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编 总论 第二章 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一 精神病人的待遇
在十九世纪以前,精神病人的待遇,是非常残酷不人道的。那时大家迷信精神病人是有魔鬼附身,必须加以监禁和虐待,所以病人就陷入很可怜的地位。虽然在二千年前塞尔修斯[1](Celsus,25 B.C.—50 A.D.)已经主张应该采用音乐、静默、读书、水浴以及在花园中散步等等,作为医治精神病的方法,可是曲高和寡,无人相信。直到1792年皮内尔[2](Philippe Pinel,1745-1826年)在巴黎的萨尔伯屈里哀精神病院[3](The Salpêtrière)开始实行释放疯人的运动。他除去了院中锁疯人的铁链,改用较人道的待遇。可惜他的势力,当他死的那一年,还不能越出巴黎之外。但是他力辟精神病的原因由于魔鬼作祟的谬见,并主张用同情人道的方法去医治,却影响及后来一般人对于精神病的态度,极为重要。后来美国迪克斯[4]女士(Miss Dorthea L.Dix,1802-1887年)继续努力,奔走呼号,为疯人请命,结果在美国及加拿大两国成立精神病院32所。虽然数世纪以来对待疯人的漫漫长夜,经这几个人的努力,已经渐见曙光,可是他们的事业,毕竟还未十分做完。因为精神病始终不能如身体上的疾病一般受到人们相等的同情,而且社会上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仍不免冷酷和漠视;甚至直到现在,有很多的地方对待疯人,还没有超过十八世纪的标准。
二 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
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故事。距今30年以前,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5](New Haven,Connecticut)有一位耶鲁大学[6]毕业生比尔斯[7](Clifford W.Beers)因为患了精神病,曾在公立和私立的精神病院中度过了三年非人的生活。他深受病院中医生和看护种种残酷凶暴的待遇,又目击其他病人不能表示的痛苦,不自禁地受到深刻的激动。因此病愈出院之后,誓愿将他剩余的生命,贡献给一般可怜的精神病患者,替他们向各方呼吁,并终生努力从事于防止心理疾病的工作。他又把他在病院中的生活,用生动的文笔,写成一书,名叫《一个找着了它自己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于1908年3月出版。我们在还没有展开满载着纤丽底字句与深刻底描摹的他的本文之先,就可以发现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一篇短序,内容是给予这书以最高度的称颂。出版以后,风行一时,二十五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再版。到去年(1935)的3月里,第22版本又问世了;说是一本不朽的名著,那真是当之无愧的。[8]
比尔斯更计划成立一个大规模的全国组织,来推进这种心理卫生的新运动。可是当时大家对于他的计划,都视作疯人的疯话,以为狂妄,自然更没有人会给他一些同情和赞助,甚至有人主张再把比尔斯送进精神病院去医治的。但等到他的名著——《一个找着了它自己的心》——出版以后,分送给许多社会名流,请求指示,结果却感动了不少的人。例如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William James),纽约州立精神病院指导迈尔[9](Adolf Meyer),康奈尔大学校长法兰德[10](Livingston Farrand),约翰霍布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韦尔奇[11](William H.Welch)等,全是当时有声于世的名人,读了比尔斯的著作之后,深被感动,都愿出来竭力帮助他计划的实现。比尔斯得到各方的赞助和鼓励,就邀集了同志13人,在1908年5月6日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The Connecticut Society for Mental Hygiene)。这是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第一个组织,也可说是心理卫生运动的正式开始。当时的发起人,除比尔斯本人以外,还有Robert A.Beers(其父)、George M.Beers(其兄)、Rebekah Bacon女士、J.K.Blake、Frederick S.Curtis、Allen R.Diefendorf博士、G.Eliot博士、E.G.Hill、W.G.Hoggson、A.McC.Mathewson裁判官、E.S.McCall博士、H.W.Ring博士以及A.P.Stokes.Jr.牧师等13人,包括了大学教授、教会牧师、医生、审判官、律师、精神病学家、社会工作员和复原的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当开会的时候,大家应推举一人,作为该会的领袖。那时著名精神病学家迪芬多夫[12](Diefendorf)就起立举荐比尔斯充任,并且宣布说:照他的判断,比尔斯已经完全健康了![13]比尔斯经过这位专家的鉴定,社会上一般人对他,自然另眼相看,态度与前不同了。
三 康州心卫协会的工作目标
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的工作目标,有下列五种:[14](一)保持心理健康;(二)防止心理疾病;(三)提高精神病人待遇的标准;(四)传播关于心理疾病正确的知识;(五)与心理卫生有关系之各机关合作。该会活动的对象,并非单独的个人,而已扩充到整个的社会。从这个小小的组织,便奠定了心理卫生运动的基础。
四 比尔斯的得奖
比尔斯以一个人一本书的力量,首创这种伟大的运动,他对于人类的功绩,实在是值得敬佩的。1922年6月,他的母校——耶鲁大学——赠给他名誉硕士的学位。1932年,法国政府授予武士章的荣誉。1933年5月,美国社会科学研究所[15](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又赠他金牌奖章。此外各国名人每年寄他的称颂函件,更是多得不可胜数。但这些对于他的不可度量的伟大贡献,仅只是一点些微的酬谢。
五 美国心卫委员会的成立
比尔斯并不以蕞尔一州的小组织为满足,他的本意,原主张全国一致总动员。他先成立康涅狄格一州的协会,不过是一个小型的尝试,以作全国组织的先驱。翌年——1909年2月19日——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Mental Hygiene),于比尔斯坚毅不断的努力中,终于在纽约正式成立了。比尔斯数年来朝夕系念着的梦想,遂以实现。开成立会时,出席者12人,除比尔斯外,更有詹姆士(William James)、迈耶[16](Adolf Meyer)等。最初的三年,因为缺乏经费,比尔斯不但不支薪水,而且不惜举债维持。也就为着这个原因,当时除奔走各方请求大家的援助合作以外,没有力量使他们能做出一些积极的工作。其后逐渐得到私人与团体的资助以及许多医生热诚的合作,才得将心理卫生运动,渐渐地纳入于科学的轨道以内。
六 州立心卫协会的继起
从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走上灿烂的平坦大道之后,其他各州,由于得到它的鼓励与倡导,也分别成立各州的心理卫生协会,担负本州关于心理卫生的各种工作。这样的已有29州,共65所。[17]这些各州的协会与全国总会,虽然声气相通,彼此互相协助,但是组织上和经济上,却是各自独立,不相牵涉。
七 美国心卫委员会的工作
上面已曾提到,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自得各方的资助之后,正如火车被搁置在整齐的轨道上,它的进展,简直不能以道里计了。那时候,既无经济不能维持的内顾之忧,又得到外界许多医生的通力合作,于是心理卫生委员会中的委员,得能专心致力于各种有成效的积极活动,乃成为必然的现象。下面所列举的几种具体活动,就可见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工作的一斑。
(一)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
调查国内各州精神病院对待病人的情形,建议改善的方法,在最初便已成为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各处公私立医院因此而改进的,固然已有很多,但是对于病人的待遇,远在水准以下的,却仍不在少数。所以这种调查的工作,并不能认为已经完成,到现在还得继续进行哩!
(二)文字宣传
全国委员会更有一种重要的工作,是在于普及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1917年该会出版的《心理卫生季刊》(Mental Hygiene),是代表全国委员会的正式刊物。内容范围很广,凡是关于人类适应的文字,全都一无遗漏地被登载着。且主义也很浅近,普通的人都能看懂,因为它原是一种宣传心理卫生的杂志,并非单供专家阅读的。每年定价美金三元,这对于一般杂志说起来,也是一个低廉的价格。这种刊物出版至今,已20年,流行很广,传播心理卫生的知识,影响最大,可说是最有力的一种文字宣传。此外各种不定期的刊物、报告和小册子,由全国委员会出版,供给大家免费阅览的,也颇不少。
(三)口头宣传
全国委员会的第一任医学指导萨蒙[18]博士(Dr.Thomas W.Salmon),第二任指导威廉姆斯[19]博士(Dr.Frankwood E.Williams)和第三任指导欣克斯[20]博士(Dr.Clarence M.Hinkes),教育群众,更为努力。他们利用自己流利的口才与动人的叙述,到处演讲宣传,使大众对于心理卫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他们在人们心底里所唤起的适当的反应,更不是仪器所能衡量的!他们三位对于人类幸福的贡献,将永久不会泯灭。
(四)诊察儿童
更进一步,全国委员会已经注意到心理疾病的治本方法,那就是努力于儿童指导诊察所(child guidance clinics)的设立。当时几个心理卫生运动的领袖,都知道要预防心理疾病,应该在儿童时代,加以适当的指导。威廉·怀特[21](William White)曾经说过:“儿童时代是实施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因此,全国委员会在1922年发起筹设儿童指导诊察所的运动,一经提倡,各处都随波逐浪似地纷纷组织。美国这种诊察所正式成立的,自1922年以后,已有五百所以上;[22]各种行为异常的儿童,来所就诊和求治的,仅就1932年一年计算,已在五万人以上。
(五)训练精神病医生
自从心理卫生运动鼓吹改良疯人待遇以后,各处需要有专门学识的精神病医生,就很迫切。因此,训练专门的精神病医生,也成为全国委员会的一种刻不容缓的积极活动了。为着要适应这种需求,该会更于1931年特设“精神教育分会”[23](Division of Psychiatric Education),专以计划各大学医科精神病医生的训练。它的目的有二:(1)引起医科学生对于精神病学的兴趣,使以精神病医生作为终生的职业;(2)给予一般普通的医科学生关于精神病的基本知识。
八 国际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全国委员会的活动,不仅是限于美国国内,同时向国外宣传,以引起全世界对于心理卫生的注意。1918年,加拿大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第二个全国的组织——正式成立。凭借了美国已有的十年经验,可资借镜,所以加拿大委员会的工作计划,不必经过尝试时期,开始就是很严密的,并于翌年——1919年——刊行《加拿大心理卫生杂志》(The Canadian Journal of Mental Hygiene),作为推广心理卫生教育的工具。法国心理卫生联合会(The French League for Mental Hygiene)继起,于1920年成立。比利时全国心理卫生联合会(The Belgian National League for Mental Hygiene)又次之,成立于1921年。再后二年——1923年——英国全国心理卫生理事会(British National Council for Mental Hygiene)和巴西全国心理卫生联合会(Brazilian National League for Mental Hygiene)先后成立。1924年,匈牙利全国心理卫生联合会(Hungarian National League for Mental Hygiene)成立。1925年,德国心理卫生协会(German Association for Mental Hygiene)和日本心理卫生协会(The Japanese Mental Hygiene Society)成立。1926年,意大利心理卫生联合会(Italian League for Mental Hygiene)成立。[24]此外如阿根廷[25]、奥地利[26]、古巴、捷克斯洛伐克[27]、芬兰、印度、新西兰[28]、南非联邦、西班牙、瑞士、苏俄、土耳其、智利、挪威、瑞典等国,也相继起来组织全国的心理卫生机关。最近,中国也追随着这些先进国之后,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十九日开成立大会于首都南京,发起者228人,赞助者145人。到现在止,世界上有全国心理卫生组织的国家共有32国[29]。自从1908年美国发轫以来,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已经遍及全世界,不可不说是迅速的了。
九 美国全国委员会的工作经过
美国全国心理委员会的工作以及贡献,这里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叙述。比尔斯著有一本小册子,名为《二十年来的心理卫生:1909~1929》[30](Twenty Years of Mental Hygiene,1909-1929),叙述美国全国委员会的工作经过,非常详尽,可供参考。此外普拉特[31](Y.K.Pratt)同样有一篇文章,题为《二十年来的心理卫生》,登载在美国《心理卫生杂志》1930年4月号,也将美国心理卫生的工作,作一个纵的报告,很有参阅的价值。
十 心理卫生的国际组织
比尔斯自从首创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后,就在他心里成长了进一步的志愿,想成立一个国际的组织。1918年加拿大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国际化的空气,遂益浓厚。比尔斯于1919年2月4日在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会长沃尔特·詹姆斯[32](Walter B.James)的家中,召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同志,筹商组织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的事项。当时先成立一个“组织委员会”,比尔斯被推为该会的秘书长,负实际执行会务的责任。1922年12月11日,“组织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于纽约,到会的有美、加拿大、比利时三国的代表,议决请比尔斯到欧洲去宣传,并接洽一切,以引起各国对于国际组织的兴趣。1923年春,比尔斯亲赴欧洲,并于是年5月28日在法国巴黎召集第三次“组织委员会”,参加的竟有英、美、法、意、比、丹麦、挪威、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等九国的代表。大家都希望1925年能在美国华盛顿召集国际心理卫生大会(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ntal Hygiene),再在这个大会中,产生一个永久组织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ental Hygiene)。可是因为缺乏经费,未能实现。1927年春季,比尔斯再度赴欧,参加6月2日在巴黎召集的第四次组织委员会,这次出席的代表,竟包括14个国家。各国对于国际组织的兴趣,发展很快,于此可见。1928年,美国心理卫生基金会(The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Mental Hygiene)接受凯恩夫人[33](Mrs.J.I.Kane)的遗产美金五万元,拨充召集国际大会之用。因此,延迟好多年的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终于在1930年5月5日在美国华盛顿开幕了。
十一 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这久已在许多人期待中的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确能算是一个代表国际的大会。各国到会的代表,共3042人,代表53国,真极一时之盛!我国亦有五个代表参加,并由汪博士(Dr.T.H.Wang)在大会中报告我国心理卫生的情形。大会中的各项提案和宣读的论文,由威廉姆斯(F.E.Williams)编成详细的报告,共二厚册,1643页。这是研究心理卫生运动者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34]第二届的国际大会,本定于1936年7月27至3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但因为近来全世界的不安静,所以执行委员会已经发出通告,大会将延迟到1937年7月,开会日期定在19日至24日。地点则仍在巴黎。预料那时各方参加的代表,必定更加踊跃。
第一届的国际大会,会期共6日——5月5日至5月10日——除去讨论各种问题以外,并有一个最具体而有永久价值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一个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在1930年5月6日正式成立。成立的日期正是比尔斯创立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的第二十二周纪念日。它的组织宗旨是:“完全从事于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和教育的活动,尤其关于世界各国人民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防止,以及全体人类幸福的增进。”[35]现任会长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A.White)。比尔斯是秘书长。名誉会长6人,名誉副会长53人,我国刘瑞恒先生,亦被推为名誉副会长之一。国际委员会虽然正式而且永久的成立了,可是也许因为组织太大,不易推进的缘故,还未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不过从我们展开了心理卫生运动的历史来看,经过多少学者和专家的心力交瘁,居然得能在二十五年那样一个短时期中,成立了如此伟大的国际组织,这里,我们便可见心理卫生运动推广进展的趋势的一斑了。
十二 我国的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已经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了。“除我国外,日光照临之地,几于无处不有心理卫生运动的踪迹。”[36]只有中国,虽然最近已经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开始做推进心理卫生的工作,可是社会人士对于这个重要问题,还很淡漠。不仅如此,一般精神病患者还是受着歧视和讥讽,甚至戏弄。所谓精神病医院,真如凤毛麟角,而且这仅有的几个,差不多都是监狱式的拘留所,锁链桎梏,尚不脱十八世纪的窠臼,距理想的待遇,相差不啻天壤,更谈不到治疗了。至于乡村内地,一般人认神经病有恶鬼附身,须用桃枝毒打,非如此不能驱鬼治病的,更是数见不鲜!在有些地方,对于精神病人,更有种种陋俗。例如杭州东岳庙,每逢废历七月,有一个“审疯子”的风俗,到了那时候,正如节日的赛会一般,前往观看的,比肩接踵,像山涛怒发似地,轰动全城,真不愧是每年一次的盛举!在这儿,是把疯人当做犯罪的囚犯看待,由“东岳大帝”加以审讯。审时有算作“东岳大帝”底命令的执行者,将被审的病人严刑拷打,真是惨无人道!而且还有人以为愈打得剧烈,则愈有“治愈”的希望,因为鬼自然也怕刑罚的。这种愚昧的观念,可笑又复可怜!浙江算是教育发达的一省,杭州又是浙江的省城,以杭州尚如此,其他闭塞的乡村,如何待遇疯人,那简直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并且不敢想象的了。卫生署长刘瑞恒先生,在心理卫生运动二十五周年纪念日寄给比尔斯的表示称颂的信中,曾说:“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一个中国的比尔斯。”[37]真是有感而发之言!
十三 心理卫生最近的趋势
心理卫生本来属于医学的范围,最初参与这个运动的人,也大半都是医生。但自心理卫生运动的重心从治疗转移到预防方面以后,心理卫生和教育便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从教育的立场,注重儿童行为的训导、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才是心理卫生最近的趋势。
十四 结论
心理卫生运动,发源于一个复原的精神病者——比尔斯,由一州的组织,而扩充到全国,而扩充到全世界,都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比尔斯的功绩,真不是几句话所能表示的!现在既有了国际卫生委员会的永恒的组织,而各国又都悉心研究,以期深造。心理卫生将有如何更大的发展,决不是我们现在所能估量的!可是回顾自己国内,除了少数人有新的觉悟之外,一般人对于疯狂原因的见解以及对于精神病人的待遇,都还与十九世纪以前无异,这样,我们能不羞愧吗?诚然,我们需要着如比尔斯一般坚强的意志与无休止的努力,但我们不能愚痴地等待着一个中国比尔斯的到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比尔斯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做比尔斯的!愿所有努力于心理卫生运动的同路人,都用着这种信念、这种责任心去努力吧!
参考书:
1.吴南轩:《国际心理卫生运动》,《中大教育丛刊》第2卷第1期。
2.Barker,L.F.:First Ten Years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Mental Hygiene.1918.
3.Beers,C.W.:The Mental Hygiene Movement.1923.
4.Cross,W.L.(Editor):Twenty-five Years After:Sidelights on the Mental Hygiene Movement and Its Founder.Doubleday.1934.
5.Howard,F.E.& Party,F.L.:Mental Health.Chap.17.Harper and Brothers.1935.
6.May,G.V.:Mental Diseases.Chap.7.Boston.1922.
7.Ruggles,A.H.:Mental Health:Past,Present and Future.Williams and Wilkins.1934.
8.White,W.A.:Forty Years of Psychiatry.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Publishing Co.1934.
9.Williams,F.E.(Editor):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ntal Hygiene.1932.
[1]原文为“寨而煞司”,今译“塞尔修斯”。——编者注
[2]原文为“品纳尔”,今译“皮内尔”。——编者注
[3]原文为“沙比特利爱医院”,今译“萨尔伯屈里哀精神病院”(“巴黎女子疯人院”)。——编者注
[4]原文为“狄克司”,今译“迪克斯”。——编者注
[5]原文为“康奈惕克州钮海文城”,今译“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编者注
[6]原文为“雅鲁大学”,今译“耶鲁大学”。——编者注
[7]原文为“比尔司”,今译“比尔斯”。——编者注
[8]C.W.Beers: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一书,美国Doubleday,Doran & Co.出版,定价美金2元5角。这书是比尔斯氏自述精神病的经过,文笔非常动人,出版了25年,销路不减。它是如何的受人欢迎,也就可想而知。后半部分是附录,收集了关于心理卫生运动的种种史料,都很有参考的价值。
[9]原文为“迈由尔”,今译“迈尔”。——编者注
[10]原文为“法兰特”,今译“法兰德”。——编者注
[11]原文为“韦尔区”,今译“韦尔奇”。——编者注
[12]原文为“狄分铎夫”,今译“迪芬多夫”。——编者注
[13]A.P.Stokes在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演讲词:The Founding Meeting of the Mental Hygiene Movement(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报告第一册,第479~501页。)
[14]C.A.Winslow教授在心理卫生运动第二十五周年纪念日(1933年5月6日)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词:The Mental Hygiene Movement & Its Founder(A Mind That Found Itself,第22版本附录,第303~317页)。
[15]原文为“美国社会科学馆”,今译“美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者注
[16]原文为“迈尔”,今译“迈耶”。——编者注
[17]See M.A.Clark:“Directory of Psychiatric Clinics in the United States,1936”,Mental Hygiene,1936(1),pp.72-129.
[18]原文为“沙而蒙”,今译“萨蒙”。——编者注
[19]原文为“威廉士”,今译“威廉姆斯”。——编者注
[20]原文为“欣克司”,今译“欣克斯”。——编者注
[21]原文为“威廉·花忒”,今译“威廉·怀特”。——编者注
[22]See Y.S.Stevenson & G.Smith:Child Guidance Clinic:A Quarter Century Development,1934.
[23]原文为“精神病教育部”,今译“精神教育分会”。——编者注
[24]见吴南轩《国际心理卫生运动》,《中央大学教育丛刊》第2卷第1期。
[25]原文为“阿根庭”,今译“阿根廷”。——编者注
[26]原文为“奥大利”,今译“奥地利”。——编者注
[27]原文为“捷克斯拉维亚”,今译“捷克斯洛伐克”。——编者注
[28]原文为“纽西兰”,今译“新西兰”。——编者注
[29]见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ental Hygiene(A Mind That Found Itself,第22版附录,第371~373页)。按原书附录第九章又谓,有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组织的国家共有35个(见原书第410页。如加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应为36国),不知孰是?
[30]此书由The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Mental Hygiene于1929年出版,共259页。
[31]原文为“迫拉忒”,今译“普拉特”。——编者注
[32]原文为“华耳忑·詹姆士”,今译“沃尔特·詹姆斯”。——编者注
[33]原文为“甘夫人”,今译“凯恩夫人”。——编者注
[34]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ntal Hygiene 由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在1932年出版,因限于经费,只印3500部,除分赠各处外,只有少数余存出售,每部定价美金5元。(出售处: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ental Hygiene,50 West 50th Street,New York City,U.S.A.)
[35]Se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ntal Hygiene,pp.42-43.
[36]见吴南轩《国际心理卫生运动》,《中大教育丛刊》第2卷第1期,第39页。
[37]见心理卫生运动二十五周年纪念日比尔斯演讲辞(A Mind That Found Itself,第22版本附录,第4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