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爱伦·坡作为我国较早译介的美国作家之一,早在1905年就已由周作人翻译的其推理小说《玉虫缘》(The Gold-Bug,今译《金甲虫》)而为我国读者所熟知。自此以后,我国对爱伦·坡的译介几乎就没有中断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出版的其作品选集的版本已经多达上百种,对爱伦·坡的重要著述也有了一些汉语译本,构成了中国翻译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有关爱伦·坡的研究论文,也伴随着对他的译介同步展开。自1908年12月署名独应发表在《河南》第8期上的对爱伦·坡的作品《寂寞》(今译《静——寓言一则》)后的“著者事略”的简短介绍开始,至今,我国对爱伦·坡的相关介绍已经多达400多篇,硕博士论文以及专题性的学术专著也不断出现,爱伦·坡在中国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其中“爱伦·坡在中国”是比较文学中典型的文学影响研究。是继《歌德与中国》(杨武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董洪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狄更斯与中国》(童真,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著作之后,通过“个案”研究对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再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开始显得日益重要,关注世界文学的交流中,我国文学文论在文明文化冲撞中动态的演变发展,以及思考如何在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是我们当前思考中的一个难题。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在对它们的清理中通过“文学”这个媒介理解跨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之间的冲撞、融合,甚至因误释而带来的扭曲和变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爱伦·坡的各种类型的创作中,其“超自然恐怖小说”中那种怪诞、神秘、恐怖因素又多和中国文坛一直潜藏的怪诞之气有所暗合。它们随着五四新文学发生期对外来文学的全面译介而为中国引进和吸收,在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又一直和中国文学中的怪诞之气有着契合和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而我国文学发展中的“神秘”“怪诞”“恐怖”等边缘性话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和清理,以“爱伦·坡”的创作在我国作家中的影响实绩为例,清理我国文学发展中的此类边缘性话题,考察文学交流中的文学发展,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总体上看来,爱伦·坡在中国的传播、接受是其世界性影响的一部分,涉及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和复杂,加之至今尚未有人对爱伦·坡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做过系统的研究,因此对它们及时进行文献清理,知识总结,理论探讨,并以之为个案思考我国的文化文学交流现象,是当前比较需要的一项工作。
“爱伦·坡·研究在中国”这一课题已经吸引了不少学者的注意,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盛宁先生的硕士论文(英文)《埃德加·爱伦·坡和中国现代文学(1900—1930)》[Edgar Allan Poe and Modern Chimese Literature(1900—1930)]以及之后他在《国外文学》(1981年第4期)上发表的硕士论文的阶段性成果《爱伦·坡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可谓是我国在此领域里最早的研究成果。其硕士论文第一次较为翔实地介绍了1900—1930年以来,爱伦·坡在我国的传播、接受情况,整理出了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并对爱伦·坡在20世纪头30年,主要集中在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文坛的影响进行了梳理,他认为受到爱伦·坡创作影响的作家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陈翔鹤、李健吾为代表,认为他们在创作上从创作主题到创作技巧都受到了爱伦·坡的直接影响。第二类,盛宁认为以郁达夫为代表,在美学观念上和爱伦·坡接近,受到了爱伦·坡的间接影响。第三类是以鲁迅为代表,在无意中受到的影响,并指出茅盾的《叩门》与爱伦·坡的小说《泄密的心》有形似之处。另外还提到了一些作家和爱伦·坡的相似性,如冯广涛的《马兰之死》和《黑猫》的相似,滕固小说和诗歌中的哥特元素,闻一多的《渔阳曲》。盛宁先生具有丰富信息含量的研究成果,为日后国内外学者对爱伦·坡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其研究视野仅局限在现代文学,特别是集中在现代文学的发生早期,就研究内容而言,还需要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做进一步的梳理和清理。同时,在论述作家影响时,出现了一些材料上的缺失,比如盛宁先生分析爱伦·坡对郁达夫的影响时,由于“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将郁达夫归为在人格气质和美学原则上和爱伦·坡近似,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事实性联系。在论述茅盾与爱伦·坡之间的影响关系时,虽然注意到了茅盾的《叩门》一文与爱伦·坡风格上的契合,但将之归为其曾经翻译过爱伦·坡《泄密的心》的影响,是不够准确的。茅盾的《叩门》实际上是对爱伦·坡《乌鸦》一诗的摹写。但是其对这一学术问题的敏感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也为本书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参考。此时期还有一些论著也对爱伦·坡在中国的传播、译介和影响做出粗略的勾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关于爱伦·坡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一方面是对爱伦·坡在中国的译介历程的清理。爱伦·坡的重要译介者曹明伦先生在《中国翻译》2009年第1期上发表了《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纪念爱伦·坡200周年诞辰》一文。论者以一个翻译者的身份对爱伦·坡在中国的翻译历程做了细致而深入的清理。认为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译介空白、系统译介和重译本层出不穷三个阶段。尽管该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史料价值,但是,在知识性的文献清理中还是有所遗漏,如对中国台湾和沦陷区的译介成果几乎没有关注,同时对译介的外围环境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是对具体译本的研究。郭伟廷的《论爱伦·坡小说〈泄密的心〉的中译与修辞》(《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通过分析爱伦·坡小说名篇《泄密的心》中的13种修辞手法,逐种检视比较近年五个中译本相关的处理,以探究文学作品中译与修辞的关系。总的说来,我们还有必要从主要译本产生的文化社会语境、译者的文化身份与主体意识、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译本特点及译文对比、源语和目的语的跨文化影响等方面对爱伦·坡在中国的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
其二,关于爱伦·坡在国内的研究历史。主要有龚玥竹的《爱伦·坡国内研究现状》(《安徽文学》2008年第10期),朱振武、高莉敏的《中国爱伦·坡研究卅回眸》(《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4期),曹曼的《国内外爱伦·坡研究综述与比较》(《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其中以朱振武、高莉敏在2009年第4期《中国比较文学》上发表的论文《中国爱伦·坡研究卅的回眸》最具有代表性,该文从1979—1989年、1989—1999年、1999—2009年三个十年,分阶段地对我国当代爱伦·坡研究的发展历程做了一次细致的梳理。但是,总的来说,以上研究成果在研究范围上,还仅局限于我国新时期爱伦·坡研究的情况,而对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同时,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上还不够完整和全面,材料比较单薄,我们还有必要从史的层面对文献资料进行整体把握和系统梳理。在具体研究上,又多流于表面,研究重心也仅局限于对文献资料的清理,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到历史发展的纵深处,在“爱伦·坡研究在欧美国家”的参照中,进一步反思“爱伦·坡在中国的研究”。
其三,关于爱伦·坡与20世纪中国作家、中国文学间的影响和契合研究。目前研究中涉及的作家有鲁迅、施蛰存等,还有研究涉及中国当代恐怖小说创作,研究上侧重于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研究,对当代作家多以平行研究为主。许希阳的《施蛰存与爱伦·坡》[《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从创作渊源上分析了施蛰存与爱伦·坡的事实性联系,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两位作家小说中“怪诞”的生成与表现。其他的还有《“恐惧”与“恐怖”——施蛰存与爱伦·坡荒诞小说的主题之比较》[翁菊芳,《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分析爱伦·坡和鲁迅之间影响关系的,袁荻涌的《鲁迅与爱伦·坡》(《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从史料出发,分析了鲁迅和爱伦·坡在象征和恐怖手法等方面的相似性。苏煜的《鲁迅与爱伦·坡》(《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9期),从鲁迅和爱伦·坡二人的实时性联系着手,侧重探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和爱伦·坡的作品在人生哲学上的认识体验以及笔下狂人的孤独、恐惧、忧郁心灵投影的相似性。王吉鹏、臧文静的《鲁迅与爱伦·坡》(《东方论坛》2003年第6期)基于文学影响的事实,比较了他们的死亡意识以及在艺术手法上对真实病态心理的细致刻画。与中国当代恐怖小说之间的影响研究,王德峰的硕士论文《爱伦·坡与世纪之交的中国恐怖小说流派》(兰州大学,2007年)以爱伦·坡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世纪之交中国恐怖小说的兴起为切入点,分别从创作理念上对心灵恐怖的追求、文本内容上对死亡、人性、复仇这些主题的借鉴、表现形式上对梦幻氛围的营造、独特意象的构筑、悬念的精心设置以及轮回手法的巧妙运用四个方面分析了爱伦·坡和世纪之交中国恐怖小说的内在契合。其他的还有,胡克俭的《爱伦·坡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当代恐怖小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另外还有论者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对爱伦·坡与中国当代作家进行比较,如秦虹的《孤独中的理性之爱与感性之美——北岛与爱伦·坡的爱情诗比较》(《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谭瑾瑜的《埃德加·爱伦·坡与海子的诗歌之比较》(《湘潮》2008年第2期)等。但是此类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多以平行研究为主,忽略作家之间的事实性联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缺乏宏观的审视,以及研究上系统性的缺乏都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