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观海 岁月留声:胡辛30年论说纵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青云谱路

八大山人的悲情画墨

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开篇即言:“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其实,青云谱与“好玩”并不搭界,它是一个神秘神奇之地,历史的沧桑与人格的傲然已溶进空气中。

青云谱路就在青云谱区,它们的得名皆缘于一座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就在此修道炼丹。晋朝许逊治水时也于此开辟道场,命名为太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36岁的朱耷,想“觅一个自在场头”,兄弟俩来到此处,见“青高如云”,便更名为“青云圃”。清嘉庆二十年(1815),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云谱在一片稻田、菜畦、老树和水塘的包围之中。古树参天,曲径幽回,守护青云谱的道人还是全然的道观装束,梳着高高的发髻,穿着灰蓝的缀满补丁的斜襟长衫,道观内三殿与天井皆光线幽暗,一株据传是唐代的桂树老态龙钟,周恩来总理曾于这株老桂前留影。院子里八大山人和其弟牛石慧的坟冢给人以悲凉和压抑之感。八大山人是朱耷晚年的号,这个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落发为僧,栖隐于青云谱道观,在清苦的生活中寄情于书画。亦僧亦道的生涯,为的是逃避清政府的迫害,然而却从一笔一纸中,这“数百年才得见一二”的天才成就了文化的一大高峰。竖写的署名“八大山人”形似“哭之笑之”,是为故国沦亡的悲郁与嘲讽。

如今,青云谱路的路头不远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2006年,青云谱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八大山人纪念馆为核心修建了梅湖景区。景区自开放以来,得到海内外游客青睐,亦更为本土人所钟情。青山秀水、白墙青瓦、烟树迷蒙、田舍叠翠,相信那缕缕的书香画韵依然散落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