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野东风:武东印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绝命后卫师幸存者——邹勇三

刘勇汉 林伟辉

邹勇三,又名冠军,1913年4月出生于武平县武东六甲美和邹屋自然村,家中以耕田造土纸为生。1919年邹勇三入私塾小学就读,后转入六甲荟育学校,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继续求学深造,只好随父亲在梁野大山学造土纸。“世上第一苦,挑担行长路!”邹勇三小小年纪便经常挑着土纸,翻山越岭,艰难地行走在弯弯曲曲、陡峭险峻的梁野羊肠小道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饱尝艰辛。艰苦的生活磨砺了邹勇三顽强的意志,练就了邹勇三健壮的体魄。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进军闽西,创建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在闽西大地风起云涌。武平六甲区的共产党人邹沛甘、朱发古深受鼓舞,积极响应,在六甲开始了半公开的革命活动。8月,革命壮士朱发古组织赤卫军,高举红旗,向国民党六甲区公所发动进攻,让反动派心惊胆寒,土地革命斗争的号角在六甲吹响,革命的烽火在六甲点燃。钟绍葵救乡团闻讯急忙派兵镇压,妄图扑灭革命烈火。朱发古率赤卫队不畏强敌,在六甲圩、袁畲雪竹山等地与安保团展开激战,而后退往梁野大山开展游击。保安团恼羞成怒,把朱发古和赤卫队队员的房子付之一炬,一时六甲区又处于血雨腥风之中。10月初,红四军等三纵队七支队进入六甲开展革命活动,红军放手发动组织群众,没收土豪财产,焚烧田契债约,调查分配土地。年幼的邹勇三耳濡目染,初步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红军走后,邹勇三家乡的革命志士朱发古、朱锦云兄弟率领的县赤卫队经常活动于梁野山一带,驻足于邹勇三做土纸的纸寮。邹勇三对革命更加充满憧憬,并跃跃欲试,但由于他尚年幼,加上他父母的担心,赤卫队并未答应他的要求,只让他做些望风放哨的外围工作,邹勇三恨不得自己赶快长大。1930年8月,邹勇三心目中的英雄、武平县赤卫队大队长朱发古不幸被捕,朱发古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赴刑场路上不断高呼“共产党万岁!”等。穷凶极恶的敌人砍下他的头颅,悬挂于县城东门城墙示众,妄图用这种卑劣手段恐吓革命群众。挑着土纸进城的邹勇三目睹惨状,心如刀绞,泪如雨下。敌人的白色恐怖没有吓倒年少气盛的他,反而激起了他心中为英雄雪恨、为人间铲除不平的强烈愿望。1932年2月,红十二军克复武平,土地革命斗争的烈火在武平熊熊燃烧,家乡发生了剧变,此时的邹勇三更加热血沸腾,参加革命的念头非常迫切。邹勇三找到了时任武平县苏维埃军事部部长的老乡朱锦云,表达了投身革命的坚定决心。朱锦云看到邹勇三日渐长大成熟,参加革命的态度坚决,遂批准其参加革命,并介绍他光荣地成为共青团员。同年2月,邹勇三被派往武北一带开展武装斗争,他机智果敢、英勇善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兼有一定文化知识,11月经武平县委推荐就读于红军福建军区随营学校,被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在校期间邹勇三表现优秀,并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1933年4月,邹勇三在福建军区随营学校毕业后,派往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任一〇一团交通大队政治指导员。邹勇三英勇善战,后被任命为侦察连连长。他经常带领侦察连神出鬼没,深入敌阵,刺探敌情,为战斗的胜利一次又一次提供重要的情报,为保卫苏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屡立战功。

1934年10月,红三十四师作为中央红军后卫部队开始了长征。在湘江血战中,红三十四师作为红军总后卫,承担掩护主力部队过湘江的重任,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搏斗。由于红三十四师全体指战员的浴血苦战,迟滞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掩护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兄弟部队于12月1日晨渡过湘江,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保存了火种。红三十四师经过数天血战,部队由当初的7000多人锐减至不足千人,师长、政委壮烈牺牲,数千名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从此,当地群众“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陷入重围的红三十四师余部渡江无望,他们不畏强敌,拼死作最后一搏,少数红军指战员终于突出了敌人重围,而后转往湘南准备开展游击战争。邹勇三在突围转战中不幸被捕,敌人从他身上搜出一支驳壳枪,顿时眼睛发亮,高兴地认为抓到了红军的高官(当时上了级别的才配这样的枪),可以邀功请赏。敌人为了一网打尽我军骨干,对邹勇三同志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挖空心思想从邹勇三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邹勇三受尽敌人毒辣手段,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威武不屈,并矢口否认自己是指挥员,谎称那支驳壳枪是从牺牲的红军指挥员身上取来的。敌人黔驴技穷,又无法证明邹勇三的具体身份,只好把他遣回原籍处理。一路上,他蹲坐过六十余天监狱,历尽折磨。1935年6月由长汀起解武平途经河田时,邹勇三预感凶多吉少,便想方设法逃出魔掌。他凭着当侦察连连长时练就的一身好功夫,从押解人员眼皮底下机智逃脱,潜回梁野大山,以帮人造土纸为生。藏匿数月,待风声渐渐平息后,才回到家中,并得到七户乡亲的联保。当地反动派对其在外的革命事迹无从了解,知之甚少,便给予从轻处罚,责令其两年内必须待在家中,不准外出。抗战时期,他先后担任武平县集中仓库第三分仓(十方)仓库助理员和武平崇实学校教师等职。

1949年8月,为迎接解放大军入闽,武东六甲片组织了六甲工作会,邹勇三同志任工作会武装班班长,同年12月调整至武城武装班,并改编为武平公安队,他任第二分队队长。时值解放大军至武北,他又奉令跟随县委工作团一起开展工作。1950年12月恢复武东区政权时,调任武东区队中队长,此时由县大队长黄庚同志介绍重新加入党组织,为共产党候补党员,候补期一年。1951年又荣升为龙岩军分区独立第五营,任见习作战参谋,并于同年7月进龙岩军分区参谋训练班学习。

1952年全国开展“三反”运动,邹勇三被诬告,受到不公正处理。他向上级部门申诉,后经福建省军区党委派专员至他原籍武平六甲实地调查,发现与事实不符,才免于刑罚,准予回乡转业。1953年至1958年4月,在家乡参加生产,以造纸为业,并先后兼任家乡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1958年5月后应武平县农场罗天明场长的邀请,调入农场工作,任农场工务管理委员和生产队长,全家四口也因此迁入农场,一度生活得以稳定。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邹勇三得到平反,并恢复工作于武平县良种场,政府补发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发的工资。1978年在武平县良种场退休,在家安享晚年。1989年,邹勇三在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