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非暴力沟通:好好说话,尝试从“心”出发
困惑再现
作为家长,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一天辛苦下班,看到孩子在写作业,内心的声音是:“装!在我进门之前,一定在玩手机!”
同样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玩手机,内心的声音是:“看!果然如此,一直在玩手机!”
还是下班回家,孩子在发呆而没做作业,您在想:“一定是想玩手机!根本没心思学习!”
这些都是想法,也许是家长基于一贯对孩子的看法和评价而形成。孩子无论有怎样的行为表现,您是否都会生疑?而如何突破这样的固定思维,开启亲子间有效沟通的旅程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非暴力沟通。
心理卡片
非暴力沟通是由作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在著作《非暴力沟通》封面上他这样写着:“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收获了爱、和谐和幸福。”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要了解非暴力沟通,我们先看一下“暴力沟通”的特点。暴力沟通是指人们经常会习惯性地以某些无心的语言以及表达方式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心理伤害。暴力沟通具备这些特点:进行道德评判、做不合理比较、回避和推卸责任,及强行要求他人。
例如,当我们用自身的价值观去进行评判时,会倾向于认为不符合自身预期的就一定是错或恶,倾向于分析和思考他人或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不曾看见“问题”背后的需要和期待。
非暴力沟通则是把注意力聚焦在这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从而审视和重构自身表达和聆听的方式。
家育心念
非暴力沟通对于家庭教育有何启示?
第一,不带偏见和评判地观察。当我们观察孩子行为时,尝试用身体和感官去接收信息,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经历。不带偏见地观察,就是无论接收到对方什么样的言行,无论我们是否喜欢,都不带任何评判地观察。如一个人蹲在路边,有人以为他是肚子疼,有人以为他身体疲惫,也许走近之后会发现,他只是在观看一只爬虫而已。所以区分想象和事实,是我们开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鲁斯·贝本梅尔有这样的名言:“语言是窗,或者是墙,它审判我们,或令我们自由,当我说话、当我聆听,请让爱的光芒经由我闪耀。”
曾经有位禅师这样说过:“当你听到远处钟声响起,既没有我也没有钟,只有众生。”该名禅师就在强调观察,当我们一听到钟声,就习惯性地认为一定有钟,还甚至会想象一座庙宇和敲钟的画面,而这一切仅仅是想象和主观推断而已。钟声,也许源于附近的其他电子媒介,手机、广播等。事实只是钟声,钟、庙和敲钟声都是想象和推论而已。区别事实和想法,会让我们探寻到事实,让沟通更有弹性。
第二,传达感受到的情绪。当观察到对方言行,我们需要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再去体会之后的情绪感受。比如,孩子周末出去放松,您8点给孩子打电话未通,9点您都没有收到回复。于是您可能感到生气和愤怒。这个情绪基于一个想象或评论——“这孩子就是自由散漫,对家长漫不经心,一贯不尊重。”这个想象或评论会让我们忘记观察到的事实,容易合并过往经验,进行酝酿和加工,从而有了当时的情绪。而这个情绪的背后可能是:“孩子不接、不回电话,我担心孩子的安全,这让我无法安心工作和生活。”家长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观察的事实、情绪背后的担心,也许就会更利于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和积极沟通。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辈们也许就经常否定我们的感受。如,小时候您因为失去宠物而哭泣,家长会说:“这有什么难过的?太矫情!”于是,长大了的我们,也习惯了跳过感受,而以想法传递情绪,旨在推进孩子行动。当孩子表达感受,家长无法承接住,孩子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第三,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需要安全保障,吃穿住行和基本生理需求,如阳光、水、空气、睡眠和食物等。在心理上,我们需要安全,关爱、归属、自由和尊重。在工作上,我们需要被认可、被欣赏、意义和成就感。在人际上,我们需要被尊重、接纳、理解、支持和包容。这些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当我们辨别自己和孩子的需要,并愿意承担这些需要的责任时,沟通的双方才会走向合作、互助及共赢。
比如,爱人说:“你就是工作狂!根本没有这个家!”如果您听到的是抱怨和指责,可能会有以下反应:要么是认同对方,内疚和自责,的确没有合作经营家庭,开始有点难受;要么是立刻做出“战逃反应”,直接反驳:“我这么努力不就是为家?天天猜疑和唠叨,就你全对?”
毫无疑问,一场家庭战争一触即发。上述反应都无法做到彼此心意相通,理解对方,只是自我批评和批评他人而已。尝试通过非暴力沟通,体会彼此的需要,也许您发现自己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对方需要的是关注和温暖。假如彼此分享,就会营造更加亲密的关系。也许您会发现:感受言语背后的情绪,会有利于关系的建立,否则就会陷入埋怨和指责,让双方渐行渐远。
如果您的回应是:“这段时间我需要多在工作上努力,同时你需要我对你多些关心和陪伴,我们看怎么协调,可以比过去有所改进?”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这类表达也可以运用到和孩子的沟通中。
第四,清晰地提出请求。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抽象或令人误解的语言,具体地表达出请求。请求是为了改善目前状况和促进彼此关系。要牢记三点:具体、可执行、对方反馈。如果您说:“孩子,我需要你理解爸爸。”那么,这里的理解就很抽象,如果改成:“如果你下次有事不能接电话,半小时内回个简单信息,让我知道你安全就可以。如果有紧急事情,提前一天告知我也可以。”如果到此结束,可能变成一厢情愿的请求或孩子被迫应允,也会很难做到。如果此刻征询对方的想法,可能最后会经过协商达成一致:“孩子每周日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只有那时是相对自由的时间。”非暴力沟通并非一次完成,也许多轮才能实现。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我们和自己、他人与世界之间搭建的沟通的桥梁,通过恰当的表达,建立起全新的关系,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品质。通过观察事实,体察对方情绪,了解其需求,明确己方要求来加强人际联结,也有助于接纳真实的自己。通过观察,感受自己的情绪和理解自己的需求来更客观地悦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