京制,其中金(金南京开封府不计)、元、明前后各二都,二都的方位分别为北南和南北向移动,并最终落脚在今北京城。定位于今北京后,金上京、元上都和明南京名称未变(金上京在海陵王之后又复号上京),各为金、元、明的二都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仍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
表0-1 北宋至清代都城与诸京城一览表

续表

续表

4.出现北方草原民族的都城群
伴随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崛起,在北方草原地区和东北地区,先后出现了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并被列入正统王朝都城范畴的辽上京、辽中京、金上京和元上都(元中都较晚,未建成)等都城群,此种现象在中国统一王朝都城序列中前所未见。
本书主要介绍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清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形制布局。同时对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京、元上都、元中都和明中都等也做详略不等的介绍。除上所述,在这个时期,以今宁夏为主要地域的西夏,以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为主要地域的高昌回鹘,以今新疆喀什为主要地区之一的黑汗王朝,以今云南大理一带为中心的大理等民族政权的都城,则不属于本书正统王朝都城序列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