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
作家简介
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英国评论家、小说家,英国后现代小说领军人物。
艾米斯出生于英国牛津郡牛津区,父亲是著名的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爵士。受父亲的影响,艾米斯自幼便在一个文学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他青年时代曾在英国、西班牙和美国的多所学校求学。艾米斯英语极佳,197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Exeter College,Oxford University)。毕业后的几年里,艾米斯分别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刊物做编辑工作。
迄今为止,在他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艾米斯已经撰写了十多部小说,多部非文学作品,多部短篇故事集以及数百篇评论及杂文。可以说,艾米斯的一生都献给了文学创作。从最初的《雷切尔档案》(The Rachel Papers,1973),到《怀孕的寡妇》(The Pregnant Widow,2010)等,艾米斯在当今文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他的作品引起人们对现实主义、女性主义、政治和文化新的思考,甚至他的私生活也成为新闻记者们关注的焦点。艾米斯被许多评论家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和最富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与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等几位文人并称“新一代牛津才子”(New Oxford Wits)。
艾米斯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小说的影响。从早期平淡的讽刺小说到20世纪80年代的逐渐成熟,再到最近几年的稳定发展,艾米斯的写作受到全球关注。他先后荣获了萨默塞特·毛姆奖以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的传记奖。他的作品还入围过许多其他奖项的决选名单。1973年,艾米斯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社论助理研究员时,创作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雷切尔档案》。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整日沉迷于性生活,并为了进入牛津大学而忙碌,真实反映了当代英国青年一代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该书于次年获得了萨默塞特·毛姆奖。
1975年出版的小说《死婴》(Dead Babies)同样获得此荣誉。1977年至1979年,艾米斯担任《新政治家》文学编辑。在此期间,他出版了第三本小说《成功》(Success,1978)。这一系列描写城市青年的讽刺小说和戏剧小说为艾米斯在小说界奠定了基础。
之后,受到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和索尔·贝娄(Saul Bellow)的作品影响,艾米斯扩展写作主题,改变了写作风格。1984年,艾米斯出版了《钱:绝命书》(Money:A Suicide Note)。这个在伦敦发生的故事讽刺了撒切尔主义的优越感和贪婪。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最能代表艾米斯中年时期,也是他鼎盛时期的写作风格。
艾米斯于1989年出版了与《钱:绝命书》具有同样主题的《伦敦场地》(London Fields)。这两部作品都探讨了核战争威胁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以及日益膨胀的个人主义。艾米斯认为这两部小说及1995年出版的《信息》(The Information)在主题和风格上可以组成一个三部曲。
艾米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1981年出版的《他人:难解之谜》(Other People:A Mystery)、1991年的《时间之箭》(Time's Arrow)和1997年出版的《夜间列车》(Night Train)。
他的文集包括1986年发表的《愚钝之地狱及其他美国游记》(Moronic Inferno and Other Visits to America)、1993年发表的《拜访纳博科夫夫人及其他游记》(Visiting Mrs.Nabokov and Other Excursions)、2001年发表的《针对陈词滥调的战争》(The War Against Cliché)、2008年发表的《第二架飞机:9月11日:恐怖与乏味》(The Second Plane:September 11:Terror and Boredom)等。他的短篇小说集包括1987年发表的《爱因斯坦的怪物》(Einstein's Monsters)和1998年发表的《重水及其他故事》(Heavy Water and Other Stories)等。
艾米斯于2000年出版了自传《经历》(Experience),将自己的写作推向了新的高潮。书中记录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与父亲、老师、朋友、妻子、儿女的关系,尤其是对自己年龄增长和心境变迁的刻画极为生动。该书因其情感真挚深刻而受到好评,赢得了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同年,艾米斯被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授予名誉文学博士称号。
21世纪最初的两年,艾米斯没有新的小说问世。2002年出版了政治回忆录《恐怖的科巴》(Koba the Dread)。一直到2003年,艾米斯才重新回到小说写作,出版了《黄狗》(Yellow Dog)。2006年,他出版了《聚会的房子》(House of Meetings)。该书叙述了两兄弟和一个犹太女孩之间的感性故事,被认为是艾米斯在《信息》之后最出色的小说。2007年,艾米斯成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原创写作教授。2010年、2012年、2014年,艾米斯相继发表了小说《怀孕的寡妇》(The Pregnant Widow),《莱昂内尔·阿斯博:英国的状态》(Lionel Asbo:State of England)和《重点区域》(The Zone of Interest)。2011年,艾米斯在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原创写作教授4年之后离开曼彻斯特大学,与家人一起移居纽约。
(姜晓林)
作品简介
《钱:绝命书》(Money:A Suicide Note)
小说《钱:绝命书》发表于1984年,不仅是艾米斯个人的文学突破,也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唐宁街,第二年,罗纳德·里根入主白宫,英美两国几乎同时进入了一个物质主义时代。小说《钱:绝命书》对颓废迷茫的心灵世界进行了无与伦比的喜剧性解剖,并猛烈批判了英美资本主义社会对金钱的疯狂崇拜。
小说讲述了商业电视广告制片人约翰·塞尔夫(John Self)的故事。塞尔夫,这个“为烟酒、垃圾食品和裸体杂志做商业电视广告”的制片人,奔波于伦敦、纽约两个拜金大都市之间,为了钱肆无忌惮地拍色情影片。正是有了钱,他沉湎于斗殴、嫖妓、吸烟、酗酒和赌博之中。在他眼里,任何关系都是一种金钱关系。他与妓女塞琳娜(Selina)的关系就是一种买卖关系:做爱时,他和妓女常常谈钱。他喜欢谈钱。他说他“喜欢那肮脏的交易”,他与剧作家的关系也是一种金钱交换的雇佣关系,剧作家为了钱替他撰写电影剧本《真币》,金钱的威力轻而易举地使艺术沦为可悲的奴隶。钱能通神,钱也是塞尔夫唯一信仰的“真神”,但这座“真神”也是无情的毁灭之神。本以为赚大钱的电影计划,其实是一场大骗局,负债累累的塞尔夫被迫逃往伦敦,最后陷入绝望的无底深渊。
不难看出,钱不仅是本书的题目,而且也是它的主题。钱在小说中无处不在。它是极端贪欲者的硬通货,也是“绝命书”(小说副标题)。主人公塞尔夫不仅是时代的缩影,物质主义社会追腥逐臭者的典型代表,更是垃圾文化的制造者和欲望社会的疯狂消费者。因此,金钱不仅仅是小说的主题,也是荒淫无耻的时代的主题。艾米斯在1990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们所生活的金钱时代是一种短期的、没有前途的繁荣时代,这种繁荣和北海油田一样,持续不了多久,它确实是一种寅吃卯粮的繁荣。与鲜血相比,金钱是一个更加民主的手段,但金钱也是一面文化旗帜—你可以感受到整个社会因金钱而堕落。”
小说《钱:绝命书》没有摆脱颓废、粗俗和猥琐的格调,但是对金钱的极度反讽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铜臭的无情鞭笞,也是对心灵蜕变与人性腐蚀的有力批判。在小说中艾米斯精心设计了一个“他我”,把自己写进故事情节,即小说中的人物“马丁·艾米斯”,这样艾米斯就可以在作品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小说结尾,塞尔夫最终被他迷恋的金钱世界驱逐。小说的最后一段用了斜体字,使读者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个塞尔夫,他看见自己像一列特快火车在黑夜里飞速向前。他说:“虽然我毫无目标地行驶,但我却朝着时间的尽头猛冲。我想减速,我想停下来,我需要用‘分号’停顿下来。”在结尾的最后一句话里,艾米斯用了本书唯一的分号,这个分号的使用恰到好处,显示艾米斯对语言的精湛而又娴熟的驾驭。
(张世红)
《伦敦场地》(London Fields)
《伦敦场地》是一部后现代谋杀小说。小说虽然创作于1989年,但作者将故事背景放到1999年的伦敦,超前了10年。
在作者的笔下,这是经济衰退的时代,是即将走进千禧年的时代,是马上告别20世纪的时代。人们处在经济萧条、社会混乱、核战争随时爆发的危机之中。小说女主人公妮科拉·西科斯(Nicola Six)34岁,是一个美丽、性感的未来预见者,她预知自己将在35岁生日时被人谋杀,于是为这个日子的到来做了周密的安排,亲自导演这场谋杀。她引诱了下层社会的小流氓凯思·泰伦特(Keith Talent)和上层社会的绅士盖伊·克林奇(Guy Clinch)。他们形成了一种奇怪的三角关系,泰伦特或克林奇将成为谋杀者。身患癌症的美国作家萨姆森·扬(Samson Young)来到伦敦,泰伦特介绍扬认识了西科斯和克林奇。一天,扬偶然看见西科斯把什么东西神秘地倒进了公寓外的垃圾桶里,扬找出来一看,原来是西科斯的日记。使扬感到吃惊的是,日记表明西科斯正在策划谋杀她自己。扬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他可以把谋杀过程作为素材,写一部畅销书。于是他定期采访西科斯,不断获取谋杀过程的最新进展。
整部小说像一场错乱的游戏,而这种错乱游戏本身就是对千年末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绝妙讽刺。小说人物表现出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的价值观相左,是完全彻底的倒错,不仅两性情感倒错,父子情感倒错,美与丑、生与死的基本概念也完全是一片混乱,展示了后现代语境下的生存困境,提出了关于人类未来的严峻问题。故事不断切换场景和叙述角度,通过空间的广度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世红)
《时间之箭》(Time's Arrow)
小说《时间之箭》发表于1991年,入围1991年度布克奖决选名单。
小说运用时间颠倒的手法描写前纳粹医生托德·弗兰德里(To d Friendly)的一生。用时光倒转的手法写小说并非马丁·艾米斯的独创,在此之前,许多科幻小说家已经运用这个方法,如英国作家布莱恩·奥尔迪斯(Brian Aldiss)、J.G.巴拉德(J.G.Ballard),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Dick),等等。但用历史顺序颠倒的手法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犯下的大屠杀展现在读者面前却是艾米斯这部小说突出的特点。艾米斯曾说过,纳粹犯下的大屠杀是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大屠杀一直是全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不少作家一直在试图探究大屠杀的原因。艾米斯成功地用时间之箭的倒转将这个暴行写了出来。
小说的叙述者不是托德医生本人,而是从他身体内分离出来的另一个自我即“灵魂”。小说一开始托德医生在一次车祸中丧生,而他体内的“灵魂”出壳,并随着倒转的“时间之箭”同托德医生重新倒回去经历了过去的一生,看着他越活越年轻,一直到他在德国的出生。这不是一般的小说或电影的倒叙,《时间之箭》里一切全是颠倒的:时间是颠倒的,对话是颠倒的,道德是颠倒的,行为是颠倒的,人物关系是颠倒的。例如,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医生将病人治愈,而托德医生在美国行医却是将好端端的、身体健康的人“治”成病人或“治”成残疾人。小说详细地描述了托德医生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托德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使用的是德国姓名,叫奥迪罗·安韦尔多本(Odilo Unverdorben),他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死亡医生参与折磨、残杀囚犯,并用犹太人做实验。德文里的“安韦尔多本”(Unverdorben)原义是“纯洁的;天真的”,艾米斯用此名的意图显然是在向人们提出警示:“天真无邪”是有可能变成“十恶不赦”的。
《时间之箭》的讽刺手法与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一个小小的建议》(A Modest Proposal,1729)有着惊人的相似。小说从头到尾用的都是喜剧的笔调,但表面上看越是滑稽好笑,对邪恶、残暴的揭露和抨击就越有力。
(张世红)
《信息》(The Information)
小说故事情节围绕两个中年小说家格温·巴里(Gwyn Barry)和理查德·塔尔(Richard Tull)展开。他们两个人是好朋友,在大学时代曾同住一个宿舍。塔尔才华横溢,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家,而巴里较为平庸,文学禀赋不如塔尔。然而,似乎命运对他们开了个玩笑:塔尔事业不顺,文学才华无处施展,整日为一家不出名的文学小报写书评,心情十分压抑。文学才华不如他的巴里却因写了一部小说大获成功,生活过得无比滋润。塔尔开始对好友产生妒意,继而怀恨在心,最后发展到用尽一切卑劣的手段暗害巴里,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信息》是一部关于生活的危机、成功、失败、忌妒的小说,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叙述文人相轻的故事。此外,《信息》也是一部想象力和天文学知识相结合的小说,例如,塔尔说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一光年为94600亿公里;一个天文单位是地球中心至太阳中心的平均距离,即1.5亿公里;一百万个千年后,太阳将变得更大,距地球也更近,地球上各大洋也将“沸腾”。塔尔认为,天文学史,并不是人类进步史,而是倒退史,先是地心说(geocentric)的宇宙,后来是日心说(heliocentric)的宇宙,现在便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怪诞(eccentric)的宇宙了。因此,《信息》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批判力度的小说。在艾米斯看来,随着人类的知识不断增长,科学和理性大行其道,人反而变得更渺小了。随之而来的是人类不得不吞咽知识不断增长的苦果,那就是生存信念和生命意义的消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信息》是艾米斯对人的异化进行的反思,对后工业社会、现代,以及现代性的批判。
(张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