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高压氧舱的数量不断增加,基本遍及各省市各级医疗单位,甚至部分乡镇卫生院也配置了高压氧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种类型的高压氧舱已达近2万座,占全世界高压氧舱总数的90%以上;高压氧医学从业人数近几年来也迅速增加,已达近10万人。然而高压氧医学在我国医学生的在校教育中基本没有课程设置,所以高压氧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各临床学科调转过来的,无论是高压氧专科医师,还是护士和技师,他们专业技术水平在全国各医疗单位是参差不齐的,且由于各省市高压氧医学起点不一致,经济状况差距也非常大,高压氧医学的地区发展也非常不均衡。
国家多个高压氧相关文件规定,高压氧医学从业人员必须先经过上岗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医用高压氧上岗合格证”后才能从事高压氧临床医疗工作,且上岗合格证有效期为3年,其后也要求不断复训。目前,原卫生部医政司医用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及上海市医用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的集中培训和其他各省市的分散培训共存。各地培训使用的高压氧医学教材各不相同,内容也各有偏重。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高压氧医学应用于临床以来,全国各地高压氧医学专家相继出版了一些高压氧医学书籍,如:房广才教授主编的《临床高压氧医学》(1995年),高春锦教授、杨捷云教授主编的《实用高压氧学》(1997年),李温仁教授、倪国坛教授主编的《高压氧医学》(1998年),吴钟琪教授主编的《高压氧临床医学》(2003年),毛方琯教授主编的《高压氧舱技术与安全》(2005年)等有较大的影响力。但纵观我国高压氧医学发展历史,近几十年来高压氧医学相关书籍均比较老旧,出现断层;着眼于我国高压氧医学整体状况、发展进度、国际视野等方面,高压氧相关书籍表现上均存在一定缺陷和缺失。
综上所述,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同意选题,我们组织全国各省市数十名高压氧医学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编写了新版《高压氧医学》。
本书以吴钟琪教授主编的《高压氧临床医学》,李温仁教授主编的《高压氧医学》,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ndications(14th edition),Textbook of Hyperbaric Medicine,Physiology and Medicine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andbook on Hyperbaric Medicine等著作为基础,结合其他参考书及近年来国内外高压氧学科新进展,从呼吸生理入手,以高压氧治疗后人体病理生理改变为主线,结合临床各科疾病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简要阐述高压氧作用机制、高压氧治疗适应证、禁忌证及影响因素,并详细介绍高压氧医学在临床各专科疾病中的应用,以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制定的《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2018版)中的高压氧治疗适应证为中心,让全国高压氧医务工作者对高压氧医学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其从事医学研究提供不同的思路,并在临床工作中能及时、有效、安全地应用高压氧疗法。
本书主体内容包括高压氧医学国际与国内发展史、高压氧医学基础、国际与国内高压氧医学工程学、高压氧临床应用总论、高压氧在临床各学科疾病应用、高压氧安全管理等。纵深内容包括疾病基本概念及定义、病理生理学、诊断、常规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原理、方法、国际最新进展、循证医学评价)等。本书着眼于我国高压氧医学现状;瞄准我国高压氧临床发展特色;注重临床应用的实际性;紧跟国际高压氧医学最新进展;构建高压氧医学发展新目标。目标读者为全国高压氧医学的相关人员,包括从事高压氧的医生、护士、技师及设备管理人员;医疗单位与高压氧医学相关的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以及全国医学院校有意愿了解高压氧医学相关知识的学生。目的是进一步缩小我国各省市高压氧医学发展的不均衡,并整体提高高压氧医学水平。本书力求做到内容全面、新颖,能反映高压氧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并做到叙述精练、简明实用。
本书的编写有赖于各位编委的辛勤耕耘奉献,还邀请到原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副校长吴钟琪教授,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金声教授,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深圳市人民医院龙颖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也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高压氧科主任潘树义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主任曾宪容教授等专家不吝赐教、审阅把关,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本书从申报到同意选题,继而组织编写、正式交稿,时间较为仓促。编写老师们均为高压氧医学相关专业人员,临床工作繁忙,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编写时间更为宝贵,编写工作也更为辛苦。所以本书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望各位专家、同道、读者等能谅解和不吝指出,以待我们今后改正。
彭争荣
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