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驰援”探源与释义[1]
郭伏良 邢玉婷[2]
摘 要:近段时间,“驰援”频繁出现于网络和纸媒,这其中既有社会背景因素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汉语词汇发展的自身规律。“驰”与“援”经历了各自成词、自由组合阶段,至迟在隋唐时期,“驰”与“援”开始连用,结合为松散的短语。清代结构定型性明显增强,语义融合度增加;民国时期双音化成词。“驰援”通过概念整合,形成新创意义;在使用领域方面发生了泛化,语义特征发生了增减变化,[+战争]消失,[+紧急]增加。“驰援”与“支援”在语义特征、语法功能方面均有不同。
关键词:驰援;词汇化;概念整合;词义泛化
引言
双音化是汉语历时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语音韵律节奏的驱动因素,也有认知心理机制的推动作用。“驰援”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未收录,但近年来在网络和纸媒中频现,百度资讯2020年4月24日的检索结果多达106万条。统计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对“驰援”的载录,2000年至2004年,用例只有10次,2005年以来,“驰援”的使用大量增加,尤其是2020年,3个月时间就出现了868次,如图1所示。
“驰援”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双音节热词,其历史来源情况如何?结构功能上有哪些特点?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原因为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本文语料取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人民网数据库、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数据库,所有例句均标明了出处。
一 “驰援”的语源推求
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收录有该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驰援”释义为:“向发生紧急情况的地方迅速前进,予以援救。”通过语料库检索分析,我们推测,“驰援”符合由短语词汇化而来的衍生路径。“驰”与“援”在最初并非以双音词的形式存在,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成词过程。在上古时期二者分别是单音节词,至迟到隋唐时期,“驰”与“援”黏合连用,结合为松散的短语,清朝时期结构定型性明显增强,语义融合度增加。正如董秀芳所言,“双音词的衍生属于一种词汇化现象,即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1](P36)。

图1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驰援”用例统计
(一)“驰”与“援”各自为词阶段
“驰”本义是使劲赶车马快跑。《说文·马部》:“驰,大驱也。从马,也声。”如:
(1)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诗·唐风·山有枢》)
泛指奔跑、疾行。如:
(2)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庄子·秋水》)
“驰”在古汉语中含义丰富,在以车马为语义范畴的基点上,引申出一系列相关义项,如驱马进击,心神意念向往,传播、传扬。作为一个单音节动词,既有及物性的用法,也有后接介词短语做宾语的用例,在此阶段,“驰”尚未出现与“援”直接连用的情况。
“援”是会意兼形声字。《说文·手部》:“援,引也。从手,爰声。”本义为拉引、牵引。如:
(3)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引申指帮助、救助。如:
(4)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战国策·秦五》)
在古汉语中,“援”的义项也很丰富,作为动词的用法居多,且后面可以直接跟宾语。在拉引、牵引本义基础上,引申出帮助、救助、荐举、提拔、引据、类推这些义项。
(二)“驰”与“援”的自由组合
随着社会变迁与语言的发展,一些意义自足的单音节词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语法的严密化和词汇的扩充发展便应运而生。“驰”与“援”由于表义上密切相关,因而经常组合使用。以下是我们检索到的相关例句:
(5)郢州城民王道胥反,袭据州城。直遣穆率百余骑驰往援之。(《周书·列传第二十一》)
(6)成梁驰往虎皮驿援之,阿海稍却。(民国《清朝前纪》)
(7)热河都统昆源,飞电乞援,袁总统即派姜桂题率领毅军十四营,驰往援剿,一面令外交总长陆徵祥,速与俄使交涉。(民国《民国演义》)
以上例句中,“驰”做动词“往”的修饰语,表示动作的方式为使劲赶车马快跑,后可接目的地。“援”为动词,表示帮助救助,后接受事宾语“之”;或接当事宾语,如讨伐、消灭义的“剿”。
(8)天孚屯湾沚,驰百里往援,要击于章家渡,大破之,由是以骁勇名。(《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九》)
(9)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宋史·姜才传》)
(10)癸丑,诏诸镇星驰入援。(《明史·本纪第二十三》)
(11)遹声立募精勇数百人,部以兵法,疾驰赴援,未匝月,生缚天成归。(《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九》)
(12)山海城东二里许,复有罗城外拒,贼虑三桂东遁,出奇兵二万,从一片石口北出而东守外城以困截之,三桂不得遁,朝廷方尽发骑兵而西,以再见三桂使,度势已急,遂飞驰入援。(清《阅世编》卷十)
第(8)例句中,“驰”为引申义,泛指奔跑、疾行,后接数量短语做宾语。(9)-(12)例句,“驰”分别作为“驰兵、星驰、疾驰、飞驰”的构词语素,表示奉命前行或出兵的急速状态。与后面表帮助、救助义的“援”在语义上逻辑相关,具有修饰作用。
“驰援”的自由组合是词汇化的基础,表层线性序列上相邻是两个成分融合在一起的前提。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驰”与“援”并没有止步于组合性的短语形式,而是继续向更加紧密的词汇化方向发展了。
(三)“驰援”的黏合连用与双音化成词
我们从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数据库分别检索了“驰援”,发现黏合连用的例子最早是在隋唐时期。例句如下:
(13)仲卿率骑千余驰援之,达头不敢逼。(《隋书·列传第三十九》)
例句是说隋大将军赵仲卿率领千余骑兵疾行前往救助突厥启民和隋朝使者长孙晟,突厥达头不敢靠近。“驰援”后接受事宾语“之”,“驰”与“援”构成偏正结构的短语。
(14)十年,金人攻拱、亳,刘锜告急,命飞驰援,飞遣张宪、姚政赴之。(《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15)那三处是东京所属州县,邻近神京,乞陛下敕陈馞、宋江等,不必班师回京,着他统领军马,星夜驰援禹州等处。(明《水浒全传》下)
(16)倭犯江北,镗驰援破之,又败北洋倭二十余艘。(明史·列传第一百)
(17)肃宗促邻郡速援,且特饬(敕)同平章事张镐,出任河南节度使,驰援睢阳。(民国《唐史演义》)
在以上例句中,“驰援”均可视为一个偏正结构的动词,在句法功能上可单独做谓语,受时间副词修饰,或后接地点名词,这些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动词“驰援”几乎相同。且例(15)的用法“星夜驰援”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词例。
“驰援”的黏合连用是双音化成词的过渡阶段,即由组成成分在意义上加合而成的黏合式偏正短语,到“驰”与“援”作为构词语素融合为一个偏正式双音词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渡时期,还有“驰”与“援”自由组合搭配的例句存在,因此,很难确切划分出短语和词的界限,但是,结合统计数据(见表1)和句法特征来看,我们推测在明代“驰援”出现成词特点,清代结构定型性明显增强,语义融合度增加,至迟于民国时期“驰援”完成词汇化进程。
表1 “驰援”黏合用例年代统计

如表1所示,清朝开始较多出现“驰援”黏合连用的例句,民国时期用例显著增加。并且,在我们分析统计的语料中,民国之后,“驰援”后接受事宾语的情况越来越多,如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清朝时期“驰援”后接地名的例句只有2条,占比0.086%;而民国时期的例句有22条,占比20.37%。
词义感染也是导致“驰援”成词的原因之一。即徐江胜所言:“在词与词的长期组合中,一个词受另一个词的影响,而获得另一个词的意义或另一个词的某项义素。”[2](P70)正如上文所举的例句,“驰”与“援”组合连用的时候,经常与表示方向的动词“往”结合使用,而在“驰援”成词之后,融合进了“往”的相关义素,即增加了[+方向]、[+距离]的语义特征,发生了词义感染现象。另外,“驰”的语义特征[+车马]在词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脱落,而[+最快速]的语义特征得以显现。
从句法特征上看,在“驰”与“援”未成词阶段,作为修饰语的“驰”可以单独被“星、疾、飞”等修饰,而在成词之后,偏正式结构的动词“驰援”只能整体被修饰。请看例句:
(18)汉待尚不至,料知尚被牵制,无法驰援,乃召集将士,面加鼓励道:“我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无攻不胜,得入深地。”(民国《后汉演义》)
(19)是时刘铭传方在朱仙镇,遥望火光渐迤西北,料知豫中泛地有警,忙令乌尔图那逊,带领马队向东驰援,唐殿魁带领步军,望北截剿。(民国《清史演义》)
(20)后骑赶紧驰援,已是不及。(民国《元史演义》)
(21)维琏急发兵水陆进,芝龙亦驰援,焚其三舟,官军伤亦众。(《明史·列传第十一》)
(22)至浙东一带郡县,均为贼气所隔,势难迅速驰援。(民国《大清三杰》中)
以上例句显示,“驰援”成词之后,意义凝固为“奔赴援救”,整体可受否定词、介词短语、时间词、副词的修饰。“驰援”的词形历史渊源长久,词义也包含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内涵。通过上文分析,“驰援”是由短语词汇化而来,如董秀芳所言,“除联绵词与音译词以外,占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主体的双音词在历史上的产生就是一个词汇化的过程(也包括一些语法化现象在内),即一个从句法层面的自由组合到固定的词汇单位的演变过程”[1](P322)。通过分析“驰援”的演化过程,我们还看到,由强调赶车马快速施以援救的操作行为域,发展到较为抽象的双音节动词,既满足了汉语标准音步的韵律格式,又可以在组词中分化不同的义项,避免单音词的多义性带来的阅读障碍,也就是说区别度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很重要的动力。
(四)“驰援”的概念整合
福柯尼耶(Fauconnier)指出,人们对词语意义的理解,不完全凭借语言知识,而是在体验指导下的认知加工活动,是涉及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产生动态解释的整合空间,最终形成新的意义和新的概念结构。[3](P149)“截搭式”概念整合,是将两个非相似但相关的事件组合在一起并产生新创意义。“驰”与“援”在意义上具有“手段—目的”相关性。

图2 “驰援”的概念整合
“驰”是一个概念空间。远在先秦西周时期,“驰”就用来表示使劲赶车马快跑的动作状态。在上古时期,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交通运输和战争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车可以说是当时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正所谓“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援”是另一个概念空间。从字形上来分析,“援”由“手”和“爰”构成,甲骨文“爰”作,表示用手把棍子递到另一个人手中,受困的人抓到棍子就得救了,由此产生牵引和援助的意义。从汉字本源考虑,“援”更强调救助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战争频繁的上古时代,经常会发生一方遭遇险情,将军接到命令后快马加鞭发兵支援的情节,对此运用“驰往援之”等语言描述可以说是准确而生动。“驰援”经过词汇化的历程,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偏正式复合词,通过人们复杂的认知加工活动,在整合空间中激活相应的概念,并结合背景区的动因作用最终形成新义,即事态紧急、全力以赴、积极主动。“驰援”通过概念的整合过程,能够表达语言使用者的内心希望,期待危急事态迅速向好的局面转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语言的使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基于现实表征、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的复杂关系链。陈建生指出:“心理表征以现实表征为基础,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现,是一种概念化的存在。语言表征又是心理表征的语言实现,它包括表征为单个概念的词和表征为复杂概念的词组和句子。”[4](P44-45)在客观现实映射到心智空间,再输出为语言是一个知觉的加工过程。另一方面,从受话者的角度出发,则是一个反向的概念驱动加工过程,即语言表征通过其形音义触动激活受话者的心理表征,使其在脑海中再现静态的或动态的现实表征。在这个过程中,会因人们不同的特性、经验和文化基础而产生有差别的心智语言表征。
“驰援”广泛运用于新闻报导中。作为新闻记者,有实地采访的经验基础,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真实的感知,在信息的输入、提取、编码等过程中可以对某个具体的形象或动态情景实现概念化的心智活动,例如对于派出人员紧急奔赴受困地区并提供援助这样的行为进行概念化,最终外化为“驰援”这个双音形式的语言符号。从另一个方面说,对于“驰援”的语义理解也是一个立体且丰富的信息加工过程。当我们看到“驰援”的词形或者听到chí yuán这个语音时,就会相应地刺激个人的视觉或听觉系统,进而激活大脑中与“驰援”相关的感知模拟来对语言意义进行表征。例如,“驰”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古时快马扬鞭、奔跑前行的动态场景。所以读者能意会到“驰”所表示的疾速义。另外“援”的施事、受事及方式具有多样性的心理表征,不仅有医护人员的出征,还可能有物资、财力、基建工程等多方面的紧急援助,随着人们后续的深入阅读,这些心理表征会进一步具象化。
二 “驰援”成为热词
“驰援”由一个不常用的词发展为当今的热词,在词典释义调整方面也有所体现。《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到第5版,对“驰援”的释义均为“奔赴援救”,为简单的语素义对释的模式。第6版修改为语句说明的释义方式,这一方面反映了词典释义方法愈加科学,另一方面也是“驰援”因使用方式更加广泛而语义发生泛化的明证。
结合语料分析,我们看到“驰援”在成词之初基本用于军事方面,在108例民国时期的语料中,全部表示在战事中以最快速度奔赴战场予以援救的行为。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来,“驰援”一词的使用也呈爆发式增长,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媒体都频繁使用,例如:
(23)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和武汉,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人民日报》2020-02-11)
(24)好在一方有难,八方驰援,在全国医护工作者的奉献与担当,在全国人民的捐赠支持之下,湖北地区的疫情正慢慢好转。(海外网 2020-03-07)
(25)还有1649名医务工作者主动报名紧急驰援武汉,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文汇网 2020-03-08)
(26)14日,记者从广州市委编办获悉,为了让驰援湖北的“白衣战士”获得更好的待遇,广州第一时间启动编外医护人员“入编”工作。(《南方日报》 2020-03-15)
(27)大年初一,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发出驰援武汉的倡议,冯丽萍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新华日报》2020-03-20)
以上例句中,“驰援”表示医疗队火速奔往疫区,紧急援助湖北疫情防控工作。这里将广大医护工作者与病魔的较量隐喻为人民战争,在认知机制上体现为以军事认知域为始源域,以疫情防治工作为目标域的结构隐喻映射关系上。隐喻是指“人们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5](P5)。在语言运用中,隐喻是成系统地将始源域的语义要素投射到目标域中而形成新的指谓。如疫区是战区,医院是前线,病房是战场,医护人员是战士,白衣就是战袍等,“驰援”用于军民携手进行疫情防控的语境之中。
吴登堂指出:“所谓泛化就是把本适用于甲事物的词义推演到乙事物或其它多种事物上;或把本适用于个别事物的词义演进到用于一般事物。”[6](P32)“驰援”由最初表示在军事中乘战马和车骑急速行军,对受困于战事行动的人员施以援救,语义特征包含[+战争]、[+方向]、[+距离]、[+最快速]、[+援助],发展到今天,除了用于疫情防治,在其他语境中也有广泛运用。请看例句:
(28)江西省武警水电总队派出增援分队150人,九江市武警支队派出队员200人、市公安消防支队派出队员100人驰援德安县,支援防汛一线抢险救灾。(《人民日报》2014-07-26)
(29)上海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李莉带领专家工作组,在山东德州开展“一对一”跟踪研究,还从上海调了100多套监测仪器驰援。(《人民日报》 2017-12-20)
“驰援”在(28)例句中表示对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地区的紧急援助。例(29)“驰援”应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语境中,将资源的优化配置隐喻为帮扶救援的战略性任务。
通过检索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我们归纳分析了“驰援”所应用的语境,如表2。
表2 “驰援”分语境用例统计

与成词之初基本用于军事领域相比,目前汉语“驰援”一词的使用有以下特点:一是“驰援”在现代社会应用于更广泛的语境,如疫情防控、商业生产、管理、金融、自然灾害/险情、教育、交通、生态环境、体育、法律等领域;二是“驰援”所出现的各种语境都具有事态紧急、事关重大的特征;三是2020年“驰援”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主要语用背景,用例数量激增。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驰援”的语义特征发生了增减变化,即[+战争]消失,[+紧急]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驰援”可应用于更加广泛的语言环境中,不限于描写说明军事战争中的奔赴援救行动。正如海涅(Heine)和库特夫(Kuteva)所说:“一个用法格式越是高频使用,越是有可能拓展到新的语境。”[7](P50)《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修订,也证明了这种语言运用中的实际变化所导致的词义发展情况。
三 “驰援”与“支援”的关系
索绪尔指出:“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各项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8](P128)因此,分析一组近义词更能说明“驰援”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支援”的释义是“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在意义上与“驰援”相近,且很多相同的语境二者可以交替使用。如:
(30)从驰援武汉到支援全球民营企业担起抗疫先锋力量。(央广网2020-04-17)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没有载录“驰援”,因此“支援”使用度更高,并且二者在语义特征和入句后与其他成分的搭配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驰援”与“支援”的语义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结合词典释义及例句所得二者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对比情况如表3。
表3 “驰援”与“支援”区别性语义特征对比

“驰援”一定是在事态紧急的情况下发生的,“支援”在紧急性方面不明显;“驰援”的施事与受事之间一般空间距离远,“支援”的对象或近或远;“驰援”强调最快速施以援助,“支援”对时效性没有要求;“支援”的内容比较宽泛,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驰援”则更强调人员派出。
(二)“驰援”与“支援”的语法特征
“支援”是并列式复合词,与“驰援”相比,用法更加灵活。
一是“支援”前面可以受“很大”“最快”“更多”的修饰限定,而“驰援”不能。例如:
(31)菲律宾中国留学生联合会名誉主席金琬告诉记者,大使馆在日常生活、防护物资、咨询诊疗等方面给了在菲留学生很大支援和帮助,“所有这些暖心举措,都让中国留学生感到,祖国永远是大家坚强的后盾”。(《人民日报》2020-04-14)
(32)在中国驻尼使馆的指导下,华商产能协进会一直密切关注各成员单位安全动向,督促企业抓好内部防控,确保企业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快支援。(人民网2020-03-25)
(33)埃及社会主义党总书记沙班呼吁全世界团结起来,给予中国更多支援,共同协商研究对抗疫情的有效举措,携手共渡这场关乎全人类的难关。(新华网2020-02-23)
“驰援”是偏正式复合词,语素“援”就包含了“支援”的意义,体现为[+援助]这个语义特征,语素“驰”相对于“援”来说是修饰限制性的,体现为[+紧急]、[+距离]、[+最快速]这三个语义特征,因而“驰援”内部包含有修饰限制成分,故入句后与“支援”相比,一定程度上语用受限。
二是“支援”后可以附加动态助词“着”(zhe),表示正在进行,而“驰援”不能。例如:
(34)回民支队爱民举动赢得了冀鲁豫地区人民群众的支持,老百姓或纳军鞋筹军粮,或传情报掩护子弟兵,或送亲人参军参战,用各种方式支援着回民支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6-12)
(35)除了物质上的实在支持,专业人士同样在精神上支援着一线人员,帮助其应对在目前的紧急状态下承受的强大心理压力。(《中国妇女报》2020-04-01)
(36)7位厨师,用最温暖的家乡菜,支援着最美逆行!(腾讯网2020-02-2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驰援”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包含[+距离],在人们的认知中,面对发生紧急情况的事态,以最快的速度前往予以援救,是从出发点A到受困点B的路径图式(Path Schema),用意象图式理论解释就是把空间距离映射到概念结构,从而对感性经验进行压缩性再描写。因而,“驰援”更强调动作发生的动态过程,而“支援”更突出动作的持续状态和援助内容。
“支援”作为常用词,与“驰援”经短语词汇化而来的途径不同。从造词方面来看是双音法,即葛本仪所言,“将原有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联合而成为双音化的词,新词的意义与原来单音词的意义形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9](P85)。“支”的本义为劈下的一个竹枝,《说文·支部》:“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是“枝”的本字。枝条可起到支撑作用,后引申指尽力撑住、维持,又引申为援助,如“支农、支边、支援”。因此,“支”与“援”是意义相同的两个单音词,联合而成为双音化的“支援”。近义词的内部结构与造词方式的不同,一方面会导致区别性语义特征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将影响二者在入句后的成分搭配和语法表现。
四 结论与启示
“驰援”的两个构词语素在先秦时期都是常用词,意义实在且使用广泛,故而生发出较多的引申义。但“驰”与“援”结合为双音动词的时间较晚,从自由组合阶段到黏合连用,经历了很长时间。“驰援”成词之后,并没有进入高频词的范畴。从检索的语料来看,自21世纪以来,特别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导中,用例开始明显增加;2020年或因新冠肺炎疫情卫生事件成为年度流行热词,这也反映出社会热点事件对于词语使用的筛选作用。
以上分别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探究了“驰援”的语源、词汇化过程、概念整合、句法特征,以及与“支援”的异同点等。其对于汉语词汇研究有以下两点启示。
词汇化的问题有很多学者涉猎,关注的焦点多在于对汉语某个词的形成和机制分析上,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汉语的演变及发展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分析依据。在汉语词汇化的进一步探究层面,对“驰援”的分析提示我们,今后能否就自由组合的短语阶段到黏合成词阶段的过程进行集中分析统计,发掘能否成词和进一步词汇化的界限,深入探寻推动词汇化的内部动因,是一个研究方向。
在分析语料过程中发现“驰援”常有羡余用法,如“紧急驰援”“火速驰援”等,语素“驰”本身就含有[+最快速]的语义特征,前面再用表速度快的词来修饰“驰援”,形成语义羡余。有关双音化的进程问题,董秀芳提出及物性的强弱变化可以视为双音动词词汇化的判断依据之一。[1](P301)吴耀根、吴为善认为汉语词法构式成型中双音化词具有“整合”效应,并归纳为语义抽象、功能游移、虚化类聚、轻重模式、胎生虚词、重叠量增六种模式。[10](P108)结合本文对“驰援”的分析,是否可以将羡余用法视为双音化进程中的后期效应,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我们认为以定量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扩大研究“驰援”等相似短语的成词过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徐江胜.语义感染在词汇化中的作用——以“所事”、“所有”的词汇化为例[J].汉语史学报,2013(13).
[3]Fauconnier,Gilles.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吴登堂.词义的泛化[J].辽宁师专学报,2004(2).
[7]Bernd Heine,Tania Kuteva. 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8]〔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0]吴耀根,吴为善.汉语双音化效应再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1]基金项目: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2020年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近代汉语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D35)的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郭伏良(1960- ),男,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学。邢玉婷(198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