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效用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创新需要从基础起步

对以上方面经济理论挑战与创新的分析表明,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创新还是严重不足的,实际存在的惰性还是很大的,说明现代经济学在理论和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跟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就目前来说,现代经济学界还是需要竭尽全力推进创新的理论和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学科的发展大步前进。而且,这种推进应当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从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开创性的进展,以为整个学科的研究创新奠定牢固的基础。对此,当前的研究至少应从以下四个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创新起步。

1.劳动理论的创新

劳动是经济学研究的最基础范畴,是经济学的研究基点。劳动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最基础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马克思对于劳动范畴做了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定义式的阐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这一定义表明,劳动是一种过程,凡是劳动都必定有一个过程,不论过程的长短,都是一定要有过程的,即劳动等同于劳动过程;劳动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不能没有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也不能没有作为劳动客体的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和人的自然化),劳动必定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任何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具有整体性的,即都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统一发挥劳动整体作用,任何劳动成果都是在劳动整体作用下取得的。在21世纪的今天,受马克思的劳动整体性理论思想的启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需要自基点起步创新,建造新的理论大厦,跟上时代发展需要的步伐,不再以完全主体化的劳动范畴为研究基点。除此之外,即在确认科学的劳动范畴具有整体性,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之外,还要全面创新拓展对于劳动范畴和劳动理论的认识。一是认识劳动的常态性。确认自人类劳动起源以来,历史与现实的劳动都是带有一定的动物性的常态劳动。常态劳动是正态劳动与变态劳动的统一。正态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生产交流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为人类获取物质生存资料和文明的社会生存条件而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对抗。而变态劳动则是动物的求生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变态劳动分为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与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二是认识劳动的有益性。这是指研究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问题。当年,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并且原计划以生产劳动为核心范畴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认识成果主要见于《资本论》以及《剩余价值学说史》等著作。在马克思之后,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更为复杂了,至今未能形成一致意见。而创新的研究指出:生产劳动范畴所讲的生产,实质上指的是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有益作用性。生产劳动即是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有益作用性的劳动。有益的益,并非泛指任何有益性,而是特指对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有益性。因而,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不到有益作用性的劳动,即使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具有有益性,也是非生产劳动。明确界定这种劳动有益性的含义,应是21世纪现代经济学研究生产劳动理论的根本性创新与现实性的突破。三是认识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发展的复杂化程度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需要明确的是,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并不等同于非熟练劳动与熟练劳动。复杂劳动的发展,一方面扩展了人类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水平,表现出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刺激了更多更高的对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整体性的劳动内在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趋势更加鲜明地体现在复杂劳动的发展上,人与人化自然关系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复杂物质劳动的发展趋势,人与人的自然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复杂精神劳动的发展趋势。这两个方面的复杂劳动的发展分别满足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反映人类社会生存的客观发展要求,是人类劳动内部矛盾发展推动人类劳动发展的外在的集中体现。四是认识劳动的发展性。创新的研究指出:认识劳动的发展性,必须深入认识历史与现实的人类劳动的内在矛盾发展,即认识人类劳动内在的主客体作用关系之间的矛盾变化。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决定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能用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来解释社会经济的变迁,不能用外在的人与人的关系来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在认识的创新中,理论研究的深刻性必须表现在以人类劳动的内部矛盾发展变化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来阐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总之,劳动理论蕴含着人类经济生活无比丰富绚丽的生动性,需要现代经济学给予更进一步地深入系统的研究创新。

2.价值理论的创新

传统的价值论是劳动主体价值论,在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创新的科学的价值理论应是劳动整体价值论。这种创新的核心就在于对“劳动”范畴的认识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劳动具有整体性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学术遗产。从劳动主体价值论创新发展到劳动整体价值论,正是对马克思劳动整体性理论思想的坚持和继承。进一步讲,劳动具有整体性,既是马克思最先做出的科学认识,更是人类劳动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讲,传统的价值理论中认为全部价值源于劳动主体的创造,劳动客体不起任何作用;而创新的价值理论依据劳动的整体性,指出价值的创造必然是劳动整体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劳动主体发挥作用,必定包括劳动客体作用在内,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必然是劳动整体的作用。从价值归属的角度讲,传统的价值理论认为价值应全部归属劳动主体,而创新的劳动整体价值论同样强调价值只能向劳动主体归属。由于传统的价值理论坚持只能向主体归属价值的思想是其理论的核心思想宗旨,所以,创新的劳动价值论实质上是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最好的坚持和发展。也就是说,价值是劳动整体创造的,但只向劳动主体归属,是劳动整体价值论的基本思想表述,这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所讲述的价值是劳动主体创造的并向劳动主体归属是有重大区别的,但承认价值是整体创造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对马克思提出的劳动整体性认识,更是符合最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的基本认识。科学的现代经济学研究进展必然要求劳动价值论由劳动主体价值论走向劳动整体价值论。或者说,只有劳动整体价值论才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由只承认劳动主体创造价值到确认劳动整体创造价值,这体现了现代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要求。

3.价格理论的创新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高度复杂了。传统的价格理论认识已经跟不上市场高度发展的现实。人们看到的事实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跌落。因而,通过这一次在21世纪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创新,必须明确认识到,在新时代,对于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刚性原则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价格刚性,就是维护币值稳定,就是维护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因为币值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金融的稳定,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稳定,必定是保持国民经济良好运行秩序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一下落,美国的金融就无法承受了,直至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然后祸及全球,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其中存在着一个由货币传导的内在机制。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不下落,那么美国的次级贷也就没有问题,美国撒向全球的次级债就可能不会给全世界造成那么大灾难。所以,如果当初经济学界能够明确地指出这一点,美国政府能够有效地制止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落,美国就依然能够继续推行它的让人人拥有自己房屋的计划,也不会给全世界带来经济高度发达时代的金融危机。所以,创新价格理论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经济学界不仅要高度重视对于价格刚性理论的研究,而且更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更为复杂的市场现实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认识的价格形成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做出超越传统的对于价格范畴高度概括的新的科学认识。

4.货币理论的创新

传统的货币理论是实体性货币理论,因而,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现实,客观要求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尽快建立新的虚拟性货币理论。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进入了以使用虚拟性货币为主的新的历史时期,相应需要新的虚拟性货币理论,不能再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实体性货币理论的认识阶段。现实告诉人们,虚拟性货币不同于实体性货币,实体性货币本身是一种具有相对购买力价值的货币,实体性货币的自身价值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价值,而虚拟性货币本身是不具有相对购买力价值的货币,虚拟性货币的自身价值仅是自身的制作费用,因而,严格地讲,虚拟性货币已不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仅仅是现代社会经济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信用工具。现时代货币由实体性的转化为虚拟性的,经历了货币的虚拟化过程,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这无疑需要现代经济学货币理论研究给予深入的探讨和认识的创新。相应之下,在这方面,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现在的情况是,虚拟性货币早已经产生,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市场通用货币,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有关机构仍然还是以实体性货币理论的要求来认识和匡正虚拟性货币的运行。这必然造成很多的认识扭曲和政策失误,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难以将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导向正轨。所以,现时代的社会迫切需要的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尽快创新和完善虚拟性货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