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髋臼骨折的影像学表现
一、解剖顶的概念
解剖顶是一个由软骨下骨和软骨组成的三维结构,与股骨头负重部位形成关节。多项研究表明,影响髋臼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远期结果的唯一重要因素是股骨头在完整或已经解剖复位的髋臼顶下方维持同心复位。穹隆或臼顶可见于骨盆前后位或Judet位影像,但在每个投照位上显示的软骨下骨仅宽2~3mm,只代表与X线相切的一小部分真正的负重关节面。Matta等提出一个“顶弧”测量系统,用于粗略测量骨折后的臼顶,其需要在前后位、闭孔斜位和髂骨斜位这3种标准位像上进行测量,以判断髋臼顶在每个投照位上的完整程度。
在前后位影像上测量内侧顶弧时,通过髋臼顶至其几何中心做一垂线,然后由髋臼顶与骨折线的交点至髋臼几何中心画第2条线,由此形成的夹角即为内侧顶弧的角度。同样,分别在闭孔斜位和髂骨斜位上确定前顶弧与后顶弧。尽管这些都是粗略测量,但对评价前柱和后柱骨折、横行骨折、T形骨折以及伴随的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用途较大;在评价双柱骨折和后壁骨折上用途有限。按照Matta的观点,移位骨折的任何一个顶弧测量值< 45°时,应考虑手术治疗。随着CT的出现,确定了称为CT软骨下弧最厚的10mm髋臼等同于承重穹顶,其通过使用45°顶弧角来确定(图2-18)。通过考虑轴位CT截面厚度和计数图像或直接研究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图像可以确定这种等效性。

图2-18 屋顶弧形角和软骨下弧
在解剖位置获得的右侧髋臼的三维表面呈现的CT图像显示45°屋顶弧角和10mm软骨下弧(紫色区域),超过10mm的髋臼和由45°屋顶弧角对向的弧形。在中心45°范围内穿过髋臼的骨折被认为涉及承重的穹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