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代价:米兰达规则妨碍警察执法效果问题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90年代的警察审讯——米兰达规则影响的实证研究1

保罗·G.卡塞尔2& 布雷特·S.海曼3

概述

第一节 既有的警察审讯实证研究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方法

第三节 审讯的过程与结果

第四节 米兰达规则争议不断的意义

附录A 问卷调查表

附录B 利奥教授的研究与卡塞尔/海曼研究的比较

附录C 自愿性陈述

1 Paul G. Cassell & Bret S. Hayman,“Police Interrogation in the 1990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Miranda”,43 UCLA Law Review 839 (1996).
李·泰特尔鲍姆(Lee Teitelbaum)、耶鲁·卡米萨(Yale Kamisar)、威廉·斯顿茨(本文原文使用了斯顿茨教授的昵称比尔·斯顿茨[Bill Stuntz],除第三章致谢中亦有相同情况外,其余文章的称呼均为威廉·施顿茨[William Stuntz],考虑到译文的一致性与严谨性,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统一修改为威廉·斯顿茨。——译者注)和乔治·托马斯(George Thomas)等人对此文提出了有益的评论意见。我们还非常感谢布伦丹·麦卡拉(Brendan McCullagh)同学(犹他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的帮助,他协助我们收集了本文中使用到的一些数据。卡伦·L.科雷瓦(Karen L. Korevaa)对本文的数据进行了宝贵的统计分析,并对我们的统计结果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凯瑟琳·摩根(Kathleen Morgan) 对本项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了类型化处理。我们同时非常感谢地方检察官办公室的尼尔·冈纳森(Neil Gunnarson)和县检察官戴维·E.约卡姆(David E. Yocom)以及他们能干的同事——重罪检察官们,是他们的慷慨使我们能够收集到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最后,我们还要感谢《UCLA法律评论》将此文作为与托马斯教授的对话安排发表。此文的写作还得到了犹他大学法学院研究基金和犹他大学研究委员会的支持。

2 犹他大学法学院副教授,1981年获斯坦福大学学士,1984年获斯坦福大学法律博士学位,1986—1988年间任司法部执行检察总长助理,1988—1991年间曾任联邦司法部助理检察官。

3 犹他大学法学院三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