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打安村卷:发展特色产业与黎族村脱贫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调研概况

第一节 村庄选择

一 样本村选择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对全国范围内兼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00个贫困村开展村庄调研。村庄指行政村。样本村抽样由项目协调办公室负责。样本村选择允许有一部分非贫困县的贫困村和达到一定贫困程度的非贫困村。但是为了突出重点,贫困县内的样本村比例和重点贫困村的样本比例应当更高。对于拟立项的非重点贫困村,应当具备一定的贫困程度,以村贫困人口达到200人或贫困发生率达到25%为入选的基本条件。为了能够给“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提供更多经验,项目设计允许选择一部分“十二五”脱贫村,比例不大于30%。对于“十三五”脱贫村,不限制其比例。鉴于我国地域条件和贫困人口分布的广泛性与多样性,样本村分布也应当具备地域代表性,包括区域(东中西)、省份、扶贫攻坚片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

二 打安村的确定

海南省下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省陆地面积小,总面积只有3.54万平方公里,而海域面积广阔,有200多万平方公里。作为欠发达经济省份,海南省的经济总量小,人口和相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也比较少。2015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910.82万人,贫困人口47.7万,贫困户11.6万户,其中稳定脱贫人口31.7万人,7.5万户,需巩固提升人口16万人,4.1万户,贫困发生率8.9%[1]。由于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较深,海南省仍然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

海南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部山区、革命老区、北部火山岩地区和沿海干旱地区。5个国定贫困县(市)保亭县、琼中县、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县均位于中西部,其中3个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显然,海南省的贫困问题集中在中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据此,调研组确定了白沙黎族自治县为调研的目标县。该县位于海南省中西部山区,对外交通不便,黎族占全县总人口比重超过60%。

同为国家级贫困县,白沙黎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曾被戏称为“一穷二白”。白沙县地处中部山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2017年,全县总人口20.3万人(含农垦5.9万人),共有11个乡镇,82个村(居)委会,428个自然村。20世纪90年代,白沙曾一度摘掉了国贫县的帽子,但由于发展基础不牢靠,2002年重新成为国贫县。2015年,22个行政村被列为贫困村,涉及贫困人口3083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居海南省第二。

选择打安镇打安村作为调研样本村有其典型意义。打安村位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西北部,距离县城约12公里。打安村为打安镇下属行政村,打安镇下设打安村、长岭村、远征村、可雅新村、可雅老村和保尔村六个村民小组。2016年,打安村共1396人,30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贫困人口328人,贫困发生率为23.5%。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打安村为传统黎族村庄,是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长期以来,天然橡胶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农户也种植水稻,养殖鸡鸭鹅等家禽,但商品化较低,主要用于家庭食用。2014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低迷,导致从事橡胶种植的农户家庭收入锐减,打安村村民贫困问题凸显。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下,政府部门落实了大量扶贫政策,包括产业扶贫,打安村自此开始探索发展其他特色产业。

海南省通过探索“集中扶贫资金、集中扶贫对象、集中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的“三集中”扶贫和以“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联手扶贫,使全省的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白沙县县委、县政府压实责任,在省扶贫工作框架下积极实施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百企帮百村等扶贫举措,以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力求两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安村一直以来得到了政府的扶贫政策扶持,特别是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以来,各类政策措施密集有力,成效明显。打安村是海南省农村贫困、扶贫和脱贫工作的缩影,同时也可以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贫困村精准扶贫实践的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