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从闯二线关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南下鹏城(求最新章追读!)

3月6日清晨。

熹微的阳光艰难地穿过斑驳的窗棂,轻柔地洒落在程家那略显破败的灶间。

空气中,咸鱼蒸萝卜干的独特气味肆意弥漫,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

程阳蹲在夯土墙根,手中的虎头牌铁钳有节奏地开合,“咔嚓”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牡蛎壳在他的操作下纷纷碎裂,这些碎壳将被巧妙地掺进石灰膏里,用于给自行车梁做伪装涂层。

母亲王秀兰从屋内走出,神色中带着几分谨慎,对程阳说道:

“阳仔,去蕉林摘七片带虫眼的老叶回来。”

程阳闻言,心里明白,这些老叶是用来制作大伯昨晚送来的“过界文书”封套的。

而关键的制作材料,是去年台风季从港岛货轮漂来、一直被珍藏在红木箱底的牛皮纸。

这种特殊的牛皮纸质地坚韧,纹理独特,是制作封套的绝佳材料。

午后,后院里的程建山正专注地改装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

车架大梁上清晰地刻着“鹏-003”字样,第三道横杠被他用红漆精心描成波浪形。

这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与交接引路人约定好的特殊暗号。

程阳注意着车辆,忽然对父亲说:

“爸,我在报纸上看到新闻,说从下个月起,顺齿链会被认定为民用车辆,得把链条反装。”

程建山微微一愣,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但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还是选择了相信,点头说道:“行,那就听你的。”

随后,程阳回到屋内,开始清点家中准备的钱。

这些钱都是父亲四处借来的,三百多块钱,都能买两块皮了。

这时,窗外传来村里人与父亲的对话。

父亲弄好车辆,和母亲说了一句就骑车出去了。

夜幕悄然降临,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气氛有些凝重。

程建山缓缓拿出从同学处得到的地图,摊开在桌上,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

上面是两张拼合成的鹏城地图。

有一线关和二线关、各个检查站,还有三条线的线路标注。

他讲述着路线和即将经过的检查站。

面对未知的风险和不确定,程建山深知证件和检查站将是巨大的挑战,但也只能决定随机应变。

但他大哥说去处理这个问题了。

3月8号上午。

程阳见大伯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家门。

他的脸上带着几分高兴。

这次来是彻底把帮忙的事情落实好了。

既然不再阻止弟弟一家前往鹏城,他便决定全力帮助他们安全到达。

在堂屋里,程建国对弟弟程建山郑重地说道:

“具体章程我都问清楚了。对接的人说,三张‘过界文书’如果能顺利通过检查,那就直接过去,不用拿这个。

要是过不去,就拿出这个,就说你们是建设先锋骑行队的,因为拖家带口的被落下了。”

说着,大伯递上三份文件。

分别是县劳动局开具的《特区劳务派遣证明》、本人户口簿及生产队介绍信,还有施工单位接收函。

程建山接过文件,手指微微颤抖,激动地问道:

“大哥,这东西费用是不是很高?”

大伯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安慰道:“想什么呢。这东西和过界文书一样的性质。所以后面真看你们的运气了。

还有,那边的人说自行车不用骑了。他们会备车。”

下午,准备好一切后,程阳一家三口各自背着一个包裹。

大伯找了两个熟人,骑着三辆自行车,朝着他们往海边出发。

一路上,微风轻拂,路边的田野里菜苗随风摇曳。

乡村独有的牛屎味夹杂着青草的气味迎风扑鼻。

这让程阳十分怀念。

前世的新农村发展,基本上没有了这种气味。

傍晚时分,他们抵达了海边。

他们静静地等待着对接人陈阿炳的船。

随着夜晚的脚步逐渐逼近,海面被夜幕笼罩,一片漆黑。

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点微弱的光亮,那是船头裹着红布三层的马灯,如同黑暗中的希望之火。

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接应信号。

陈阿炳熟练地检查着证件,眼神犀利而专注。

确认无误后,众人登上了船。

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缓缓前行,海浪拍打着船舷,发出沉闷的声响。

晚上9点左右。

船稳稳地在汇东盐洲岛靠岸。

陈阿炳的侄子早已等候多时,带来了一支绑着甘蔗的自行车队。

这些自行车车座下焊着双层钢管,是专门用来装细软的。

一路上,他们顺利通过了各个检查哨卡,“过界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11号凌晨,他们成功进入汇州。

接下来,他们归还了自行车,换乘一辆老旧的面包车,继续往东关进发。

车上还有其他同行的人,大家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

在途中,程阳一家听闻这些人原本走的是东线,结果出了问题,只能转道向北走西线。

而且还被加收了五十块钱,不然就只能自己回去,钱也可以退。

程建山一家相视一眼,心中暗自庆幸听大哥的,没走东线。

面包车沿着崎岖的小道一路前行,摇摇晃晃。

有的人被晃吐了,在垃圾袋里呕酸水。

程阳庆幸车窗打开着,冲散了车里的气味,不然那气味真要命。

早上四点半,他们进入了宝胺恒岗。

这里已经到了关外。

在这里,人群基本都开始分开,各奔东西。

程建山一家下车后,换乘自行车,继续他们的旅程。

来接应他们的人叫陈阿水,是陈阿炳的堂弟,专门负责接人走后面这条路的。

一路骑行,陈阿水告诉他们“过界文书”已经没用,得用大伯给他们准备的证件。

程建山通过询问,得知这三份东西价值五百块,而且一个月内,只有两次作用——一来,一回!且别的检查站没用。

程阳明白,这是保证能进得去,也能出得来的珍贵物品。

虽然东西是真的,但也算是临时的,难怪那么多人宁愿冒险,也不愿意用这一次性的。

他们继续骑行,绕路前行。

沿途的风景不断变化,程阳也第一次亲眼见到了这一年鹏城的模样。

道路两旁是碎石路基的临时道路,竖立着“大干100天”的标语牌,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尽管天色未亮,但那充满激情的口号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决心。

一路上,他们还时不时能看到“中建三局”的名字,这让他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建设的火热氛围。

一路沿着深南西段前行,天色也逐渐亮了起来。

早上六点左右,程阳一家终于进入了华硚城附近的垃圾场。

但实际上,这里与其说是垃圾场,不如说是建筑垃圾、挖山废土与山地混合的区域。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周围是一片荒芜的山地。

然而,这里却聚集了来自路海市几个区的人,他们在这里搭建起简陋的棚屋,形成了一片特殊的聚集地。

也正是众多这类的外来棚户区,形成了只有特区才有的独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