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中国文学史三大弱点
新的重要的研究命题,往往是从发现前代学术建树的止步处及其学术弱点、盲点、迷误点开始的。从不生草木的贫瘠之地,培植出青翠可喜的草木,生长成生气勃勃的大森林,这就是创造性和现代性的追求所在。因此,以“地图”作为方法论的生成过程,是具有现实学术状况的针对性的。杨义教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国文学史虽有许多建树,但存在三大弱点。中国人写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是从1904年开始的,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儒林外史》开场诗说:“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2]这种“江风”不仅是时代风云,而且是思潮风浪,它一方面吹倒一些树,另一方面又催生了一批树。在这百年期间,国人写的文学史加起来大概有2000多部,它们在历史总结、知识传授和教育中国文学人才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不应低估。但是许多著述普遍存在三大弱点,也是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和认真补救的。
第一个弱点是这些文学史基本上是汉族的文学史,不讲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少数民族居住地占中国土地的70%,总人口过亿,创造的文学文化多姿多彩,不讲这部分内容,中国文学史的版图是不完整的。
第二个弱点是这两千多部文学史都比较注重书面的资源,而不甚重视口头传统。其实口头传统是人类文化发生过程中带有本体价值的系统。据研究,人类会讲话已经有12万年的历史,而最早的文字却只有五千年历史。在漫长的时期,一个民族的原始记忆和民族的神奇想象,是通过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在远古时代文字传统是很少的,而口头传统非常强大。“所以你不讲民间的问题,光讲书面的东西,就好比是你看到水果摊上的水果,但却没有看到水果的种子是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民间与书面的参照,就出现生命的过程。
我们不能忽视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元朝秘史》、维吾尔族的《福禄智慧》等这种伟大的史诗性的作品。“我们的文学史过去都不写刘三姐,如果我们的文学史写一个刘三姐,我认为比写汉、唐、宋、明的二三流的诗人更重要。因为她沟通了汉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沟通了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把我们的文学变得丰富多彩了。”唯有沟通,才能展示多元共存、多维映照的文化面目,才能因辉映而辉煌。
第三个弱点是对我们文化的深层意义的发现和发明,重视得不够。文化研究要进入深水区,不能偷工减料,也不能生搬硬套,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都是肤浅的做法。我国现在的文学史,往往喜欢用西方的概念来贴文学,屈原是浪漫主义,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谁谁又是什么主义……用一个概念把这些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都蒙蔽了。生搬硬套,乃是学术上偷懒的行为,是非常要不得的。《红楼梦》的补天遗落的石头,绛珠还泪,太虚幻境之类,它们所展示的天人境界,奇幻精彩,蕴含许多言说不尽的人生与宇宙的哲学问题;但一不留神,就会被简单的现实主义一个词遮蔽,甚至把它们作为神秘主义的糟粕抛弃了。中国土地上的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值得我们细细地观赏,细细地品味,不要急急忙忙就把它们装进外国人的篮子里。我们何不也参照外来的经验,用自己的材料编制一些灵巧精致的篮子?我们有责任发现和肯定中国文化原创性的专利权,有责任开拓自身的述学方式和话语方式。文化自觉,在于发出具有自身原创性的声音。解决之道,就是启用“地图”的总体方法,并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