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野东风:武东印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朱发古

朱发古,又名朱永明、朱宗炎,武东乡张畲村上屋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因为家贫,发古读了几年小学,就在家种田。农闲时带着妻子林营妹到中山上峰等地替人剥竹麻做土纸,以维持生活。

1928年8月,中共闽西特委蓝维龙和武平县委练世桢,来六甲张畲一带宣传群众,开辟革命新区。朱发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朱发古组织起读书会,将附近18个进步青年凑在一起,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在村头书写革命标语,发动群众起来闹革命。

1929年春,朱发古串联30多个贫苦农民成立赤卫队,在张畲打出劫富济贫的红旗。8月,赤卫队发展到70多人,20多支枪。朱发古领着队伍开进六甲圩,开展打土豪斗争。9月,赤卫队被钟绍葵保安团袭击,牺牲20多人,剩下的隐藏在袁畲雪竹山上。不几天,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六甲开展革命活动。朱发古带着队伍回到六甲。六甲成立区革命委员会,朱发古任委员会主任兼赤卫队队长。不久,他率队伍配合红军进入武平城。在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县赤卫队大队长。红军出击梅县。朱发古带领赤卫队到象洞等地筹粮筹款,支援红军。保安团疯狂反扑,朱发古率部转移到上杭中都一带,11月回到张畲村。钟绍葵的保安团跟踪扑来,上屋村23户农民的房子全部被烧,群众无家可归。部分队员在白色恐怖面前害怕了,朱发古召集大家开会,他说:“这样吧,怕死不革命,敢革命的跟我走,害怕的把枪交出来,去留自便。”朱发古带着留下的人和部分家属转战在帽村、中堡一带。白天他们隐蔽在深山老林,没有粮食,他带头吃“朱腿箩”“硬饭头”“苍子树叶”,夜间深入农村散发标语,串联群众,还请来铁匠在山洞里修造武器,加强武装力量。

1930年1月,敌人又侵扰武东北根据地。朱发古把队伍拉到武西的油心地、背寨、上峰、岭下一带。不久,他的队伍与当地赤卫队合编为武西游击大队,到东留一带打土豪。这时他发现并处理了煽动队员逃离的内奸,粉碎了敌人瓦解游击队的阴谋。4月,朱发古部队配合武南游击队,消灭了东留钟永才保商队,又打击了武所和东留的民团,游击队士气大振,队伍扩大到300多人,保卫了武西南一带的分田斗争。

6月2日,陈道、朱发古带领游击队800多人,在武所与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会合,并消灭了驻在武所的吴德隆部。6日,在第二次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朱发古再次被选为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县赤卫队大队长。8日,红四军在南门坝举行全县赤卫队大检阅。朱发古指挥赤卫队走过司令台,接受首长检阅,并聆听毛泽东、朱德的讲话。红四军出击广东后,朱发古带领赤卫队转战武西南,打退保安团的多次进攻。

救乡团团长钟绍葵,看到用武力无法打垮朱发古的赤卫队,改用收买叛徒进行诱杀,朱发古中计,在上杭刘氏宗祠落入敌人手中。被害那天,朱发古一路高喊:“我是被叛徒出卖的,搞革命不能轻敌麻痹!”“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穷人才能翻身!”“苏维埃万岁!”“共产党万岁!”

朱发古牺牲时,年仅31岁。

摘自《武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