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5章 开元盛世
第45章 开元盛世
却说安定公主是唐中宗的第三个女儿,不过她是庶出,不是韦皇后所生,所以和安乐公主相比,地位要差得很远。当时她的父亲是太子,武则天将她嫁给朝散大夫、典膳郎王同皎。
王同皎是一个世家子弟,家世显赫,他也不是庸碌之辈。当武则天病危时,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了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并逼迫武则天退位。王同皎正是事变的参与者,而且他苦劝李显亲自指挥,并且将岳父抱在马鞍上,这才出师有名。
立功后的王同皎成为真正的驸马,可是唐中宗又放任自己的皇后韦氏专权,韦氏又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不清不楚,并让其控制朝政。
本来这也不影响王同皎的地位,但他是一个慷慨之士,看不得皇权旁落,就联合一些有正义感的大臣,准备在武则天的葬礼上,用神箭手射杀武三思。
不过此事没有开始就被泄露了,告密者是著名诗人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这对兄弟虽然才华横溢,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宋之问还想过要侍奉武则天。告密的结果就是二人升官,而王同皎则以谋反罪被杀。王同皎临刑前面不改色,天下都为他鸣冤,纷纷咒骂宋氏兄弟的绯衣是用王驸马的鲜血染红的。
这场风波之后,王同皎被籍没家产,只留下了妻子安定公主和儿子王繇。公主自然不能处罚,于是韦皇后作主,将安定公主再嫁给自己的从弟韦濯为妻,两人又生了一个儿子韦会。
安定公主其实并不安定,在韦后当政时期,她与另外六位公主一起获得了开府的权力,豢养门客,并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出所谓的“斜封官”,严重影响了大唐吏治的清明。
几年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杀入宫中,诛灭了韦后一党,韦濯也没能幸免,安定公主再一次成为寡妇。
这一次唐睿宗李旦作主,又将她嫁给了太府卿崔铣,崔铣出自名门望族博陵,这个家族非常显赫,有唐一朝出的宰相就有12人之多。
三年后安定公主先于驸马去世。别的都好说,但是公主到底应该与谁合葬,却成了一个问题。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王同皎早已平反,谥号“忠壮”,封“琅耶文烈公”,赠“太子少保”,享受非常尊贵的哀荣。王同皎和安定公主的儿子王縣也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受到朝廷的封赏,他要求让父母合葬。她的第二任丈夫韦濯的家族已经闹不出什么风浪,可她的第三任丈夫崔铣非常不满意。崔铣要求公主与自己合葬。
两人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唐玄宗那里。唐玄宗左右为难,这时给事中夏侯铦对王縣说了一段相当尖酸刻薄的话:“公主在王同皎死后已经改嫁,现在和你家已经恩断义绝了。她活着是崔家的人,死了也是崔家的鬼。你只想父母合葬,其实公主不愿意,你父亲不愿意,而崔大人也不愿意呢!”
这番话非常难听,可话糙理不糙,许多大臣都认为在理。唐玄宗便让安定公主、崔铣、王同皎一起陪葬唐中宗的定陵,有官司去找你们的父亲。我管不了。
却说隋唐以前,只选用良家女子为宫女,即七科之外的人家。隋炀帝以后,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后宫工作需要,宫女范围扩大到贫民、罪孥,而且还没有服役期限。
这种做法被唐朝继承下来,导致宫女一入宫就成了皇家终身的奴隶,永远没有出宫的时候。
呆在宫里也就罢了,可皇帝为了防止宫廷机密外泄,规定宫女们不许私自走动,不许私自与外人交流,否则一律施以严厉的惩罚。
永徽年间,内廷太常侍宋四通,因同情宫女,借出宫办事的机会,帮宫女带了一封家书,就这么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宫女与宋四通居然一齐被唐高宗处死。
后宫的要求这么严,真所谓“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处深宫的宫女们,是不敢与外界交流的。
唐玄宗时期,有一年长安天降大雪,唐玄宗禁苑赏雪之时,忽然想起边塞将士的戍守之苦,于是传旨宫中,紧急赶制一批棉衣,送到边疆给将士们御寒。
大约一个多月的光景,这批代表皇帝恩典的棉衣顺利送到边疆,分发到将士们的手中,之后一个离奇而又浪漫的故事发生了,边塞部队中有一个很普通的士兵,在感受这份来自长安的温暖时,忽然发现棉衣的内衬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一首诗,士兵仔细一看,但见这首诗写道:
沙场征战客,
寒夜苦为眠。
战袍经手做,
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
含情更着棉。
今生已过也,
愿结后生缘。
原来这是一封来自深宫的情书,具体诗意不必多解释,因为没有任何文字比这封情书表达得更加完美,通过这封情书,士兵分明感受到宫女的细心、体贴和无奈,分明感受到宫女已将这次不经意的邂逅,当作宿命的安排,然而又无可奈何。
一位纤弱的女子,含着泪向他絮语,向他微笑,仿佛两人已成了可以生死与共的亲人。
不知道士兵怎么想的,第二天他直闯主帅军帐,向主帅禀报了这件事。主帅觉得事情严重,连夜上书报与朝廷。如此一来二去,事情就传到唐玄宗耳中,唐玄宗当即传诏后宫,寻找这位给士兵写情书的宫女。宫女不想连累别人,于是站出来主动承认,并忐忑不安地等待自己的命运。想不到唐玄宗感慨地说:“何必要等到来生呢,吾与汝结今生缘。”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没有人知道士兵和宫女的结局。士兵向主帅举报此事,到底是为了立功受赏还是想实现自己的美梦呢?是前者那就是可恨,是后者那才是浪漫。
开元初年,李隆基命人将上官婉儿的所有诗作编集成册,整理出了整整二十卷文集,发行于世。从这件事我们看出,李隆基虽然不认同上官婉儿的人品,但是对于她在诗词创作上的才华,以及在诗坛上获得的成就,还是非常认可的。
李隆基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沉溺于享乐之中。这时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于揣测李隆基的意思。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想从洛阳回京长安,但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对李隆基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就行了。
唐玄宗一共生了三十个儿子,可惜早夭了七个,不过没关系,反正剩下的也不少,从中找个接班人就是。
最有资格做皇位继承人的,当然是长子李琮,可惜他小时候打猎不小心被猎物抓伤面部破了相,唐玄宗认为让一个“刀疤脸”当皇帝有损国家形象,于是次子李瑛上位成为太子。
李瑛的生母赵丽妃是艺人出身,能歌善舞,且相貌极佳,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前就对她宠爱有加。
鄂王李瑶排行第五,曾任太子太保,与太子关系甚密。他的母亲是皇甫德仪,能歌善舞,也是皇帝的宠妃。
光王李琚排行第八,善于骑射又有才,皇帝对他很是喜爱,他与李瑛关系很好。他的母亲是刘才人,皇帝也很喜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想到,李瑛成为太子后,一个女人斜刺里插了一脚。
这个女人姓武名落衡,是武则天堂侄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父亲死得早,按例被送入宫中抚养,长着长着长成了一个大美人,唐玄宗即位后一眼就看上了她,加上她一张小嘴像抹了蜂蜜,极会讨唐玄宗欢心,虽然最初只封了她一个婕妤,但当她先后生下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后,唐玄宗就把所有的宠爱都放在她身上了,而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都成了过眼云烟。
武婕妤的长子名叫李瑁,唐玄宗爱屋及乌,对寿王李瑁的宠爱也超过其他儿子。
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又封她为惠妃,尽管只是个妃,但人们看在皇上偏爱她的份上对她尊敬有加,无论这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表面上的,至少给了她足够的面子,那就是等同于皇后的礼节。
她才不稀罕这种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呢,她要做名副其实的皇后。
爱她爱到骨子里的唐玄宗,当然愿意满足她的愿望,唐玄宗正想公布册立武惠妃为后的打算,御史潘好礼上疏说,武惠妃从叔武三思与从父武延秀都不是好鸟,都曾犯下扰乱朝政、破坏伦常的大罪,天下人恨死他们了,如果立武家人为后,肯定人心不服,陛下您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第二个问题是,武惠妃也有儿子,一旦她当了皇后,难免不会得寸进尺,假如她想让你废掉现太子李瑛,立她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你会怎么办?
接着潘好礼还把令唐玄宗伤心的往事捅了出来,暗示他吸取过去的教训,这个教训就是,当初武则天当政后,就开始大肆迫害李唐宗室,唐玄宗的生母窦德妃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被武则天迫害致死后连尸体都没找到。
这盆冷水把唐玄宗浇醒了,打消了立武惠妃为后的念头。
眼看到手的皇后瞬间鸡飞蛋打,武惠妃的心理阴影面积大得不可想象,这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他奶奶的,这个劳什子皇后,老娘不当了,老娘直接让儿子做太子!
武惠妃想让儿子登上太子之位,当然首先得搞掉现在的太子李瑛,在她看来,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母亲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全部失宠,这几个人的儿子难免没有怨言,只要抓住他们的把柄来一个诬告,不愁大事不成。
咸宜公主和驸马杨洄自告奋勇地充当了她的帮凶,他们像狗一样,整天去嗅太子李瑛身上的“异味”,尤其是驸马杨洄,把这件事情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也许是同命相怜,也许是志趣相投,李瑛、李瑶、李琚三人成了密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