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1章 文人故事 一
第61章 文人故事 一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很小的时候,大家肯定都读过《悯农》这首诗,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理解百姓疾苦;可是很少有人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更不知道他后来竟然成为一个祸害百姓的大贪官。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李绅,他的父亲曾是乌城县的一个县令,再往上追溯,他的曾祖是中书令李敬玄,也算是个有点身份的人。
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饱尝社会的苦难。李绅幼年时就表现出自己惊人的天赋,善于写文作词,因此结识了一大批颇有文采的好友,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有交往,他还为元稹的《莺莺传》作了一首《莺莺歌》,流传甚广。
李绅不仅天赋绝佳,而且十分好学、勤奋上进,最终在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的职位。
李绅当官之后,很受皇帝欣赏,被升为翰林学士。有一年,李绅回乡探亲,正好遇见了他的同僚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这两人同年考中进士,而且还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一叙。两人携手走到观稼台上,李绅望着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感慨万千,于是就吟了上面这首诗。
李逢吉听后大加赞赏,夸其才学非凡,李绅不禁夸,立马又来了一首: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觉得这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啊,心中就有了主意。回到所住之后,李逢吉让李绅将诗文写下来,赠给他留作纪念。
李绅觉得这首小诗不足挂齿,于是又作了一首长诗: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李逢吉一看这首也不错,足可以看出李绅对朝廷不满,便拿着诗欣然回京了。
回京之后,李逢吉立马上奏皇上说:“翰林学士李绅对朝廷不满,还写了反诗发泄私愤。”说完将反诗呈上,皇帝一看诗当然不高兴,就下令将李绅找来会话。
李绅向皇帝解释说,自己看见百姓农耕辛苦,可是却食不果腹,心中不忍,所以才写了这首诗。皇帝听完之后并没有追究,反而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李绅大喜,立即叩头谢恩。
李绅以为是李逢吉在皇帝面前举荐了他,对他十分感激,还特地登门致谢。可是不久之后,皇帝把李逢吉降为云南观察使,真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按理说李绅同情百姓,应该一心为民办事才对,可是人心易变,谁都不曾想他竟然会变成一个贪官。
据记载,李绅没当官之前,有个叫李元将的族叔家中富足,李绅很巴结这个族叔。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绅做了官之后,气势凌人,李元将不敢以叔叔自居,就在李绅面前自降一辈,自称为“弟”。但李绅不高兴,对李元将威逼施压,李元将只好再降一辈,自称为“侄”。但李绅还是也不满意,逼着李元将自称为“孙子”。将曾经的叔叔降辈为孙子,不知道李绅是否还记得当年对叔叔的巴结?
李绅不仅仗着自己的管家身份欺压百姓,而且穷奢极欲。据野史记载,李绅极其喜欢一道鸡舌做的菜,这道菜一次就要耗费几百只活鸡,而且一只鸡只取鸡舌这部分,其余的全部扔掉。一顿饭就要花费千百贯钱。但李绅毫不在意,反以为荣。李绅自己的俸禄微薄,哪里供得起这样大的花销啊,这些钱自然都是从百姓手中压榨来的。
百姓忍受不了李绅的巧取豪夺,纷纷远走他乡。在当时百姓可是劳动力的代表,人口流失,应该引起重视。但李绅却对手下人说:“这些百姓就像手中捧着的麦子,好的、饱满的麦子会留下,那些飘走的都是秕糠。”当年那个写下“粒粒皆辛苦”的人,现在却成了一个把百姓当作秕糠的贪官,可见世事无常啊!
初听“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时,深为感动。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多么长情的告白啊!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写出史上最深情诗句的人,却是“大唐第一渣男”。
或许他不是最有才的,却可能是最帅的,帅得毫无争议,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女子为他死心塌地地付出一生。
他叫元稹。
“花花世界,何必当真”
元稹这一生跟很多女子有过密切的关系。
崔莺莺是元稹的风流史的开端。
遇见崔莺莺那年,元稹22岁。这是他对生活最充满激情和向往的一年,却是崔莺莺遭受变故的一年。
崔莺莺一家孤儿寡母路过山西永济,不巧碰上当地军变,痞里痞气的军官看上了他们的家财,想要抢过来收入囊中,幸好元稹出面搭救了他们一家。
元稹英雄救美,正值妙龄的崔莺莺当夜就跑到他的房间,大胆地表明自己的心迹,有诗为证: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就这样,他们陷入了热恋之中。
初恋虽然是最美好的回忆,但又常常是最荒唐的。
特别是碰到元稹这样的人,嘴上说得好听,其实心里比谁都清楚:
“崔莺莺虽然家中富有,但毕竟无权无势,无法帮我打进官场。”
这就意味着元稹是不可能娶崔莺莺的。
一开始,他就想得很清楚。
和崔姑娘缠绵了几个月,元稹就有点腻了。
正好吏部的选拔开始了。
元稹毅然决然地离开山西奔往长安。
崔姑娘心里明白,这一去很可能就是永别。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元稹头也不回地走了。崔姑娘望着他的背影暗自垂泪。
继崔莺莺之后,又一个姑娘很快沦陷。
这个姑娘叫韦丛,是京城名门韦氏的千金。
长得美,家里有钱,有权利,秀外慧中,最关键的是她愿意跟着元稹过苦日子。
里里外外,韦丛对元稹无微不至,甚至他吃喝嫖赌没钱付账时,她都愿意当掉自己陪嫁的金钗,为他换酒喝。
纵然家中有贤妻,元稹依旧花心不改。
在一次出差的路上,元稹假扮崔莺莺的表哥,想要敲开她家的门。
这时的崔莺莺已经嫁作人妇。
元稹头脑一热,什么也顾不上。
不过此时的崔莺莺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鬼迷心窍的小女孩了。
她愤怒地把他拒之门外,并且写下一首千古名作:
弃置今何道,
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
怜取眼前人。
意思就是你对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劝你还是珍惜眼前人吧!
元稹受挫之后终于断了念想,悻悻地回家了。
韦丛因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加上多次生育,身体越来越差,在27岁这一年不幸早逝。
为了纪念妻子,元稹邀请大文人韩愈为妻子写墓志铭。
然后自己亲笔写下感人至深的《遣悲怀三首》,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还有那句人尽皆知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也是为了纪念韦丛。
这个花心的男人,总算痴情了一次!
当然,痴情只是一时的。
妻子死后不久,元稹又继续出入各种风月场合。
却说唐肃宗至德年间,长安一位名叫薛郧的官员喜得千金,薛郧子嗣艰难半生唯得此女,于是他不仅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而且从小就教她诗书音律,假充养子。
可喜的是女公子生性敏慧,八岁便能成诗且洞晓音律,到了及笄之年,更是诗名在外倾动一时。就在她打算觅一位良人谈婚论嫁时,父亲却在出使南诏途中感染瘴疠,转眼间命丧黄泉。
父亲一走,孤女寡母生活困顿无依,小姑娘忽然想起童年时父女俩在庭院中的梧桐树下歇凉,父亲忽有所悟,吟诵了一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随后便捻须问她能否续诗。文思敏捷的她想也不想就脱口而出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那时年幼的她看不懂父亲喜忧参半的脸色,如今却恍然大悟,那句暗含“风尘之人迎来送往”的续诗,明明是无心之言,却偏偏一语成谶。
父亲生前的忧虑最终变为了现实——为了一家人的生机,年纪轻轻的她不得已入了乐籍,从官宦之后的良家子,沦落为下九流的歌伎。
她叫薛涛,字洪度,与卓文君、黄娥、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是“裙裾之中的异物”,也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管领春风总不如”的女校书。
薛涛能歌善舞,善写诗词,曾经自创用深红色的小信笺纸写诗,人称“薛涛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