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利润率下降理论及其批判

一 大卫·李嘉图的利润率下降理论

与斯密从资本间竞争引起的工资提高中解释利润率下降不同,尽管李嘉图同样认为是工资提高直接导致了利润率下降,但其将利润率下降归因于土地收益递减。这样,李嘉图就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扎到了自然界中,就将资本家、地主和雇佣劳动者三个阶级的关系置于分析视野。李嘉图的论证逻辑如下。

论点一:工资水平受到劳动供求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两种因素的影响。李嘉图指出,劳动“正象其他一切可以买卖并且可以在数量上增加或减少的物品一样,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45]。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随着食物和必需品价格的涨跌而涨跌。[46]劳动的市场价格,即工资,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劳动稀少时昂贵,劳动丰裕时便宜。[47]与斯密一样,李嘉图也认为工资的水平受到劳动供求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两种因素的影响。“工资便似乎是由于以下两种原因而涨落:第一、劳动者的供给与需求;第二、用劳动工资购买的各种商品的价格。”[48]同时,作为劳动价值论的坚定捍卫者,李嘉图指出:“劳动的市场价格不论能和其自然价格有多大的背离,它也还是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符合自然价格的倾向。”[49]

论点二:劳动供求变化不会导致工资持久上涨。李嘉图以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为理论基础,认为资本积累不会使得劳动供给长久小于劳动需求,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工资的提高就会刺激人口的增长和劳动供给的增加,甚至从长期看劳动供给的增加会大于劳动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得工资有降低的趋势。“在社会的自然发展中,劳动工资就其受供求关系调节的范围而言,将有下降的倾向。因为劳动者的供给继续按照相同的比率增加,而其需求的增加率则较慢。……如果工资只受劳动者的供求情况调节,工资就会下降。”[50]基于此,李嘉图得出了斯密将工资持久上涨的原因归结为劳动供小于求的结论,并批判道:“亚当·斯密在这里谈到工资提高,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提高,是由于人口增加以前基金的增加所引起的。他好象并没有认识到资本增加时,运用资本实现的工作也会按相同的比例增加。”[51]李嘉图将工资持久上涨的原因指向劳动自然价格的上涨,在他看来,“劳动的自然价格总有上涨的趋势,原因是规定其自然价格的一种主要商品由于生产困难加大而有涨价的趋势”[52],是为追加资本所需雇佣的更多的劳动者提供食物的日益增加的困难导致了工资的长期提高。

论点三:工资持续上涨的根源在于土地报酬递减。李嘉图认为,为追加资本所需雇佣的更多的劳动者提供食物会面临日益增加的困难,这种日益增加的困难提高了生活必需品价格,进而提高了劳动的自然价格及其决定的工资水平。那么,为何为追加资本所需雇佣的更多的劳动者提供食物会面临日益增加的困难呢?李嘉图认为根源在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根据这一规律,随着资本积累,资本雇佣劳动增多,需要为雇佣劳动者提供的生活必需品数量增多。生活必需品包括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食物)两部分。前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便宜。对于后者,随着食物需求的增加,一方面需要劣等的和更劣等的土地不断投入耕作,另一方面需要在同一地块上进行追加投资,而这种投资的报酬具有递减效应,在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农业生产条件越来越差,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下降,生产同样的农产品需要耗费的劳动越来越多,农产品价格越来越高。农产品部分在生活必需品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生活必需品价格进而工资水平会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而上涨,李嘉图指出:“必需品价格持久上涨不会不引起工资上涨,或者不会不先有工资上涨,这一点可以视为当然之理。”[53]

论点四:工资上涨是利润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李嘉图没有区分利润与剩余价值、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在他看来,工作日包括两部分:雇佣工人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雇佣工人为资本家无偿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在既定工作日内,工资上涨意味着雇佣工人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的延长,为资本家创造利润的时间缩短,因此利润率下降,“由此我就已经证明……工资上涨不会提高商品的价格,但必然会降低利润”[54]

论点五:利润率下降使得雇佣工人和资本家受损、地主受益。对于雇佣工人,李嘉图认为:“的确将得到更多的货币工资,但谷物工资却减少了。不仅是他能够支配的谷物减少了,而且一般生活都将恶化;因为他将发现,这时要使市场工资率维持在自然工资率以上是更为困难的。”[55]对于资本家,李嘉图认为雇佣工人货币工资的增加降低了资本家的利润率。对于地主,李嘉图认为,由于农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以及地租在产品总价值中占比大大增加,“真正得到利益的只有地主”[56]

论点六: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阻碍。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论代表,李嘉图及其学派将利润——资本家阶级的收入,资本积累的源泉以及技术进步和发明的刺激——视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键变量。利润率的长期下降引起李嘉图深切忧虑:“没有积累的动机就没有积累……劳动者没有工资就活不下去,农场主和制造业者没有利润也是一样。他们的积累动机会随着利润的每一减少而减少;当利润率低落到不足以补偿其用于生产的资本所必然碰到的麻烦和风险时,积累的动机就会全然终止。”[57]马克思对此评论道:“像李嘉图那样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绝对生产方式的经济学家,在这里也感觉到,这种生产方式为它自己造成了一种限制……但是在他们对利润率的下降所感到的恐惧中,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感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力的发展中遇到一种同财富生产本身无关的限制;而这种特有的限制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它的仅仅历史的、过渡的性质;证明了它不是财富生产的绝对的生产方式,反而在一定阶段上同财富的进一步发展发生冲突。”[58]

论点七:利润率的长期下降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自然规律。李嘉图将利润率下降的直接原因归结为工资的上涨,将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作为自然性质的、不以时间和空间为转移的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期中,利润都取决于在不支付地租的土地上或用不支付地租的资本为劳动者提供各种必需品所必需的劳动量。因此,积累的效果是因国而异的,并且主要是取决于土地的肥力。”[59]据此,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利润率在资本积累到何种程度下降完全取决于该国土地的自然禀赋。“一国的面积无论多么辽阔,如果土地贫瘠,并且禁止食物输入,那么,并不太多的资本积累也会引起利润率的大大减低和地租的迅速增加。反之,在面积小但土地肥沃,特别是允许自由输入食物的国家中,就可以积累巨额资本而不致引起利润率的大大减低或地租的任何大量增加。”[60]这样,利润率长期下降规律,在李嘉图的理论中就成了与社会制度无关的、与社会生产关系绝缘的自然规律。“利润的自然趋势是下降的;因为在社会和财富的发展中,必要的食品增加量是通过牺牲越来越多的劳动获得的。”[61]

二 大卫·李嘉图利润率下降理论的批判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嘉图对利润率长期下降原因分析的总体思路如下。首先,李嘉图没有区分利润和剩余价值、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将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等同起来。这样,李嘉图对利润率长期下降原因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剩余价值率长期下降原因的分析。由于假定工作日不变,李嘉图对剩余价值率长期下降原因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相对剩余价值率长期下降原因的分析。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相对剩余价值率下降意味着工人为自己劳动的那一部分工作时长增大,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那一部分工作时长缩短,意味着工资——工人购买的生活必需品即生活资料的价值——增大。其次,生活必需品包括工业品和农产品两大类,由于工业品价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降低的趋势,因此生活必需品价格提高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李嘉图是劳动价值论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原因不是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是农产品自然价格的提高,这只有在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率不断降低,生产等量的农产品需要耗费更多劳动时间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最后,李嘉图将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和农业生产率不断降低归结为自然的、与社会生产关系无关的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样利润率长期下降规律就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而是一切人类社会共有的自然规律。同时,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为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基础,将利润率长期下降规律与地租增加规律联系了起来,宣布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和地主三个阶级的对立性质,这就给当时的工业资本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以反对那些游手好闲、利用土地所有权无偿分割剩余价值的地主阶级。

李嘉图的论证逻辑建立在两个错误的理论前提之上。其一,混同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认为工资提高必定降低利润率,利润率长期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剥削率的降低和工资的提高;其二,把利润率长期下降、工资持久提高的原因归结于(农业)生产率下降,将利润率下降和地租增加结合在一起。正如马克思对李嘉图的利润率下降理论评论道:“所以,李嘉图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错误前提之上的:第一个错误前提是:地租的存在和增加以农业生产率不断降低为条件;第二个错误前提是:利润率(在李嘉图那里就等于相对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或下降只能同工资的提高或下降成反比。”[62]正是在这两个错误的理论前提上,李嘉图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利润率的长期下降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自然规律。接下来,笔者将围绕这两个错误前提和一个错误结论进行针对性批判。

(一)对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混淆

李嘉图混淆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这两对重要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剩余价值是一个抽象的、居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层面的经济概念;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第二级的、派生的和变形的形式”,是在经济现象中可以直接得到反映和可被度量的经济概念。在经济表象上,“剩余价值起源的痕迹消失了”[63],呈现的是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由于李嘉图的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只分析三者之间的数量分配,而不深究三者及其分配差别的起源,因此李嘉图并没有真正触及剩余价值理论。其二,只有在全部资本都由可变资本构成,即全部预付资本都直接用于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在数量上剩余价值和利润才是相等的。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的错误观点——年产品的总价值归结为收入,在扣除地租之后,收入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分配为工资和利润,全部预付资本只由可变资本构成,这样李嘉图就把剩余价值和利润混淆了。马克思对此评论道:“李嘉图在‘利润’名义下考察的,一般说来只是剩余价值。”[64]

剩余价值率是资本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同必要劳动之比,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在生产开始前就存在的资本的总价值之比,即剩余价值与包括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之比。由于李嘉图假定预付资本都由可变资本组成,因此就在混淆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基础上进一步混淆了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在利润率的名义下考察剩余价值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从数量上看,由于预付资本总是大于用在工资上的、同活劳动相交换的可变资本,因此这里的名义上的利润率要高于真正的利润率;从性质上看,用剩余价值率下降的原因替代了利润率下降的原因,由于利润率不仅受到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而且受到按照交换活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与作为材料和固定资本而存在的那部分资本的比例,即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因此李嘉图在对利润率下降原因的分析中遗漏了后者。[65]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有机构成对于分析利润率下降规律而言是“唯一重要的问题”[66]和“有决定意义的东西……”[67]。事实上,就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而言,资本有机构成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剩余价值率只能在此基础上——花费同一资本所使用的活劳动量会不断减少——通过对活劳动创造新价值分割比例的增加来对利润率发挥影响,因此剩余价值率所起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对于李嘉图抛开资本有机构成分析利润率长期下降原因的做法,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离开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利润(利息)和地租——来单独考察剩余价值。因此,他对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资本有机构成的论述,只限于说明从亚·斯密(特别是从重农学派)那里传下来的,由流通过程产生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而生产过程本身内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李嘉图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涉及,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把价值和费用价格混淆起来了,提出了错误的地租理论,得出了关于利润率提高和降低原因的错误规律等等。”[68]

笔者认为,李嘉图将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混淆,进而忽视资本有机构成的作用是其利润率下降理论中所犯的最根本性的错误。李嘉图在这个错误前提的基础上认为工资提高导致了利润率降低,似乎利润率下降是因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减轻了。事实上,在考虑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利润率下降不是因为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而是因为对工人的剥削加重了,不管这是由于绝对剩余时间增加,还是——在国家对此进行阻挠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必然要使劳动的相对价值降低,从而使相对剩余时间增加。”[69]

(二)以农业生产率不断降低引起的地租增加为条件

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阐述他的地租理论,驳斥了那种将地租视为参加农业生产的自然力产物的观点,认为地租是农业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70]李嘉图指出,人们总是首先耕种肥沃程度较高的土地,这种土地的劳动生产率较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人们不得不开始耕种肥沃程度较低的土地,这种土地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土地的劳动生产率较低意味着生产同样的农产品需要耗费的劳动时间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和价格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价格由劣等地上的生产费用决定,因而比劣等地好的土地上会产生额外利润;农业资本家围绕租佃土地展开的竞争,使得额外利润以地租的形式从农业资本家转移到地主手中,“农产品的相对价值之所以会上升,只是因为所获产品的最后一部分在生产中使用了更多的劳动……谷物价格高昂不是因为支付了地租,相反地,支付地租倒是因为谷物昂贵”[71]。马克思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贡献称赞道:“李嘉图把地租理论同价值规定直接地、有意识地联系起来,这是他的理论贡献。”[72]

同时我们从以上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概括中发现,李嘉图地租理论存在很多谬论。其一,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实际上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的级差地租,他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其二,李嘉图认为人们对土地的耕种是按照由肥沃到贫瘠的顺序进行的。其三,与土地耕种顺序相关,李嘉图认为由于土地的生产条件越来越差,农业生产率越来越低,因此农产品价格越来越高,地租越来越多。限于本书的研究目的,下面对李嘉图地租理论谬误的后两点进行分析。

在李嘉图所处的机器大工业阶段,英国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加速流动,农产品价格日益上涨。英国领土狭小,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要,不断扩大劣等地的耕种。[73]在目睹了这种情况后,李嘉图接受了安特生的级差地租理论,提出了土地的耕种顺序是从比较肥沃地区向比较不肥沃地区按下降序列推移的假定。李嘉图的错误在于他只看到了英国农业一时的历史事实,而且把这种历史现象理论化和绝对化了。马克思对此评论道:“李嘉图的从比较肥沃地区向比较不肥沃地区这个按下降序列推移的假定,完全是偷运进来的。”“在李嘉图自己对产生级差地租的必要条件作了正确的和一般的表述(‘所有土地都具有同一特性……数量无限、质量相同’)的地方,不包括从比较肥沃的土地推移到比较不肥沃的土地这种情况。”[74]马克思认为相比于土地肥沃程度,土地位置是一个更为关键的考虑因素,他以殖民者为例说明:“对他们来说,首先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位置,是位于沿海、靠近大河等等。美洲西部等地区的土地可以说要多么肥沃就有多么肥沃,但是移民自然地定居在新英格兰、宾夕法尼亚、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等地,总之,是在东临大西洋的地区……他们找的不是最肥沃的地区,倒是位置最好的地区,而在这个地区内,在其他位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然是找最肥沃的土地。”[75]因此,所谓最先耕种的最肥沃的土地,只是所选择地区内的最肥沃的土地。位置随着人口增加、资本形成、交通工具发达和城市兴建而变化,达到一定时间人们就开始耕种较远地区的肥沃的土地,此时,“如果现在是推移到比第一个地区更肥沃的第二个地区,那么,依照假定,这第二个地区的位置是比较不利的……第二个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将逐渐按照一个必然使第一个地区的(同一产品的)地租下降的价格投入市场,而第二个地区,随着它的位置的不利条件的消失,将逐渐作为比较肥沃的土地出现”[76]

基于耕种土地由肥沃到贫瘠的顺序,李嘉图得出土地生产条件恶化、生产率下降的结论,把农业生产率的绝对降低视为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并以此来说明级差地租的增加和利润率的下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间差额的存在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决定于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在优质土地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同样的农产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较少,因此优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存在差额,这个差额本质上是一种超额利润,土地经营权垄断使得这种超额利润无法在农业资本家间平均化,而是以级差地租的形式转移到地主手中。可见,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是投资于不同土地上的资本有不同的生产率,与土地耕种的优劣顺序无关,与土地劳动生产率的递减无关。或者说,只要土地肥沃程度有差别,只要土地的劳动生产率有差别,那么耕种新的土地就一定会形成级差地租。如果后面耕种的土地更为肥沃,劳动生产率更高,那么前面耕种的土地就成为劣等土地,该土地生产农产品所耗费的时间就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该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价格就是社会生产价格。马克思指出:“李嘉图用农业生产率的绝对降低来说明级差地租,而这种降低完全不是级差地租的前提,安德森也没有把它当作前提……因此他犯了双重历史错误:一方面,把农业和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看成绝对相等,因而否定它们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仅仅是历史性的差别,另一方面,认为农业生产率绝对降低,并把这种降低说成是农业的发展规律。”[77]

笔者认为,投入耕种土地的顺序并不是由肥沃到贫瘠,且位置也是选择耕种土地的重要考虑因素;级差地租的存在与土地耕种顺序无关,不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降低为条件。李嘉图把利润率下降归于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把生产条件的改良——劳动生产率提高——视为抵抗利润率下降的反作用因素。事实上,利润率下降不是因为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而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78]

(三)将利润率下降规律视为自然规律

李嘉图在混淆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基础上,把相对剩余价值率下降的原因作为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来分析,而相对剩余价值率的下降“只有在劳动生产力降低时才可能发生”[79],这样李嘉图就将土地肥力下降作为利润率下降的原因,进而将利润率下降规律视为像重力一样的自然规律,如此,李嘉图对利润率下降原因的经济学分析就陷入了作为自然科学的土壤肥力的化学分析。马克思对此评论道:“由于李嘉图这样简单地把剩余价值和利润混淆起来,并且由于只有在剩余劳动同必要劳动,即同再生产劳动能力所必需的劳动之比下降(这只有在劳动生产力降低时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剩余价值才可能不断减少,才可能作为趋势减少,所以,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力在工业中随资本积累而增长,在农业中则下降。他从经济学逃到有机化学中去了。”[80]

李嘉图将利润率下降规律视为自然规律的根源在于他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视为自然的生产方式,将资本主义制度视为永恒的制度。李嘉图从这种认识出发来阐释利润率长期下降规律。李嘉图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雇佣劳动较少、所需农产品较少、所耕种的土地肥力较好、农产品价格较低、工资和地租较低、利润率较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财富的增长,所需农产品增加,为了生产必需的追加食物量,所耕种土地的肥力越来越低,必须花费越来越多的劳动,劳动者所得价值增加、实际份额减少,地主所得份额价值提高、实际份额增加,资本家所得利润率下降。这种下降可以说是像重力作用一样具有自然趋势。[81]

所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有一种荒谬的观点,认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永恒的,而这种生产关系的分配形式则是历史的,李嘉图也不例外。[82]马克思指出,李嘉图所谓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只是资产阶级的奇特幻想,实际上“在这种早期阶段,劳动者或者是奴隶,或者是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农民等等。在第一种场合,他和土地一起属于土地所有者;在第二种场合,他就是他自己的土地所有者。在这两种场合,都没有介入土地所有者和农业工人之间的资本家”,因此李嘉图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所描绘的“农业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从而奴隶或农民变为雇佣工人,以及在土地所有者和工人之间介入了资本家”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后结果,而不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固有的现象。[83]同样,利润率下降规律不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普遍规律,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具有且必然发挥作用的规律。

从理论准备上看,李嘉图之所以把利润率下降规律视为自然规律,根源在于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像自然一样的永恒生产方式。从经济理论的阶级性上看,李嘉图代表的是产业资本的阶级利益与意识形态。利润率是资本积累的动力和刺激,对于这一点,李嘉图十分清楚,因此利润率长期下降暗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李嘉图对此深感忧虑。“像李嘉图那样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绝对生产方式的经济学家,在这里也感觉到,这种生产方式为它自己造成了一种限制,因此,他们不是把这种限制归咎于生产,而是把它归咎于自然(在地租学说中就是这样)。”[84]但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他并不承认这种限制来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而是将利润率长期下降原因归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外的、作为自然属性的土地肥力递减,把利润率长期下降规律视为自然规律,以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永恒生产方式的执念。

利润率下降规律在李嘉图的整个经济理论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李嘉图将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分配领域,分析社会财富在资本家、雇佣工人和地主三个阶级间分配形成的利润、工资和地租三种收入如何影响资本积累。[85]利润率下降规律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劣等土地投入耕种,生产条件恶化和劳动生产率下降,农产品价格上涨,与之相适应,雇佣工人的名义工资增加、实际工资有所下降,地主的名义地租和实际地租均增加,资本家的利润率下降。这样,利润率下降规律就以利润、工资和地租三种收入矛盾的形式反映了资本家、雇佣工人和地主三个阶级间的矛盾对立,不过李嘉图认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的矛盾是次要的、从属于资本家和地主间的矛盾,因此这一规律被当作工业资产阶级联合工人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锐利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