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通史·隋唐五代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隋文帝称帝前后的洛阳

隋文帝杨坚祖籍为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自五世祖杨元寿以来,世代担任鲜卑族政权北魏、北周的地方或中央军政职务,被赐以鲜卑族姓氏普六茹。北周武帝时期,杨坚任大将军,其长女被聘为皇太子宇文赟的正妃。建德七年(578),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杨坚被征拜上柱国、大司马、大后丞、右司武、大前疑。大象二年(580)五月,周宣帝病故,周静帝年仅八岁,大权落入杨坚手中,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总揽全国军政大事。杨坚企图改朝换代,就隐瞒了周宣帝的死讯,将北周宗室赵王、陈王、越王、代王、滕王骗至京师长安杀掉,还杀掉周明帝和周武帝的儿子们。六月以后,北周势力相继在相州(治今河北临漳县)、郧州(治今湖北安陆市)、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市)起兵反抗杨坚,被杨坚派出的军队镇压下去,并捣毁邺城,将相州治所南迁到今河南安阳市,称为邺城。到十月,全国的局势稳定下来。次年二月,杨坚恢复汉族姓氏,废掉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隋朝,年号由周静帝的大定改为开皇。到开皇九年(589),隋朝灭掉南朝陈政权,岭南的割据势力归附隋朝,中国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杨坚称帝前后,洛阳的地位受着上述政治格局的制约和影响。

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帝灭掉北周东面的北齐,统一了北方。杨坚时任大将军,率军作战,立有军功。第二年周武帝病逝,宇文赟(周宣帝)继位。为了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大成元年(579),周宣帝巡幸洛阳,下诏移相州六府于洛阳,将洛阳设为东京,于是征发关东(秦函谷关以东,亦称山东)诸州士兵修治洛阳宫。以前被北齐迁至其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的东汉熹平石经和曹魏三体石经,这时由北周运回洛阳。周宣帝还诏令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幽州(治今北京市西南)、相州、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县)、亳州(治今安徽亳州市)、青州(治今山东青州市)、徐州(治今江苏徐州市)七总管,一律接受东京六府的管辖。

周宣帝去世后,杨坚统领百官,处理朝政。国丧期间,大赦天下,洛阳宫的修建活动停了下来。接着,杨坚镇压相州等地的军事反叛,其间以长子杨勇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统领北齐故地。开皇元年(581)二月隋朝刚建立,杨勇就被立为太子,被召回京师长安,镇守洛阳的任务由杨勇的岳父少冢宰元孝矩替代。八月废除东京官,依然称为洛阳,降为一般性城市。

隋文帝总结北周所以轻易亡国,与其同姓诸王势力过于微弱密切相关,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决定由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据守各地区的重镇。开皇二年(582)正月,他在洛阳设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第三子秦王杨俊为该行台尚书令兼洛州刺史,统领关东兵;次子晋王杨广为河北道行台尚书省(治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尚书令;四子蜀王杨秀为西南道行台尚书省(治益州)尚书令。这几个王都还是少年,其中杨广最大,但也才十三岁,隋文帝因而选拔了一些精明能干的官员充当他们的僚佐。

开皇三年(583)十月,隋文帝废除河南道行台尚书省,将秦王杨俊调任为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总管。开皇六年(586)十月,设置山南道行台尚书省,治所设在襄州(治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又将杨俊调到这里担任尚书令。别的地方在创建行台尚书省,而在洛阳的河南道行台尚书省却被废除了,这是否意味着洛阳地位的下降呢?从杨俊赴任襄州两个月前,隋文帝派更高级别的太子杨勇镇守洛阳来看,隋文帝对洛阳另有考虑,其地位更加重要。其间有这样一件大事,开皇四年(584),关中灾情严重,粮食供应困难,九月,隋文帝率领官员、后妃、宦官和将士一行大队人马来洛阳就食,次年四月返回长安。仁寿四年(604),隋炀帝登基伊始,便下了一道营建东都的诏令,其中说,洛阳是最适宜建都的地方,而古代一些帝王,或由于国家分裂,或由于财政窘迫,没有在洛阳建都;而“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1]那么,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初就萌生了营建东都的打算,可能是开皇三年以后的事,只是当时刚刚营建了宏大的新长安城,物资匮乏,人力紧缺,立即着手营建东都,显然不合时宜。

当时关中地区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漕运不便,粮食供应一直很困难。开皇十四年八月辛未(初九,594年8月30日),隋文帝率领百官和大量关中饥民来洛阳就食。十二月乙未(初五,595年1月21日),隋文帝一行东赴泰山,返回长安时没再经过洛阳,此后再也没来过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