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艺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我儿竟然会写小说?

约定好去改稿的时间,李小琳先行告辞。

赵风华把她送出沪影厂大门,目送她骑上自行车离去,才返身往回走,握拳振奋道:“成了!”

回到仓库,刚才帮忙叫他的那位同事凑过来问道:“小赵,找你的那人是谁?找你什么事?”

赵风华故作淡然地笑着回道:“那是《收获》杂志社的编剧,这次来是请我去改稿。”

“改稿?改什么稿?”

“啊,我写了篇小说,投给了《收获》,编辑觉得不错,准备刊发,不过有些细节需要修改一下。”

“你?写小说?”

“怎么?我不像是能写出小说的人吗?”

“确实不像!”

“嘿嘿,我就是瞎写,根本没想着能过稿。”

“你这样说,谦虚得有点假了!”

“是吗?那我就不谦虚了,没想到我长得这么帅,还这么有才华!”

“滚!”

沪影厂虽然属于文艺战线的排头兵,但是也和普通人一样,少不了八卦。

赵风华写了一篇小说,即将发表在《收获》上的消息,迅速在沪影厂内传开,连厂长徐桑楚都听说了。

在财务部办公室里没什么事情的谈丹琴,听到这个消息,有点难以置信。

她的儿子她知道,她虽然在沪影厂工作,但是干的是会计,和文艺不沾边;赵爸赵凌岳也是理科出身,现在是一名高级工程师,赵风华的大哥赵耀华、二姐赵静宜,做的工作也和文学艺术没有一点儿关系。

赵风华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文艺天赋。

他们一家都没有什么文艺细胞。

怎么突然之间,赵风华竟然写起小说来了?

你有这个本事怎么不早亮出来?你要是早亮出来,哪怕只是在县级小报上发表一首小诗,谈丹琴也会想办法帮赵风华提前回城,给他安排的工作也绝对不会是仓管临时工,怎么也得安排一个清闲有格调的与文艺相关的工作。

想到这里,谈丹琴坐不住了,还没有到午休时间,便和同事打了声招呼,提前离岗,去找赵风华。

找到人之后,劈头盖脸的问道:“你写小说是怎么回事?”

别人家都是严父慈母,赵风华家却是慈父严母,他们兄妹三个从小就怕母亲。

赵风华虽然两辈子加起来有将近一百岁了,但是在母亲面前仍然只能陪着笑脸,说道:“妈,我只是突然有了点想法,试着写一写,没有提前和你们说,是怕被拒稿丢脸,不是故意瞒着你们。”

“你有做文艺工作的想法,怎么不提前和我说,我要是早知道你有这个本事的话,当初找厂里给你安排工作,就算把你塞不进文学部编辑室,也得把你安排到《电影新作》编辑部去啊,那里工作清闲,就算同样是临时工,工资也要高一些。”

新社会虽然讲究职业不分三六九等,但是事实不是喊喊口号就不存在。

《电影新作》编辑部的临时工,就是要比仓管临时工高一等。

不仅是社会认同要高一等,工资也要高一等。

“我不想去做杂志编辑,我想当编剧,未来还要做导演!”既然写小说的事情已经曝光,赵风华索性把自己的志向也向母亲透露一点。

“好好好!就你有志气!”谈丹琴满脸堆笑地拍着赵风华的胳膊说道。

皇家爱长子,百姓疼幺儿。

赵风华是三兄妹之中最小的,从小就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宠爱最多。

当初赵风华初中毕业,二姐高中毕业,都面临下乡的问题。

大哥赵耀华之前高中毕业之后,也被安排下乡,不过很快就被父母找关系安排了工作回城。

赵风华和赵静宜的工作暂时不好安排。

按照规定,多子女家庭可以留一个孩子在身边不需要下乡,赵风华和二姐赵静宜之间,不论从哪个方面讲,留下的都应该是赵风华。

他初中毕业之后还可以再上两年高中,虽然因为嗡嗡嗡期间教师群体被冲击得最严重导致学校教学失序,再读两年高中也学不到更多文化知识,但是有个学生的名义总比待在家里做失业青年强。

而高中毕业的二姐赵静宜,下乡的命运迫在眉睫。

就在赵凌岳和谈丹琴夫妻二人没有办法,只能强忍不舍送赵静宜下乡的时候,比赵静宜小三岁,当时才十五岁的赵风华,却主动请求下乡,把留在城里的机会让给了二姐。

他给出的理由让父母无法反驳——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男人首当其冲,女孩能不去就不去!

赵家三兄妹感情很深,关系很好,大三岁的赵静宜从小没少照顾赵风华,赵风华心疼二姐,体现了华国传统的孝悌之义。

结果就是赵家三兄妹,两个男孩都下了乡,但是老大赵耀华只在农村待了不到一年就被招工回城,最小的赵风华却在遥远的西南乡下待了八年多。

三兄妹之间怎么样且不说,赵凌岳和谈丹琴夫妻二人,却一直觉得对不起幺儿赵风华。

赵风华下乡期间,家里一直在想办法帮他回城,只是二姐赵静宜的工作,最终都是嫁人之后娘家婆家一起发力才得到解决,到了赵风华这里实在是没有办法。

赵凌岳和谈丹琴也想过让赵风华顶岗,但是他们的工作技术性都比较强,不符合顶岗的条件,就算他们提前离休,空出的岗位赵风华也顶不了,只能从其他非技术性的岗位做起。

赵凌岳和谈丹琴都才四五十岁,还都年富力强,顶岗得不偿失,赵风华坚决不同意。

高考恢复之后,赵风华尝试过报考,结果连续考了三次都没能考上。

直到今年回城条件放宽,赵风华才得以回城,成为待业青年,然后被安排进沪影厂做仓管临时工。

谈丹琴给他安排的这个工作,没有想过让他干一辈子,所以上辈子才想方设法给他找了一个道具师傅,让他转型做道具师。

其实这个事情从赵风华进厂上岗之后,谈丹琴就在做,只是暂时还没有什么眉目。

现在赵风华写的小说即将发表在《收获》上,并立下当编剧做导演干文艺工作的志向,谈丹琴肯定全力支持。

她帮赵风华活动的目标,也从找一个道具、灯光、布景之类的技术工作的师傅,学习专业技能转岗,变成了进入沪影厂的编剧队伍!

嗡嗡嗡十年,对华国电影行业的影响,是让编剧、导演这些文艺类人才出现了断档。

以导演为例,第四代导演是以60年代以北影为代表的专业院线毕业生为主体,第五代导演则是以80年代北影毕业生为主,中间有一个十几年的空白。

当下的华国电影界,还是由第三代导演挑大梁,已经工作十几年,年纪普遍到四十岁左右的第四代导演还在蛰伏寻求机会,不过也即将迎来更新换代。

导演人才其实不怎么缺,稀缺的是编剧人才!

沪影厂之所以在今年创办《电影新作》,目的就是为了挖掘编剧人才。

赵风华的小说能在《收获》上发表,足以证明他的文学功底,绝对符合编剧人才的培养标准。

不要说他现在已经是沪影厂的在岗职工,就算还是待业青年,有了这样的成绩,被沪影厂特招进厂,当做编剧后备人才培养,也没有任何问题。

《收获》可是能和《人民文学》一较高下的顶级文学期刊,有巴老坐镇,业内影响力只比《人民文学》略逊,比《当代》、《十月》、《花城》、《钟山》都要略胜一筹。

《收获》在文学期刊中的地位,甚至要比沪影厂在国内电影制片厂中的地位还要略胜一筹。

中午在沪影厂食堂吃了饭,赵风华趁着午休的时间,骑着自行车去了一趟《收获》杂志社,拿到了过稿信和改稿邀请函,返回沪影厂,向厂里领导说明了情况,得到了脱岗去改稿的许可。

沪影厂暂时没有其他动作,因为还不知道赵风华写的小说究竟怎么样。

《收获》的格调是很高,今年复刊之后,凭借强大的组稿能力,迅速恢复昔日荣光。

能在《收获》过稿,已经能说明赵风华的文学才华,但是沪影厂的领导,这是决定不见兔子不撒鹰——要真正看到赵风华这篇小说的质量,再决定他的前途。

《收获》是双月刊,每年发行六期,在单数月份的一号上市。

李小琳来邀请赵风华去改稿的时间是10月12日,距离《收获》今年的最后一期,也就是第六期定稿时间10月20日,只有八天的时间。

改稿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当然那是对其他作者而言——有些需要改动比较大比较多的作者,一改可能就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

赵风华却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把稿子修改到令编辑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程度。

赵风华其实可以把改稿的时间拖长,因为改稿期间,他不仅能在沪影厂照常领工资,在《收获》也有一份每天两块的改稿补贴,有需要的话甚至能住在《收获》杂志社的合作招待所里,不仅免房费,还包一日三餐。

但是赵风华不想让他的这篇《赤橙黄绿青蓝紫》,错过《收获》今年的最后一期,那不仅是延后两个月发表的问题,还将影响到他在沪影厂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