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8章 顽瘴痼疾,卖官鬻爵!
乾清宫。
朱翊钧的新政逐渐有了效用,文臣四品以上,武将二品以上,赴任前须得当面接受皇帝考核,除此之外,盐运使、税关监督等与财税有关的特殊职掌,不管品级高低,都得在上任前接受皇帝诏见。
这道新政,朱翊钧名义上的目的,是考核官员能力匹配与否,但这只是名义上。
如果是即将上任的封疆大吏,这在历史上都是有名有姓的,能什么水平,是什么水平,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
而如果不是封疆大吏,所涉官员众多,单独觐见也就不太可能,几十人同时登上天子堂,朱翊钧根本没机会一个一个考核。
名曰考核,事实上,是要让这些官员在地方赴任前认清皇帝的模样,让他们知道是为谁做官。
然而,万事不绝对。
由于是新政,内阁、六部这些位国之重臣,谁也摸不准皇帝的脉,准外放的官员们更是心中忐忑,干脆,阁老、堂官们随着“新人”一同登了天子堂。
这样,真出了什么问题,谁举荐、保举的外放官员,在御前还能捞一把。
御案后,朱翊钧认真翻看着吏部呈上来的考核官员经历、过往、功劳,以及外放职位,眉头逐渐紧皱。
以吏部主事许孚远为首的五十三名京察不合格,被外放的官员,大多没有问题,虽然吏部尚书杨博故意要在东南搅混水,给了一些人超擢,但个个是科甲正途,在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说得过去。
但这份八十多人的名单,可不止这些人,另外三十号人的资质,多多少少有点问题。
“谁是何宗贤?”朱翊钧点了其中觉得问题最大的一人名字。
山西人,捐生出身,就是花钱捐了个功名,举人,隆庆元年捐了七品县官,后青云直升,辗转山西诸府县为任,在隆庆五年,进京掌了户部三个库藏之一,现在要外放四川盐茶道为任。
六年时间,从一介白身,捐生、捐官,要成为四品道台,要是这样的事化为现实,这简直在否定朱翊钧两世为人为了进步的努力程度。
再者,管盐、茶的官员,向来是肥缺,哪怕朱翊钧不知道这里面油水到底有多大,但想来一年几万两雪花银是不成问题的。
有猫腻。
大殿内,站在靠前位置的一人,往前上了一步,出班跪倒道:“微臣是何宗贤。”
“你知道你要去当的那个官,是干什么的吗?”朱翊钧问道。
何宗贤不假思索答道:“回奏陛下,臣知道,是管盐和管茶的吗?”
“你知道盐和茶应该怎么管吗?”
“臣知道,把盐从盐民手中买过来,然后卖出去,把茶从茶农手中买过来,然后也卖出去。”何宗贤毕恭毕敬回道。
闻言,朱翊钧就感觉惊喜如同潮水一般,一波一波向自己涌来。
何宗贤这话,乍一听没毛病,却只能乍一听。
盐、茶,是官营,但说到底,也是买卖,可是,和普通货物买卖不同,这两个东西关系重大。
盐,不要多说,万民一日不可无食,从汉朝为始生产、销售与流通,都由朝廷一把抓。
而茶叶,从唐宋开始,也受到了朝廷控制,宋之名相王安石就说过,“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及至本朝,朝廷发现茶叶在外交上的作用,不逊色盐、铁多少。
于是,长期对草原、对西南高原、对邻国、对西洋,实行了“以茶制夷”、“以茶驭边”的国策,四川,正是大明最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川盐古道、茶马古道、茶马互市,足以证明了四川盐茶道的“含金量”。
盐、茶,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必须要买卖,但要有选择的买卖。
在何宗贤的话中,朱翊钧听出了有钱就卖的意味,忍不住问道:“为官之前,你是以何为生?”
“回奏陛下,微臣之家世代经商,积有薄产,这才有机会捐了功名,进了仕途。”何宗贤如实答道。
朱翊钧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为何在这人的身上没有感受到官威,更多的感受,是浑身上下的铜臭味,长呼了一口气,道:“你们都先出去!”
“是。”
几十人退出了乾清宫,大殿里顿时又空旷了下来。
朱翊钧望向了左右的阁臣、堂官,尽量按耐住心中的怒气,平和问道:“刚才的何宗贤,是哪位爱卿向吏部、向内阁举荐的?”
户部尚书王国光站了出来,“回奏陛下,是臣举荐的。”
朱翊钧对他有印象,不久前诸衙裁省文册、归并文册,为朝廷年省几万两银子,便是此人的提议,没想到,转眼就又献上了个大惊喜。
“何宗贤这样的人,适合外放四川盐茶道,适合做官吗?”朱翊钧目光如炬,继续问道。
霎那间,阁臣、堂官们面面相觑,大殿里的气氛明显紧张起来。
“回陛下,何宗贤头脑精明,是个能臣干吏,臣以为,若是外放盐茶道道台,来年朝廷的盐、茶之税,想来会有大的增长,能缓解国库之虚。”王国光坦言道。
何宗贤的功名、入仕、官运亨通,符合所有大明律例,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在提拔重用时,可以放在“更合适”的位置上。
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朝嘛。
任人,不任廉。
朱翊钧脸上的笑容凝结了,振振有词啊,不在看他,呼名道姓,“高仪、张居正、杨博,内阁、吏部把这样的人呈上来,看来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两位顾命大臣和当朝天官,心里马上“咯噔”了一下,嘉靖朝、隆庆朝,两朝的经验告诉他们,要任用那些能为朝廷招财进宝的人,些许德行瑕疵,和可能的贪墨,能过得去就无妨。
显然,年少气盛的陛下,接受不得了。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高仪率先站了出来,“回奏陛下,这批外放官员的任用,内阁、吏部争论很大。”
张居正、杨博紧随其后站了出来,“臣等亦是不认可。”
不认可,但举荐,是吧?
朱翊钧听明白了,面无表情道:“既然如此,京察外放五十三人如常外放,其余三十人,连同以前拟提拔使用的百余名翰林补缺官员名录,全部暂缓,京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