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与港澳史探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从16世纪开始,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欧洲人开辟了一条通往东方的航线,将以欧洲文明为特色的“西洋”与以中华文化为特色的“东洋”,通过这个海上丝绸之路,联系了起来;与此同时也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应该是东西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起来,从此东西方开始了文化交流,共创了一个东西交流的新局面!

自葡萄牙人于16世纪中叶入居澳门以来,澳门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自鸦片战争之后,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从此香港又继澳门之后,成为另外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窗口。

作为东西两洋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窗口,澳门与香港地区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澳门与香港而言,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努力构建“澳门学”与“香港学”的学科体系。

以“澳门学”为例,明中叶以来,澳门在走向中国、连接世界的大航海浪潮以及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创造了影响近代世界进程的极为辉煌的大历史。它不仅是16—19世纪远东地区最繁盛的贸易中转口岸,吸引了亚洲、欧洲及美洲数十个国家的商贾、教士及移民停留与居住,更是东西方各种宗教、文化碰撞之地,成为几百年间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桥梁。以澳门—长崎、澳门—果亚、澳门—马尼拉三条航线建构起来的国际贸易场景图,其描绘的是,澳门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以及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重要枢纽,成为近代中西方文明接触、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平台,成为异质文明相互交融并产生新型文明的重要基地。

这个基地上演了一场人类文明大碰撞、大融合,以至孕育出新文明的壮丽情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民众以其各自的方式,各美其美,美美共生,由此诞生了既不同于中华文明,又迥异于西方文明的多元、包容、和谐的“澳门文化”,亦即葡萄牙学者潘日明(Benjamim Videira Pires)所称的“结合两不同文化而创造的第三文化”。

澳门中西文化的相互接触、交融,乃至尊重,可以概括为文明的“互动相生”模式。这种“互动相生”的文明形态的存在和发展,为“澳门学”创立人类文明传播与发展的新范式提供了学术上的可能。因此研究“澳门学”,既可以揭示人类文明传播与发展的新模式,又能开辟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崭新旅程,为今天世界解决各种民族冲突提供重要的启示。

“澳门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问,以澳门深厚的历史及其研究为基础,建构以澳门历史和社会现实为核心内容,同时又能丰富世界历史认知的知识系统,揭示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澳门模式及其学术范式,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乃至和平的进程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自“澳门学”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积极挖掘“澳门学”内涵,凸显澳门文化的形成、形态及效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澳门学作为一门地域性的、独具内涵的学科已具雏形。

自2010年以来,学术界先后召开了四次“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于2010年在澳门大学举办,主题为“澳门学研究的学理化与国际化”;第二届于2011年在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举办,主题为“澳门学文献调查和澳门学实证研究”;第三届于2012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知识建构与学术成长:以澳门学为例”;第四届于2015年在澳门大学举办,主题为“文献基础与学科建设”;第五届于2017年在广州暨南大学举办,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知识建构与学术成长:以澳门学为例”;分别就澳门学的学理化与国际化、文献调查和澳门学实证研究、澳门学知识建构与学术成长、文献基础与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大大地推动了澳门学研究工作。

自香港地区被英国割占后,香港成为中国沿海另外一个重要的贸易中转口岸,以此为基础,香港亦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桥梁,逐渐取代了澳门的角色与地位。1984年8月,香港《经济导报》社编辑部主任陈可焜发表《香港热·香港经济研究·香港学》一文,提出了建立“香港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主张,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海外研究者积极回应与广泛支持,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著作。

由此可见,一个学术研究的场景图显现出来:透过中西交流,可以研究“澳门学”与“香港学”;反之,透过“澳门学”与“香港学”,又可以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领域。

笔者自20世纪90年代投身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以来,即遵循这个场景图,从澳门历史文化出发,逐渐扩展到天主教在华传播史、海外汉学等领域;从香港历史文化出发,逐渐扩展到基督教在华传播史;又从港澳历史文化研究出发,扩展到明清史、中外关系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由于这个研究的领域很广,需要研究的问题繁多,虽然穷尽一人之力,“皓首穷经”,难以涉猎所有的领域,并在每个领域都取得辉煌的成果。故笔者只能在宗教、汉学、港澳历史文化等领域,做一定的涉猎。

二十余年来,孜孜以求,一直在这片园地上耕耘,虽然已经尽了个人之最大努力,但与付出的辛勤汗水相比,所取得的成果还是相当有限。因此,此次论文集的出版,将二十余年以来相关研究的部分论文集结起来,并分两个部分编排:全集共收录论文16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共收录论文10篇;下编共收录论文6篇。

限于学识,文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甚至是常识问题,虽然尽力将其消除,但错误就像秋天的落叶一样,总扫总有,越扫越有,故笔者愿意承担此文责。在此,亦系抛砖引玉,就正于大方之家。望各位君子,不吝赐教!

叶农

丁酉年二月初三日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广州暨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