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绪论

一 问题缘起

时至今日,一代年轻人不断地用他们澎湃激越的心灵敲击人类古老的传统,后顾文明的方式日益成为人们观照世界的日常方式。与此同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变迁剧烈,传统与现代博弈,精神与物质失调,信息洪灾,知识爆炸,面对未来与成长中的年轻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一定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教育和帮助这一代“新人”拥有智慧的心灵去驾驭人生,建构自身的道德人格以安身立命,如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植出对人类与世界的终极关怀的情怀以实现知识阶层的社会担当。同时,固有的文化系统该如何看待青年人,如何评估他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生活,诸如此类的问题日益成为一系列的时代课题,需要思想前沿和文化后方,也需要现实体验和考量来立体回答,本书从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发展为视角,尝试解答这样的时代之问。

知识分子研究,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研究是解读时代精神状况的一个有效视角。近代以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可谓演奏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美乐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读书人一方面通过反传统的姿态拉开了传统士大夫现代转型之路,另一方面以极大的入世精神与实践主导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们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中勇立潮头、披荆斩棘、一路豪情,在民族救亡与民众启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造就了一代与时代、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树立了现代意义上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整体形象与情怀特点。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到大革命时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同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急先锋,在政治斗争、社会建设、文化引领、知识传播等领域都表现出带有时代印记的形态和特征。

鲁迅先生曾经想写一篇包括自己在内的四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所谓四代就是,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封建末代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少数先进者参加或影响了戊戌变法,领导了辛亥革命;鲁迅一代,这一代的先进者参加了辛亥革命,领导了五四运动;第三代的优秀者是五四的积极参加者,大革命(北伐)的各级领导者;第四代是大革命的参加者或受影响者,以后抗日战争的广大基层的领导者。李泽厚接续鲁迅,提出六代知识分子的看法,即在前面四代的基础上,第五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的一代;第六代为“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一代。李泽厚概括了每一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和风貌、教养和精神、优点和局限并展望了第七代,即改革开放以后全新的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1]时至今日,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民族复兴既是面向未来的当下历史使命,也是近代以来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历史延续。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时代未来的开拓者,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依然承担着知识阶层应有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并日益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与前六代相比,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社会条件、接受视野、成长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与前四代相比,救亡与启蒙性质的时代使命之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重要的是,其精神世界、伦理道德状况也悄然改变,提示着时代的精神状况与未来社会教育模式及道德养成模式的改变,成为理论领域与实践领域里的重要课题。

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既不能完全用西方知识分子理论来解释,也不是传统社会中权利体系的回应者。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兼顾了两个话语体系,他们在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一方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历史性格及命运,另一方面,以西方话语体系为参照系,用现代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考量自身,演绎着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再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与内心结构的变迁。知识分子的作用在文化上以伦理的方式呈现给世界,他们是传统的继承者,是时代的急先锋,对未来抱有幻想乃至乌托邦。青年知识分子有更大的特殊性,他们对待传统有更大的叛逆性,一方面出自传统、受传统的养育;另一方面,又怀着理想、希望挣脱传统,造成与现实的紧张。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特别是他们中接受了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正逐步成为国家民族、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状况、智力结构、伦理道德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标示着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选取青年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发展状况作为研究主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们看到,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之所以在变迁中有一定的显示度,就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再完全沿着传统路径获得道德发展,他们的道德能力是多元力量作用的结果。

可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化道路的快速行进;另一方面,是由此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所产生以及所依托的道德判断和伦理评价体系的巨大变迁,具体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多样与多变和伦理道德体系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的迥异。这些变迁在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身上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成长与道德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时代问题,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的主题在于:探讨青年知识分子道德成长与道德发展的规律,分析青年知识分子及其道德成长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研究他们如何在历史发展中实现道德成长,最终在构建精神世界的层面提出青年知识分子道德发展的理论与模式。由此建构起伦理视角下,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道德成长与发展的分析框架与教育对策。

二 建构意向

我国当前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已有研究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史的领域,主要关注的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教育状况、就业状况、社会分层与流动状况以及青年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状况在21世纪的表现,并作了相关的实证分析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的学科视野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和教育学。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青年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状况:一是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预设出发,检验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包括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恋价值观等,是否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相符;二是从关系层面研究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道德状况,主要是其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三是侧重分析青年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其理想信念、社会公德、集体主义精神相关层面,对整个的思想道德状况涵盖不全,而是侧重于对某一个道德层面的研究。以上三类研究具有三大缺陷:其一,学科视野和现实目的使得这些研究集中的关键词是“思想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这些概念和伦理道德具有相交的地方,同时更有相异的地方,从这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不能等同于青年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状况。其二,这些研究有着隐含的价值预设,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合理性,而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分析只是为了确证或者质疑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否与之相符,这样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会有失公允,也会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出的更多的合理性层面。其三,这些研究所调查和分析的群体比较狭窄,主要是高校在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出于调查的方便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是一个涵盖面更广的社会群体,既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同时也包括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而且时间跨度大(18—40岁)。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缺陷,现有的研究不足以给我们提供现成的青年知识分子伦理道德状况的答案,只能从其结论中窥见青年知识分子思想道德状况的大概。

在伦理学学科内部,注意到青年知识分子伦理道德状况的研究也比较少,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状况,从伦理学角度的自觉反思凤毛麟角,主要是由于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伦理道德状况从属于整个的社会伦理道德现实,很少有研究将他们作为单独的分析对象。同时,伦理学的研究中对社会现实调查和分析的缺位以及社会学研究中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漠视,共同造成了两个学科同时忽视青年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借助社会学方法对青年知识分子伦理道德状况进行考察将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伦理道德层面的深描,也是对知识分子问题的伦理学视域的理论觉悟。针对青年知识分子道德成长与道德发展的专题研究还是较为缺乏的,以成长中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发展作为研究主题,有助于丰富知识分子理论、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成长理论,同时,还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当代知识青年的精神脉络以及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也是本书的写作目的和积极尝试。

三 致思理路

本书以“道德发展”为核心概念,以“青年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聚力于“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发展”研究。围绕这一问题,有或显和或隐的两大主题。显主题或直接主题阐述青年知识分子这一特定群体的道德发展以及青年知识分子与道德的历史发展的关系,包括两个内容——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发展,青年知识分子与道德的历史发展的关系;潜主题或引申主题则考察道德发展的历史、现实和理论并从中理出青年知识分子在其中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应当以“发展”的理念看待道德,提出以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发展推进社会道德发展的观点。

全书旨在提出并分析“以发展看待道德”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框架,分为六个部分。导言部分,提出“以‘发展’看待道德”的核心观点。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历史忧患、“80后”“90后”的现实忧患、“人之有道”的终极忧患,揭示中国伦理型文化的历史情愫及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文化紧张,由此转向对作为道德先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学术关注,进而引出“以‘发展’看待道德”的理念。第一、二章着力探讨在文明演进的重大转折中,青年知识分子如何推进道德的历史发展。着重用历史叙事的方法,展现在中国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和近现代启蒙中青年知识分子如孔孟老庄,以及胡适、梁漱溟、陈独秀和一代“五四青年”的“青春道德”,及其对那个时代社会的精神气质所发生的深刻影响,也由此试图揭示在历史的青春期和人生的青春期之间所潜在的道德的“青春期危机”,以及当两个“青春期”遭遇所产生的道德的特殊历史图像。第三章着重探讨在“青年”这个人生的特殊阶段,知识分子道德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将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道德发展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大学阶段的“‘大学’之道”,这是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家园,是由家庭成员到社会公民的伦理拐点,突出表现为对社会强烈的道德批判意识;研究生阶段既是通往专家学者之路,也是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人生桥梁,在这个阶段出现诸多新的伦理关系,呈现出文化关系与社会关系交织的特点;由研究生走向社会,是“社会伦理”生成阶段,开始由“学生”到“市民”“公民”的蝶变,在与社会的“乐观的紧张”中既被社会同化,也同化社会,在此过程中进行道德理想的检阅与被检阅,呈现伦理坚持与道德适应的双重人生特点。第四章描绘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伦理状况、道德状况与伦理道德发展特点。在家庭伦理关系变迁,伦理实体的中心建构,国家、民族与人类意识的形成,正义和德性代替传统伦理观念成为其道德实践的出发点四个方面展现了其伦理状况;从道德意识、道德自我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四个方面分析了其道德状况;将集体作为成长土壤、个人成长作为成果、再回馈集体,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及报效社会的人生价值实现轨迹,是青年知识分子伦理道德发展的特点。第五、六章着力阐述“道德发展”的理念,提出应当以“道德发展”的理念替代“道德建设”的理念,植根于文化传统,立足于“正在发生的事情”,能动而积极地推进道德进步,而青年知识分子则是“道德发展”的文化先锋。青年知识分子“道德发展”的理论建构,有两大理论资源或“理论亲族”,以诺丁斯和施韦泽为代表的关怀伦理理论,以杜威为代表的道德生长理论。青年知识分子道德发展的实践建构,呈现出心理发展、精神发展、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一这三个彼此递进的辩证过程。结语“青年知识分子的未来与道德的未来”,试图证明,青年知识分子的未来,就是道德的未来。青年知识分子应当也必须担当起作为道德先锋的文明使命,独善其身而兼善天下,在自身道德发展中以道德理想主义推进社会的道德发展。

注释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