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庙
台湾的寺庙涉及民间信仰、道教、儒家及佛教等,它们的建筑格局与装饰各有特色,尤其是年代较早的寺庙表现出儒、释、道的差异,近代寺庙则互相融合。为敬拜神明,庙宇建筑于雕琢彩塑方面所下的功夫不遗余力,石狮、龙柱、木雕、彩绘、剪黏与交趾陶[1]等,皆是台湾寺庙的艺术精华。彰化鹿港龙山寺被公认为台湾寺庙中的经典,不仅规模宏大、格局严谨,而且建筑技巧高明,是观察解读清代中期寺庙的最佳实例。
看格局
寺庙的格局与主祀神的神格有很大的关联。此外,风水、地形环境与建庙经费的多寡也是影响格局的重要因素。
看空间功能
寺庙是信徒对神明的膜拜之所,其空间配置与动线安排,主要是为了完成祭拜的程序,以及进行相关的宗教活动,所以各空间有一定的规制与名称。
看门神
门神绘于前殿的门板上,作为寺庙的守护者,具有趋吉避凶及威吓的作用。不同的主祀神祇要搭配不同的门神,门神也是寺庙彩绘匠师的表现焦点。

彰化鹿港龙山寺
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主祀观世音菩萨,历经多次改建,现在的格局主要为道光年间完成。其规模宏大、结构精良、比例优美,深具泉州建筑的特色,是公认的台湾寺庙经典之作,被列为古迹。
看脊饰
由剪黏、泥塑或交趾陶做成的各种脊饰,可说是丰富寺庙天际线的大功臣。最精彩的脊饰多集中在前殿与正殿的正脊和垂脊处。
看彩绘
寺庙中的装饰除了雕刻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色彩及图案,令人眼花缭乱,这就是传统寺庙发展悠久的彩绘艺术。除了门神彩绘以外,表现重点在梁枋与壁堵两处。
看木雕
木雕是寺庙中另一个艺术表现的重点,尤其是各殿正面檐下的吊筒、狮座、员光、托木,以及天花板中的藻井等,精华毕现,不容错过。
看石雕
石雕最常出现的部位是前殿的入口处,重点包括门枕石、抱鼓石、石狮、雕花柱、壁堵与御路等,观察时要注意题材的选择、石材的搭配与技法的变化。
看龙柱
前殿与正殿的龙柱,可说是我们对寺庙建筑的基本印象。观察不同龙柱的外形、材质与雕刻风格,可看出历史背景与审美趣味的转变。
看碑匾联
寺庙中少不了石碑、匾额、对联,就表现形式而言,它们是书法艺术;从内容来看,它们更是重要的史料。
看神像
主祀神明都安置在正殿的中央,配祀神明则置于两侧或后殿。每一种神明都有其特殊的造型与配件,其中又融入匠师的艺术风格,相当值得欣赏。
格局
兴建寺庙要请堪舆专家看风水、定方位,并按主祀神的神格等级决定规模的大小。等级高的神明在格局上可以享用正南坐向的庙,拥有较多的庙门,配置较多的殿宇及较高敞的空间。一般寺庙常见的格局有以下四类。
单殿式
只有一殿,为各种寺庙的原型,最简单的是一些连人都无法进入的小土地公庙。亦有前带拜亭,或左右带护龙[2]。形如三合院者,如桃园大溪斋明寺、新北五股西云寺。

单殿

单殿带护龙
两殿式
配置有前殿及正殿,两者间以廊道或拜亭相连。位于市街者常使用“两殿两廊”式,形如街屋,如宜兰昭应宫;另一种左右设护龙,有如民宅的四合院,称“两殿两廊两护室”,此种格局是台湾常见的中型寺庙格局,如新北淡水鄞山寺。

两殿两廊

两殿两廊两护室
三殿式
包括前殿、正殿及后殿。其中,有狭长如街屋者,如台南祀典武庙;或正殿独立在中,呈“回”字形平面,这是大型寺庙或孔庙才有的格局,如台北艋舺龙山寺、台北大龙峒保安宫。

狭长形三殿

回字形三殿
多殿并连式
规模大的寺庙祀奉神祇种类多,配置如同大型宅第,形成左右并置的多个院落,呈“曲”字形平面,如云林北港朝天宫、台南三山国王庙。

多殿并连
由庙门看规模
由前殿庙门数大致也可看出寺庙的层级规模:土地公祠只能开一门;将军或王爷级的寺庙以开三门者居多;帝后级的神,如保生大帝、天后妈祖等,正面可开五门以上。
空间功能
寺庙的空间是按照信徒祭拜的过程依序排列的,以主祀神的位置为中轴,左右对称配置,实体的殿宇建筑与虚体的庙埕相间,明暗有致,塑造出祭拜神明的虔敬气氛。以下即依鹿港龙山寺的平面配置图,一一来认识寺庙常见的空间功能。
后殿
为中轴上最后一进的殿宇,空间形式与正殿相同,但因祀奉配祀神明,所以建筑的高度及进深都小于正殿。
正殿
又称大殿,为寺庙中的主祀空间,通常面积最大、高度最高、光线最幽暗,神像端坐中央,充分流露出庄严神秘的气氛。内部的器物及文物最多,包括神龛、桌案、香炉、灯座、执事牌、签筒、钟鼓等。
前殿
为寺庙的第一殿,整体外观最华丽,装饰最繁复。如开三个门,又称三川殿,因“三川”原为“三穿”之意,屋顶通常分三段,特称三川脊。此处是信众初拜的位置,所以背侧开敞,面向正殿。
庙埕
为各殿前铺设石板的空地。在此处可看到完整庙貌,也是庙会活动或搭建临时戏台的空间。
山门或牌楼
独立于寺庙建筑前,是界定内外的出入口,也具有地标作用。

山门
护室或厢廊
位于寺庙的左右两侧,可以是配祀神明所在的偏殿,也可以是寺内僧侣或庙祝居住办公的空间,对早期一些地域观念强的寺庙来说还具有同籍移民的会馆功能。若是半开敞式的厢廊,则常有一些重要的石碑立于壁面上。
拜亭
位于正殿之前,是供信众上香祭拜的空间。有时地面上嵌有一块拜石,为祭拜时站立的特定位置。这里常放置一个大香炉。
戏台(亭)
民间有扮戏酬神的风俗,戏台一定面朝正殿,因看戏的主宾是神明。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与前殿背面连接的戏亭,如鹿港龙山寺及新北淡水福佑宫;另一种是位于前埕的独立戏台,如台北景美集应庙。
钟鼓楼
所谓“暮鼓晨钟”,钟鼓可说是寺庙中不可少的文物,一般置于正殿的前廊,左侧悬钟,右侧吊鼓。有些寺庙会特别修建独立的空间来安放钟鼓,称之为“钟鼓楼”。钟鼓楼多位于两厢之上,外观华丽,屋顶形式特别讲究。

台北艋舺龙山寺的钟鼓楼,平面是六角形,屋顶有如轿顶
脊饰
屋脊的功能是压住屋面,因位置明显,也成为装饰重点。脊饰以剪黏最多,也有以泥塑或交趾陶来装饰者,用于三川殿与正殿的题材略有不同。好的脊饰构图疏密有致,且形态立体、姿态生动。常见的脊饰部位有以下四处。
寺庙的屋脊形式
台湾寺庙的屋脊造型通常相当华丽,具有门面性质的三川殿常采用分成三段的“三川脊”,或“假四垂顶”;地位最重要的正殿则采用完整不分段的“一条龙脊”,以示隆重。

一条龙脊

三川脊

假四垂顶
正脊上
三川殿正脊上常见的脊饰题材有双龙抢珠、双龙(或麒麟)护八卦、福禄寿三仙、宝珠、鳌鱼等。正殿则多使用双龙护塔。
牌头
位于垂脊末端,多以人物故事为题材,并在背后衬以山林楼阁。最常使用热闹的武场,如三国、封神榜故事等;文场亦有,但出现概率较小。
脊堵内
脊堵内的装饰最华丽,题材多样,一般中央为双龙抢珠、人物坐骑、双凤或八仙等,两侧或背面则以花鸟较常见。
除中间脊堵外,上下细细的线形堵内常以水果、四兽(虎豹狮象)、麒麟或水族类来装饰。使用鱼、虾等水族类装饰寓意防火。
垂脊上
两侧垂脊与正脊一样具有压住屋面的作用,其上一般以卷草或鲤鱼吐水草等装饰,使脊线富于弯曲变化。

彩绘
彩绘是寺庙中不可或缺的装饰艺术,除了绘于门板上的门神(参见此处)外,主要分壁堵彩绘及梁枋彩绘两种。后者兼具保护木料的作用,也因此,每隔数十年就要重新绘制。这就使得传统寺庙中的彩绘不易保存原样,今天所见多是近代的作品。
梁枋彩绘
寺庙的梁柱底色以朱色为主,这是宫庙专用的色彩。中脊梁多绘太极八卦、双龙或双凤;横长的梁枋,除了装饰人物题材外,也有花鸟、瑞兽、山水、书法等。此类彩绘虽面积不大,却有丰富多变的表现,不过因为高度太高及香火烟熏,常令观者不易察觉。
壁堵彩绘
多位于殿内两侧的墙面上,绘制要在白灰墙体未干之前进行,对时间及水分的掌握很重要,考验匠师功力。题材以人物为主,大部分是历史演义或佛经故事。因构图面积大,允许匠师有细腻的表现,是观察彩绘的好地方。
近代重要的寺庙彩绘匠师
比起其他类型的匠师,彩绘师傅因为能书能画,具有较浓的文人气息。他们因着师承及各人的领会,表现出各自的风格,用艺术丰富了寺庙的空间。我们以目前较容易看到的彩绘作品,介绍几位重要的彩绘师傅。
郭新林:鹿港地区彩绘匠师的代表,出身彩绘世家,不论是门神,还是梁枋上的人物、花鸟、山水,都表现俱佳,鹿港龙山寺及彰化节孝祠为其代表作。

郭新林的梁枋彩绘作品,位于彰化节孝祠
陈玉峰:台南地区重要的彩绘师傅,其作品遍布全台湾,大型人物的表现特别细腻。但逝世后,其作品正在迅速消失。其子陈寿彝及外甥蔡草如均是台南陈派彩绘的优秀传人,不过两人亦于近年过世,但仍有不少作品留存。
潘丽水:其父潘春源与陈玉峰师出同门,潘丽水师承父亲,门神及壁堵表现尤佳,彩绘作品以台南地区分布最多,台北大龙峒保安宫正殿外墙的多幅壁堵彩绘为其代表作。

潘丽水的壁堵彩绘作品,位于台北大龙峒保安宫

陈玉峰的壁堵彩绘作品,位于台南陈德聚堂
门神
在门上绘制图像以吓阻鬼魅的习俗,据传在商周时代就有,演变至今成为寺庙不可或缺的彩绘艺术,并且依照主祀的神祇绘制不同种类的门神。
神荼、郁垒
绘于中门。据《山海经》所载,两人为黄帝所派的鬼门总管,专管阴间的鬼魂。其形貌威猛,口如血盆,眼如金灯,使用的武器为斧钺。

台南法华寺的神荼、郁垒门神
韦驮、伽蓝
为佛教寺院的护法及守护神,常绘于佛寺中门。韦驮为白面,手执金刚杵;伽蓝为黑面,手执斧钺。

鹿港龙山寺的韦驮、伽蓝门神
秦叔宝、尉迟恭
是最常见的中门门神。他们原是帮唐太宗打天下的名将,传说唐太宗晚年常做噩梦,后命此二将守于门外才得一夜好眠,故后人将其奉为门神。两人均为武将打扮,秦叔宝白面凤眼执锏,尉迟恭黑面环睛持鞭。两人通常作捻须状,其貌不怒自威。

台湾府城隍庙的秦叔宝、尉迟恭门神
哼哈二将
亦为佛寺门神,常绘于中门。据《封神演义》所载,两人为商周时期的将军郑伦与陈奇,原为对敌,死后同被敕封镇守西释山门,保护法宝。哼将郑伦为青面、闭口,手执降魔杵及乾坤圈;哈将陈奇为红面、张口,手执荡魔杵及定风珠。

台南重庆寺的哼哈二将门神
四大天王
亦佛寺门神,又称四大金刚,常绘于左右门,包括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及西方广目天王,分别执剑、持琵琶、拿伞与缠龙,寓意“风调雨顺”。四人脸色各不相同。

台南法华寺的四大天王门神
文臣
此类门神与前述武将不同,以赐福代替威吓,手中常捧有冠、鹿、牡丹、爵(酒器),意指“加官进禄、富贵晋爵”。文臣门神多用于左右门,与中门的武将门神搭配。土地公庙因等级低,门神不能用品级高的朝廷官员,仅能用官位更低的文官。

嘉义朴子春秋武庙的文臣门神
太监、宫娥
祀观世音或妈祖等女神的寺庙,左右门常以太监、宫娥为门神,其手中亦执与文臣相似之吉祥物。但太监无须,另一手执拂尘,服饰与文臣不同。

新北八里开台天后宫的宫女门神(左)与台北大龙峒保安宫的太监门神(右)
木雕
抬头乍看下,寺庙的木雕常令人眼花缭乱,其实所有的木雕都有结构上的功能,故匠师雕凿时有其准则,结构性强者仅能浅雕,辅助性的构材才能透雕。木雕的材料以樟木最常使用,因其质地适合雕凿,不易断裂。以下是寺庙常见的木雕部位。

三川殿入口处称为“前步口”,是寺庙的木雕与石雕最丰富集中的地方,鹿港龙山寺三川殿更是其中佳例
吊筒、竖材
吊筒位于檐口下,是悬在梁下的吊柱,具有传递檐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雕成莲花或花篮样,所以又被称为垂花、吊篮。
竖材是位于吊筒正面的一个小构件,其作用是封住后方构材穿过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狮为题材。

鹿港龙山寺的花篮吊筒与仙人竖材
托木
又称插角、雀替,位于梁与柱的交点,是三角形的巩固构材,题材有凤凰、鳌鱼(龙首鲤鱼身)、花鸟、人物等。

鹿港龙山寺的凤凰托木
斗拱
斗与拱是传统建筑的基本构件组合。斗虽只是一个立方体的构材,但它可以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变化;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龙衍生而成的动物),不过它具有结构功能,所以通常采用素面或浅雕。

鹿港龙山寺的碗形斗与素面拱
门簪
固定门楹(上门臼)与门楣的构件,常雕成龙首状,或雕成方形印、圆形印,所以又叫门斗印。

鹿港龙山寺的螭虎门簪
藻井
藻井是以不断向中心悬挑的斗拱交织成的网状的天花板结构,所以又称“蜘蛛结网”。其外形绚丽夺目,装饰性强过结构性,在设计与施工上,是匠师展现高超技巧的地方。常见的有八角形结网、四方形结网及圆形结网。

鹿港龙山寺戏亭内的八角形藻井
狮座、员光
狮座为斗座的一种,是位于步口通梁上的木雕狮子。为了让我们看到它,其面容会略朝下,是较立体的木雕。
员光则是位于步口通梁下高度最低、面积最大的雕花材,其题材以花鸟和人物为多,尤其是武场人物的表现常令人赞叹不已。

鹿港龙山寺前步口通梁下方的员光与上方的狮座
石雕
丰富的石雕可以强调寺庙的入口意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寺庙建筑的重要性。而且石雕不易损坏,常常是寺庙中保留的最古老的物件。除了艺术价值,石雕对寺庙的修建过程也有重要的说明功能。以下是寺庙中常见的石雕与题材。
御路
位于三川殿与正殿台基前的中轴位置,是神明专用的斜坡道,人不能踩踏,上面通常雕刻正面的云龙图案。

宜兰昭应宫的四爪云龙御路石
抱鼓石、门枕石
抱鼓石是稳固门柱及安装门板的构件,位于入口的中门两侧,上部形状如鼓,鼓面常有螺旋纹,下部设台座。门枕石的功能同抱鼓石,雕成枕形,并刻上各种吉祥纹样,以增加美感。

鹿港龙山寺的抱鼓石与门枕石,造型浑厚,雕刻典雅
石狮
多位于入口的中门两侧,功能亦同抱鼓石,但同时具有辟邪的作用;也有些寺庙的石狮位于庙前空地上。石狮左雄右雌,立于台座上,两只相望,雄狮通常戏彩球或拨弄双钱,雌狮则怀抱小狮。台湾石狮的造型源于闽粤,有点像松狮狗或京巴狗,鼻子大,嘴的弧度也大,鬃毛卷曲,线条优美。

宜兰昭应宫的石狮体态修长,玲珑可爱
柱础
又称柱珠,是柱子的基础,可防潮、防碰损。早期雕饰简拙,形如鼓,无腰身;发展到后来,为配合柱子,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莲瓣形等多种变化,且顶部、腰身、座脚分明,雕刻图案丰富。

圆形

八角形

鼓形

六角形

莲瓣形

鼓凳形

方形
壁堵
指由石雕组成的墙,由上到下,依人体的概念分隔为顶堵、身堵、腰堵、裙堵、柜台脚。有时可以只有柜台脚及裙堵作为墙基,上方改为木作。裙堵最常见的题材是麒麟,称“麒麟堵”。身堵常透雕成“螭虎团炉窗”。壁堵若位于左右相对的两面墙则合称“对看堵”,题材常是左雕青龙、右雕白虎,所以又称“龙虎堵”;有时也雕旗、球、戟、磬图案,取“祈求吉庆”之意。

淡水鄞山寺的壁堵可见到透雕、浅浮雕与高浮雕三种石雕技法

彰化鹿港大天后宫的“祈求”堵以军旗和彩球作为隐喻

鹿港龙山寺龙虎堵中的降龙石雕
寺庙用哪些石材?
台湾早期庙宇的石材大多从大陆随货船压舱运来,特称“压舱石”,日本侵占后才逐渐使用本地的石材。大体上,台湾寺庙常见的石材有以下四种。
青斗石:色泽带绿的玄武岩,又称青草石,产于福建泉州。质地坚硬细密,适合细致的雕刻。
陇石:色泽略带黄的花岗岩,亦来自大陆。质地坚硬,但纹理较粗,芝麻点较明显,鹿港龙山寺与台南武庙都有陇石雕塑。
泉州白石:白色花岗岩,芝麻点小且不明显。产于福建泉州,产量较少,十分珍贵。
观音山石:台湾本岛所产的安山岩,色泽青灰,质地坚硬,但孔隙较大,近年在庙宇中使用广泛。
龙柱
龙柱又称“蟠龙柱”,蟠龙指的是未升天的龙,所以盘绕在柱子上。台湾寺庙龙柱的历史久远,在风格上可看出时代特色。一般来说,早期的龙柱柱径较小,雕工较朴拙;愈到近代龙柱愈粗大,雕饰亦趋于繁丽。以下简略分成四期来说明。
朴拙期
清中叶以前,一柱雕一龙,龙身与柱身结合为一体,整体观之仍是细瘦的圆柱,周围缀以少数的浅雕云朵,雕刻风格朴拙,材质为泉州白石,如嘉义北港朝天宫观音殿和台南开基天后宫正殿的龙柱。

台南开基天后宫正殿龙柱
圆融期
清中叶,以圆柱盘单龙为主,不过八角柱体开始出现。龙身与柱体仍结合为一体,但脚爪开始脱离柱身而呈镂空状,全身扭转,曲度变大,雕刻不过度强调细节,风格趋于成熟但不失古拙风味,材质多为泉州白石,如鹿港龙山寺三川殿龙柱。

鹿港龙山寺三川殿龙柱
神像
早期移民的地域观念很强,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各自家乡的守护神,所以从寺庙所奉祀的神祇就可以了解当地移民及开发情况。而除了佛教、道教神祇,不同行业、年龄、性别的人也都有各自的守护神,如海神妈祖、农神神农大帝、商业神关公等,每种神明也都有特殊的造型与配件,值得细细品味。以下是台湾寺庙中最常见的四种神。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为佛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地区),原是富裕的城主之子,一日离城远游,尽见民间的生老病死,于是顿悟世事的无常。他经过多年的苦修,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是佛寺中最主要的供奉对象。其造像庄严慈悲,双目微开,赤脚盘坐在莲花座上。

观世音菩萨
佛教中成道以前者称为菩萨,比罗汉高一等级。观世音是民间信仰中最受欢迎的菩萨,因为他是大慈大悲菩萨,信众相信有难时只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就会显现并前往搭救。在众多菩萨之中,观世音化身也最多。其造像为女像,头戴宝冠,着璎珞,手持净瓶或经卷,面容慈悲祥和,体态优雅。

成熟期
清末,以八角柱取代圆柱,但仍维持一柱一龙的风格。柱径较粗,龙身突出柱体许多,连龙须及鬃毛都脱离柱身,呈镂空状。龙身之间装饰增多,除云纹外,还有人物、花鸟及水族动物等,细节雕刻精彩,动感十足。其高明之处在于,不论龙身怎么盘绕,柱体的线条上下仍一气呵成。石材除了花岗岩,也使用本地产的观音山石。如台北艋舺清水岩祖师庙和鹿港龙山寺后殿的龙柱。

鹿港龙山寺后殿龙柱
繁丽期
日据时期,龙柱的雕刻风格朝纤巧华丽迈进,有时一柱雕双龙;点缀的人物及纹饰增多,布满整根柱子;上方出现希腊式柱头。龙身的细部雕刻,如眼、口、鳞、须、角、爪等,线条犀利。由外观之,柱身约是早期的两倍,已不易看出原有柱身的断面形式;细节过多,整体给人繁密的感觉。如台北孔庙大成殿和新竹都城隍庙的龙柱。

台北孔庙大成殿龙柱
关公
又称关圣帝君,也就是三国时代的关云长。他一生忠君爱国、守信重义而受人敬仰,所以成为民间的重要信仰。据说关公生前善于计数,又是守信之人,所以也成为商界的守护神。其造像面容为红脸带髯,着袍服或武将服,左右配祀白脸的义子关平与黑面带髯的部将周仓。

妈祖
传说为宋朝湄洲人,本名林默娘,因自幼就能预知祸福,特别是海上的灾难,拯救百姓,所以深受沿海民众的爱戴,后演变成民间最受欢迎的神祇之一。其造像面容为黑脸或粉脸,头戴旒冕冠,冠前有垂珠,身着后服,手执奏板,庄严中不失慈祥。因其被封为后,所以左右常配祀宫娥,还配祀千里眼、顺风耳。后两者为妈祖制伏的妖怪,分别具有明视和远听的特异功能,姿态生动活泼。

碑匾联
古碑、匾额与题联是寺庙中十分重要的配角,因多刻写在石材上,或是独立于建筑之外,所以保存的机会反而比建筑本身还高,是我们判断寺庙创建年代的重要线索。此外,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古碑
碑的内容以记述建庙经过、记录捐款情况为主,也有呈现寺庙规模的建筑图碑。材料以石碑最常见,少数嵌于墙内者亦用木质。
独立式的石碑较为讲究,可分为碑体和碑座两部分。碑体上首常刻有双龙护圣旨,周缘浅雕草花装饰,中间刻主文,在清早期还会出现满汉两种文字。碑座简单者是一个稳固的梯形座,其正面多雕麒麟;讲究者雕成赑屃以驮负碑体,相传赑屃是一种耐驮重物的神兽,貌似龟类动物。

对联
对联刻写在门框和柱子上,短短十几个字却寓意深长,内容主要为歌颂奉祀的神祇,或说明寺庙的沿革。有些对联上下联的首字还会带入庙名或主祀神的名字。
对联通常有落款及年代,是研究寺庙历代修建情况的好材料。其字体变化多端,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都会使用,书法之美值得细赏。

台南开元寺由林朝英所书之竹叶体对联:寺古僧闲云作伴,山深世隔月为朋
匾额
寺庙中的匾额多由达官士绅或商会组织所赠送,内容以歌颂恩德为主,其中最为庙方珍视的就是皇帝御赐的匾额。匾上除主文外,左右的小字多撰写捐赠人姓名及其头衔,还有落款年代,有时正上方还会有皇帝的印玺。许多寺庙得以确定其创建年代,靠的就是几方古匾。
除了庙名匾,一般匾以横式居多,倾斜地悬挂在梁上。匾额均为木质,形式则有素平底和浅雕底两种,前者简朴,后者底纹雕以龙、蝙蝠、云纹和水浪等,或四围边框雕卷草、蟠龙,较为华丽。安放匾额的两个座子固定在梁上,或雕成小狮座,或雕螭虎纹、如意纹,或如印章,是小巧可爱的木雕。

台湾府城隍庙古匾

淡水鄞山寺道光年间古匾

台南北极殿的明代古匾
历史隧道
寺庙是我们最容易看到,也是台湾保存数量较多的古迹类型,它在信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百年前至今都没有改变。也因为信众对神明的尊重,兴建当时不论是出钱还是出力都极为尽心,所以说寺庙是传统建筑的精华所在,一点也不为过。
移民的信仰
明末清初,迁入台湾的闽粤移民逐渐增多。我们可以想象,经过险恶的“黑水沟”千里迢迢来到此地的移民,在荒无人烟、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家乡信仰的慰藉是多么重要。由此可知台湾民间信仰的根源来自闽粤。但在长期的发展下,台湾也产生了本地性的神祇。同时,因各地移民会聚一堂,故神明种类繁多,而且有时并列于一座寺庙中,成为台湾寺庙的一大特色。
清代各籍移民之间因利害关系,彼此相互竞争且时有冲突,地域观念极强,所以在寺庙建筑的兴建上也各自聘请本籍的匠师。在台湾,主要的匠派有来自闽南的漳州、泉州匠师,以及来自粤东的客家匠师,匠派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建筑式样及装饰细节。
台湾寺庙常采用一种特别的营造方法,就是以中轴线为界,左右包给不同的师傅来设计施工,称为“对场”或“拼场”,对场的范围包括木作、剪黏、彩绘等。但匠师还是遵循高度或宽度等基本尺寸,所以并不会影响整体性。匠师为维持自己的声誉,都是铆足劲,甚至赔钱来制作,所以这种寺庙特别华丽,细看之下左右细节各异,饶富趣味。典型的有台北大龙峒保安宫、新北新庄地藏庵等。
台湾寺庙的发展
台湾寺庙的发展依移民垦拓的过程可分四期。
草创期:初到台湾的移民,将随身携带的香火或小尊的神像当作祭祀的对象,或以简单的草庐供奉。这一时期之寺庙均已改建不存。
农业期:开发早期以土地的耕植为主,农耕要等待收成,于是与农业有关的祭祀增多,如神农大帝、雷公、土地公等。寺庙也开始以较坚固的材料建造,但经济能力有限,形式简朴,如淡水鄞山寺。
商业期: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商业行为产生,市街形成,各行各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期望生意兴隆,出现了同乡和同业守护神。加上社会迈向殷富,信众以钱财来表示对神明的感谢,于是寺庙建筑进入华丽阶段。典型的有台北大龙峒保安宫、鹿港龙山寺。
纷呈期:日据时期日本人带来了神道教信仰,在各地建筑了神社;1945年台湾光复后,佛教和道教宗派增加,北方建筑混入南方建筑,再加上现代建筑的冲击,寺庙形式纷呈。但信众对神明表达感谢的观念未变,在经济状况提升后,寺庙每隔数十年就要大肆整修一次或重建,许多古庙因此消失。
影响台湾寺庙建筑的两位匠师
王益顺(1861—1931)
出生于泉州惠安以木匠出名的溪底村,因家贫遂随家乡木匠习艺。十八岁时即能独当一面,1919年受聘赴台建造艋舺龙山寺,声名大噪。在台湾留下的作品虽不多,影响却很深远,台北孔庙亦为其重要作品。

泉派大木匠师王益顺
陈应彬(1864—1944)
出身木匠世家,居住于摆接堡(今新北中和、板桥一带),为晚近漳派匠师的代表,有数十传人。其设计的寺庙广布全台湾,重要作品包括:北港朝天宫、台北大龙峒保安宫与木栅指南宫等。漳派的木栋架粗壮有力,而陈应彬特擅长螭虎造型的拱。

漳派大木匠师陈应彬的手绘稿
[1]交趾陶,台湾广泛用于建筑装饰的一种彩陶,清代由岭南、闽南两地引进台湾。因为广东及越南北部古称“交趾”,故得名。
[2]在传统的四合院中,正房称“正身”,厢房称“护龙”或“护室”,中庭称“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