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金融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从集市到交易所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

第一章
法兰克福交易所的诞生

中世纪,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名为帝国,实为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伏尔泰评价它“既非罗马,又非帝国,还不神圣”。这片德意志土地上曾存在着300多个王国和领地。但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虽然名义上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直接管辖,却不属于任何一个德意志王国,而是自由城市。随着欧洲逐步走出中世纪,商贸和经济逐步发展,德意志地区出现了集市。16世纪,汉堡、法兰克福、奥格斯堡、科隆等地逐渐成为德意志地区的商贸中心。法兰克福集市被马丁·路德誉为德意志地区“流淌着黄金和白银的巢穴”。

欧洲早期的金融活动集中于交易所,交易所自然是德意志金融之路的起点。欧洲的早期交易所,如布鲁日、安特卫普的交易所都脱胎于集市,法兰克福的也一样。随着大西洋贸易和欧洲范围内的跨境商贸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16世纪下半叶法兰克福的金融交易出现萌芽并越来越活跃。集市相关的金融产品,如汇票、集市贷款和钱币兑换等,主要服务于从事跨境贸易的大商人。金融活动越来越频繁,必然需要组织更严密的金融机构。在这种背景下,法兰克福交易所的雏形日益显现。早期交易所的金融产品、交易、结算和经纪业务都与集市息息相关。集市特征深深烙印在法兰克福交易所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成为交易所的内在基因,甚至直到现代我们还能从法兰克福交易所的规则中找到集市的影子。

从集市向交易所的演化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1]16世纪下半叶,除了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欧洲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汉堡、科隆、纽伦堡和奥格斯堡的商人都开始进行定期聚会,主要交易汇票和钱币。随着跨境贸易和大宗交易逐渐在法兰克福集中,当地与贸易相关的钱币兑换和汇票交易也逐渐活跃。更频繁的交易、更低的交易成本、更多的信息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推动高度组织的市场即交易所产生。于是,一群商人在固定地点、固定日期交易固定的产品,这就是交易所的最初定义。

法兰克福是德意志地区中部一个很普通的城镇。这个城镇似乎没有特殊性:地理位置不如莱茵河旁的美因茨,历史文化不如罗马人建立的殖民城市,如科隆、奥格斯堡,且16世纪的法兰克福仅有2万人,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一个普通城镇如何发展出德意志地区领先的集市,进而产生早期的金融交易?特别是,一个交换手工艺品的小集市如何发展成交易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中心?法兰克福集市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政治、地理、城市管理还是其他原因?法兰克福集市又如何催生交易所?

自起源之初,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就与英国的交易所走上了不同的金融演进之路。一般而言,欧洲大陆地区的大部分交易所受到国王、政府或者议会等政治力量的影响,而英美两国交易所更多是市场自由发展和自由博弈的结果。[2]最初的法兰克福交易所虽然由商人提议设立,但处于市政府的监管之下,甚至主动寻求市政府的支持。法兰克福交易所诞生之时存在哪些特点?其起源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起源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