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肺系疾病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指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是小儿常见疾病,幼儿期发病最多,学龄期逐渐减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发病率较高。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儿可引起并发症而迁延不愈。
本病属于中医学“感冒”“伤风”“伤寒”等范畴。
一、诊断要点
(一)症状
1.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局部症状:
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天内自然痊愈。
(2)全身症状:
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缺乏、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系统症状,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天至1周,起病1~2天内可因发热引起惊厥。
2.流行性感冒
突然起病,发热,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少部分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
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肺炎,体温经常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伴顽固性低氧血症,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停搏、肾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二)体征
1.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流行性感冒
可见咽部充血,局部淋巴结肿大。重症者可伴神志改变,呼吸频率增快,肺部听诊可闻及粗啰音,腹部压痛。
(三)辅助检查
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免疫荧光试验、免疫酶标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对病原做出早期诊断。
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行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致病菌。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有助于鉴别细菌感染。
(四)鉴别诊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需与急性传染病(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早期、流行性感冒、变应性鼻炎等可能伴随类似上感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居室通风,多饮水。防止交叉感染及并发症。
(二)西药治疗
抗感染治疗。对病毒感染者多采用中药治疗,细菌感染者用抗菌药物。
1.抗病毒药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单纯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部分中药制剂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若为流感病毒感染,可用磷酸奥司他韦口服,1次2mg/kg,1日2次。
2.抗菌药物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三)对症治疗
1.高热可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冷敷或温水浴。
2.发生热性惊厥者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
3.鼻塞者可酌情给予减充血剂,咽痛可予咽喉含片。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小儿感冒的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暑、湿、燥邪及时邪疫毒等致病。若小儿正气不足,并遇气候变化、寒温交替、调护失宜等诱因,六淫之邪均可乘虚而入,发为感冒。感冒的病位主要在肺卫,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小儿感冒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主证
1.风寒感冒
〔证候〕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咽无红肿疼痛。次症:喷嚏,咳嗽,痰清稀易咳出,面色白,头身痛,口不渴。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
疏风解表散寒。
〔方药〕
荆防败毒散。
〔中成药〕
风寒感冒颗粒(医保目录)(由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组成)。功能主治:解表发汗,疏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3岁,1次3~4g;4~6岁,1次5g;7岁以上,1次8g。
2.风热感冒
〔证候〕
主症: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浊涕,咽红肿疼痛。次症: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小便黄赤。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解表清热。
〔方药〕
银翘散。
〔中成药〕
(1)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国药典)(由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炒栀子、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柴胡、甘草组成)。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导滞。用于小儿风热感冒、风热感冒夹滞证,症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红肿痛,纳呆口渴,脘腹胀满,便秘或大便酸臭,溲黄等。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次。6个月~1岁,1次1~2g;1~3岁,1次2~3g;4~6岁,1次3~4g;7~9岁,1次4~5g;10岁以上,1次6g。
(2)小儿感冒颗粒(中国药典)(由广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地黄、地骨皮、白薇、薄荷、石膏组成)。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重,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以及流感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2次。1岁以下,1次6g;1~3岁,1次6~12g;4~7岁,1次12~18g;8~12岁,1次24g。
(3)小儿感冒宁糖浆(中国药典)(由薄荷、荆芥穗、苦杏仁、牛蒡子、黄芩、桔梗、前胡、白芷、炒栀子、焦山楂、焦六神曲、焦麦芽、芦根、金银花、连翘组成)。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热止咳。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症见发热,汗出不爽,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用法用量:口服,1日3~4次。初生儿至1岁,1次5ml;2~3岁,1次5~10ml;4~6岁,1次10~15ml;7~12岁,1次15~20ml。
3.暑邪感冒
〔证候〕
主症:夏季发病,壮热,汗出热不解,身重困倦,纳呆。次症:头晕头痛,鼻塞,喷嚏,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口渴欲饮或口干不欲饮,恶心呕吐,泄泻,小便短赤。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指纹紫滞。
〔治法〕
清暑解表化湿。
〔方药〕
新加香薷饮。
〔中成药〕
(1)藿香正气口服液(中国药典)(由苍术、陈皮、姜制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组成)。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邪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3岁以下,1次5ml;3岁及以上,1次10ml。
(2)暑湿感冒颗粒(中国药典)(由广藿香、防风、紫苏叶、佩兰、白芷、苦杏仁、大腹皮、香薷、陈皮、生半夏、茯苓组成)。功能主治:清暑祛湿,芳香化浊。用于暑湿感冒,症见胸闷呕吐,腹泻便溏,发热,汗出不畅。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3岁,1次2.5g;4~6岁,1次4g;7~13岁,1次8g。
4.时疫感冒
〔证候〕
主症: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高热寒战,无汗或汗出热不解,面目红赤,咽红肿痛,肌肉、骨节酸痛。次症:头晕,头痛,鼻塞,喷嚏,咳嗽,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或有呕吐、泄泻。舌脉: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
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中成药〕
(1)连花清瘟颗粒(中国药典)(由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用于时疫感冒,症见发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3岁,1次2~3g;4~6岁,1次3~4g;7岁及以上,1次6g。
(2)清开灵颗粒(中国药典)(由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时疫感冒,症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1岁以下,1次1.5g;1~3岁,1次3g;4~6岁,1次4.5g;7~13岁,1次6g。
(3)金莲清热颗粒(中国药典)(由金莲花、大青叶、石膏、知母、地黄、玄参、炒苦杏仁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生津利咽。用于时疫感冒,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用法用量:口服。1岁以下,1次2.5g,1日3次,高热时1日4次;1~15岁,1次2.5~5g,1日4次,高热时每4小时1次。
兼证
1.感冒夹痰证
〔证候〕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舌脉:苔厚腻,脉浮滑或滑数。
〔治法〕
风寒夹痰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
在疏风解表基础上,风寒夹痰者加用二陈汤、三拗汤;风热夹痰者加用桑菊饮、黛蛤散。
〔中成药〕
(1)清宣止咳颗粒(中国药典)(由桑叶、薄荷、炒苦杏仁、桔梗、白芍、枳壳、陈皮、紫菀、甘草组成)。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夹痰证,症见咳嗽,咳痰,发热,或鼻塞,流涕,微恶寒,咽红或痛。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次。1~3岁,1次5g;4~6岁,1次7.5g;7~14岁,1次10g。
(2)通宣理肺丸(中国药典)(由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制半夏、茯苓、炒枳壳、黄芩组成)。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感冒夹痰证,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1~3岁,1次2g;4~6岁,1次5g;7~14岁,1次7g。
(3)安儿宁颗粒(中国药典)(由天竺黄、红花、人工牛黄、岩白菜、甘草、高山辣根菜、洪连、檀香、唐古特乌头组成)。功能主治:清热祛风,化痰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夹痰证,症见咳嗽有痰,发热咽痛。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岁以下,1次1.5g;1~5岁,1次3g;5岁以上,1次6g。
2.感冒夹滞证
〔证候〕
主症: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次症:口气秽臭,恶心呕吐,吐物酸腐。舌脉:苔垢腻,脉滑。
〔治法〕
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方药〕
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用保和丸。
〔中成药〕
(1)午时茶颗粒(中国药典)(由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前胡、连翘、陈皮、山楂、枳实、炒麦芽、甘草、桔梗、紫苏叶、厚朴、红茶、炒六神曲组成)。功能主治: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风寒感冒夹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用法用量:开水冲服。3岁以下,1次3g,1日1~2次;3岁以上,1次3g,1日2次。
(2)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国药典)(由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炒栀子、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柴胡、甘草组成)。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导滞。用于小儿风热感冒、风热感冒夹滞证,症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红肿痛,纳呆口渴,脘腹胀满,便秘或大便酸臭,溲黄等。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次。6个月~1岁,1次1~2g;1~3岁,1次2~3g;4~6岁,1次3~4g;7~9岁,1次4~5g;10岁及以上,1次6g。
3.感冒夹惊证
〔证候〕
主症:感冒兼见惊惕惊叫,烦躁不宁,甚至骤然两目凝视,肢体抽搐。次症:口唇发绀。舌脉:舌质红,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
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方药〕
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用镇惊丸。
〔中成药〕
(1)小儿金丹片(中国药典)(由朱砂、橘红、川贝母、胆南星、前胡、玄参、清半夏、大青叶、木通、桔梗、荆芥穗、羌活、西河柳、地黄、炒枳壳、赤芍、钩藤、葛根、牛蒡子、天麻、甘草、防风、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粉、薄荷脑组成)。功能主治:祛风化痰,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夹惊证,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呕吐,以及高热惊风。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岁以上,1次0.6g;1岁以下酌减。
(2)清开灵颗粒(中国药典)(由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时疫感冒,症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1岁以下,1次1.5g;1~3岁,1次3g;4~6岁,1次4.5g;7~13岁,1次6g。
(三)外治法
1.药浴疗法
(1)风寒感冒药浴方
〔组成〕羌活30g,独活30g,细辛15g,防风30g,紫苏叶30g,白芷30g,桂枝20g,葱白30g,淡豆豉30g。
〔功效〕疏风解表散寒。
〔主治〕风寒感冒。
〔用法〕煎水3 000ml,候温沐浴,每日1~2次。
(2)风热感冒药浴方
〔组成〕金银花30g,连翘30g,柴胡30g,桑叶30g,大青叶30g,薄荷20g,蝉蜕30g,栀子30g。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
〔主治〕风热感冒。
〔用法〕煎水3 000ml,候温沐浴,每日1~2次。
(3)暑邪感冒药浴方
〔组成〕香薷30g,连翘50g,金银花50g,柴胡30g,防风30g,淡豆豉30g,扁豆花30g,石膏50g,鸡苏散50g,板蓝根50g。
〔功效〕清暑解表化湿。
〔主治〕暑邪感冒。
〔用法〕煎水3 000ml,候温沐浴,每日1~2次。
2.灌肠疗法
〔组成〕
柴胡6g,大黄3g,薄荷3g,荆芥6g,防风5g,石膏15g,黄柏5g,黄芩3g,金银花5g,连翘6g。外寒里热可加桂枝3g、细辛2g;夹湿加广藿香5g、佩兰6g、苍术3g;夹滞加枳实6g;夹惊加钩藤5g、蝉蜕3g。
〔功效〕
辛凉解表。
〔主治〕
风热感冒,尤其适用于小儿服药困难者。
〔用法〕
上药加水浓煎至所需量(每次30~100ml),做保留灌肠,保留20~30分钟,每日1~2次。
四、单验方
(一)验方
1.王静安(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验方:清宣导滞汤
生石膏15~60g,白薇30g,青蒿15~30g,天花粉9~15g,桑叶10g,赤芍6~9g,柴胡6~9g,荆芥9g,黄连3~6g,山楂9~15g,神曲9~15g,槟榔6~9g,板蓝根15~30g。功效:清热解毒,养阴透邪。用于风热感冒。
2.王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验方:小儿退热方
黄芩50g,柴胡40g,黄连30g,寒水石20g,白屈菜20g,菊花6g,牛黄5g,重楼4g,射干4g,板蓝根4g,蝉蜕4g,紫荆皮4g,天竺黄4g,珍珠2g,冰片2g,麝香1g。功效:清热解毒,解表清里。用于小儿四时感冒,表里同病。
3.张超云(广东湛江市解放军422医院)验方:三三二方
麻黄3g,杏仁6g,陈皮6g,茯苓6g,白芥子6g,紫苏子6g,莱菔子6g,生姜3片,甘草3g,蝉蜕6g,钩藤6g。功效:宣肺解表,化痰止咳,健脾化食。用于风寒感冒。
(二)单方
1.生姜5~10片,红糖适量。用法:水煎或开水泡服。用于风寒感冒。
2.菊花6~9g,桑叶6~10g,芦根15~30g。用法:水煎服。用于风热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