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2章 赵匡胤黄袍加身 二
第32章 赵匡胤黄袍加身 二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奉周恭帝为郑王,封弟光义为殿前都虞侯,封赵普为枢密直学士。立太庙,追其祖考为帝,尊母杜氏为皇太后。所有内外官吏,均加官进爵有差。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并且按照礼节厚葬了韩通。并拟加王彦升罪状,经百官代为乞恩,方得宥免。(擅杀一家,尚堪恩宥么?说不定就是受其指使。后来赵匡胤巡幸开宝寺的时候,见到寺庙里的墙壁上有韩通及其儿子的画像后令人将其抹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匡胤对韩通还是耿耿于怀的)。
那么,韩通之死,是不是个意外呢?
不是。
首先,赵匡胤已然掌控了局面。
当时,宰相范质与王溥尚未退朝,听闻兵变,二人相视大惊,范质说:“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
由此可见,在赵匡胤攻入长安之后,很快就掌握了局势。即便是宰相,也无力反抗。
其次,韩通逃回家也无用。
当时,韩通从皇宫逃脱之后,并非是跑去军营,而是逃回家中。史料说他是想召集兵马,试图反抗。韩通家中根本就没有兵马,王彦升带一小队兵马就把韩通全家老小都杀了。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韩通是周世宗的铁杆心腹,是赵匡胤的政敌,因此,韩通必须死。
当时韩通担任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在当时,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不在京城,韩通就是侍卫司的最高长官。
赵匡胤则担任殿前都指挥史,后来又升任殿前都点检,是殿前司的最高长官。
原来,韩通与赵匡胤共同掌握禁军,地位比赵匡胤还高一些。可是,周世宗临终有命,军务不能决,则听韩通。因此,韩通在许多事情,尤其是官职任免上与赵匡胤有很大分歧。所谓韩通刚愎自用,动辄撒威风,其实就是韩通与赵匡胤坚决对着干。因此,韩通不但得罪了赵匡胤,并且得罪了赵匡胤麾下许多大将。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起兵,韩通必须死。
五代史云:王彦升之弃命专杀也,上怒甚,将斩以徇,已而释之,然亦终身不授节钺。
言下之意,王彦升杀死韩通是自作主张,不是赵匡胤的主意。因此,赵匡胤虽然赦免了王彦升,但是却一辈子没有封王彦升做节度使。
其实,王彦升没有做节度使主要是因为王彦升生性好杀,之后镇守边疆时,王彦升经常把少数民族人的耳朵割下来下酒,很是野蛮。
刘攽曾问欧阳修的弟子焦干之,五代史写好了没有,焦说即将脱稿。刘攽问:为韩瞠眼(韩通的外号)作传否?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由此可见,韩通身上还有许多谜团不为人知,他被杀,与赵匡胤一定脱不了干系,像欧阳修也不敢秉笔直书。
赵匡胤明确提出不允许处死后周官员,王彦升不仅杀了,杀的还是级别那么高的,新皇帝有没有处罚他呢?非但没有,还给小王升官了,任命他为恩州团练使。明明违背赵匡胤的旨意,王彦升为什么不降反升?因为他杀的对,杀得好,让官家心满意足。
后周禁军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殿前司,一个是侍卫司。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司的主要领导都是他的人,基层干部也支持他上位。当初高平之战结束后,周世宗曾经命令赵匡胤选拔优秀人才编入殿前司,正因为军官都是赵匡胤选派的,他们都支持老赵改朝换代。
侍卫司就不一样了,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正一副,两位大领导,都是赵匡胤的政敌。两大系统互相制约,有利于皇权的安全。可是在柴荣死后,李重进长期驻扎淮南,远离京城,根本无法制约赵匡胤;侍卫司剩下的领导岗位,又被高怀德、韩令坤担任了,他们也是赵匡胤的人。因此,整个侍卫司实际上只有韩通一个死对头,铲除了他,就没有军事力量能够应对这场兵变。
在得知赵匡胤谋反后,韩通马上动身,准备做最后挣扎。他向来与赵匡胤不和,政敌上了台,他就算投降,日后也难免被赵匡胤清算,他不仅是在保卫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韩通的儿子多次规劝父亲,赵匡胤有威胁,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兴叹了。王彦升精确地找到韩通,将其处死,韩通的家人同样没能幸免。
据墓志铭记载,宋军杀死了韩通本人,还有已经成年的三个儿子;至于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儿们,都得到了保全。这种选择性的杀戮,绝非乱兵所为,真要是乱兵,见人就杀,哪管什么男人女人。这一切,都是有组织、有预谋、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杀李建成的家属时,也是杀男不杀女,从闻喜县主李婉顺的墓志就可以看出,她是隐太子的二女儿,活到了唐高宗龙朔年间。赵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没有把事情做绝,有利于争取人心,稳定政局。
所以说,尽管赵导努力编排剧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诉人们不是他想当这个皇帝,而是手下人贪图富贵,非要他当。可是,谎报的敌情,突然出现的黄袍,还有对韩通的处置,都在说明眼前发生的一幕幕都是赵匡胤安排好的。陈桥兵变,绝非偶然。但北宋政府为了政权的合法性,非要说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说出了真相,马上就会遭受打击。
越日,即命范质等入内,胁迁周主宗训及太后符氏移居西宫。宗训冲龄践阼,晓得甚么保国保家的法儿?而且周主继后符氏,又是初入宫中,才为国母,所有宫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着大丧,整日里把泪洗面,恨不得随世宗同去。你想七岁的小周王,二十多岁的周太后,无拳无勇,如何抵敌得住?眼见得由他播弄驱往西宫,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时间被赵氏夺去。还说是甚么禅让,甚么历数,甚么保全故主,甚么坐镇太平,彼歌功,此颂德,差不多似舜、禹复出,汤、文再生。后人有诗叹曰:
幼主无知社稷休,
临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业归于宋,
忍耻含羞入郑州。
辽、汉合兵入寇,明明是匡胤部下讹造出来。陈桥之变,黄袍加身,早已预备妥当。乌有匡胤未曾与闻,而仓猝生变者乎?即如点检作天子之谶,亦未始不由人谋,明眼人岂被瞒过。当时为周殉节者,止一韩通。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而宋太祖之得国不正,于此可见矣。
让我们盘点一下那个时代。
907年,朱温弑主灭唐,建立梁朝,道德已经彻底沦丧了。
5年之后,即912年,朱温的儿子朱友珪杀了自己的父亲,继位。
第二年,他的弟弟朱友贞兵变,杀了他哥哥,自己当了皇帝,是为后梁末帝。
十年之后,即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
也就是说,后梁仅仅存在了16年。
3年之后,李嗣源兵变,唐庄宗死于战乱。
李嗣源病死之后,他儿子继位,没多久相继发生李从珂和石敬瑭的兵变,后唐灭亡。
前后四个皇帝,大多是兵变产生的,也只存续了13年。
石敬瑭的后晋也仅仅存在了10年,就再次兵变,引来了契丹人。
然后就是后汉,更惨,只有3年,就被郭威“黄袍加身”,建立了后周.
从以上“走马灯”般的兵变之中,我们发现,士兵们其实是希望兵变的,每一次兵变,随后都有一场犒赏般的劫掠,然后就是大量提拔新官员,所以,兵变,几乎成为一种升官发财的副业。
如今,他们再次表演“黄袍加身”的老戏码,把老赵送上皇帝位,大家想的是,没几年肯定还要再来一次。
没有人想到,这个赵匡胤的大宋,会持续三百年,成为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后人有诗叹曰:
兔走鸟飞疾若驰,
百年世事总依稀。
累朝富贵三更梦,
历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汤受业。
秦吞六国汉登基。
百年光景无多日,
昼夜追欢还是迟。
却说显德七年突然变成了建隆元年。老百姓们用一句"匕鬯不惊"来形容这次政变应该是最妥帖的了。
当然,所有的妥帖都是靠实力加持的,绝对不是一枕黄粱就能美梦成真的。在这次变天行动中,手握禁军精锐骑兵的高怀德坚定不移地站在赵匡胤一边,和其他兄弟一起共同发力,这才将赵匡胤推上了宝座。
赵匡胤上台后,任命自己的好哥哥慕容延钊做了殿前都点检,自己的好弟弟高怀德做了殿前副都点检。当上禁军二把手的高怀德不久就移师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开始睁大眼睛盯着那些蠢蠢欲动的强藩劲旅。
柴荣去世之前将幼主托付给赵匡胤,赵匡胤却趁机夺了他的江山,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地道的,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人的仇视,到时候再来一场十八路诸侯共伐叛贼的闹剧,恐怕赵匡胤也支撑不了。赵匡胤为了安抚人心,发动兵变之后,对满朝文武大臣并无加害之意(韩通除外),对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善待,因此赢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反抗的声音自然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