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况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几十位著名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凝聚。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主要有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弗兰尼茨基(Predrag Vranicki)、坎格尔加(Milan Kangrga)和斯托扬诺维奇()、苏佩克(Rudi Supek)、格尔里奇()等;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成员赫勒(Ágnes Heller)、费赫尔(Ferenc Fehér)、乔治·马尔库斯(György Márkus)、瓦伊达(Mihaly Vajda)、托马斯(G.M.Tamás)、弗多尔(Géza Fodor)、拉德洛蒂(Sándor Rádnóti)等;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沙夫(Adam Schaff)、科拉科夫斯基(Leszak Kolakowski)等;捷克斯洛伐克的科西克(Karel Kosik)、斯维塔克(Ivan Svitak)等。它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东欧社会主义体制中萌生的对斯大林主义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它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成员斯托扬诺维奇指出:“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对真正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认识在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在‘回到真正的马克思’的口号下,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倾向发展了起来。”[2]“回到真正的马克思”就是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批判性的核心价值,“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批判的思考,任何现代思想都不能无视马克思”。[3]这些通常被视为“异端”或者“修正”的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艺术和审美问题展开了多维度的思考,把美学整合到其哲学思想中,发表了极为众多的文艺美学著述,丰富、深化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遗憾的是,这一领域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书导论主要从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捷克“存在人类学派”、波兰“哲学人文学派”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分析来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面貌,挖掘其人道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