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藏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要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一无固定模式,二无现成的经验可取,而且还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1.改革跨度大

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讲,是实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保持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而中央为西藏提出的改革方针是“以市场调节为主”“集体和个体经济为主”。两者区别是很大的。

自治区成立20周年来,西藏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照搬内地的一套做法,就其决策体制而言,改革前的旧体制,与全国一样,同属于纵向封闭式的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为地区、部门所有,与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所有制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流通领域,实行指令性计划调拨,忽视价值规律作用。也就是说,西藏与内地相比,改革的时间起点是一样的,而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实现新旧体制的交替,西藏比内地无疑要迈出更大更难的一步。

2.改革与社会进化相互交织在一起

西藏是由封建农奴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是我国严重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个社会进化问题。

目前,自然经济仍然是西藏经济的基本特征。人们头脑中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意识还不那么“强烈”,商品生产和货币观念也没有完全形成,如果说旧体制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那么,在西藏它就有着比内地更加深厚的基础。向商品经济转化,需要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西藏,许多改革政策与措施出台之后,受社会条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不会产生像内地发达地区所出现的巨大反响,实践经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长期停留在文件上。加上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市场狭窄,交通不便,流通和横向发展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改革本身有赖于社会文化、物质条件的改善。可否断言,西藏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短期内不会使经济生活发生奇迹般的转变。

3.长期以来形成的“供给制”思想根深蒂固,与改革格格不入

长期以来,西藏基本上是供给型的经济。人们在供给制下所获得的既得利益和形成的是非经济观念,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势力,成了改革中无形的障碍。改革一旦触及,就会有人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甚至硬扯成政治问题,其阻力不可低估。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一方面要实践列宁同志所说的“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实际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讲究价值规律,提高经济效益,在改革中使人们真正自觉树立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观念,变供给型经济为经营型经济。这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从总体上构成了西藏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改革过程不能太快,也不可能太快。时间比内地要更长一些。急于求成和消极等待都不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而要积极、慎重、坚定不移地搞好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