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救援扬州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3章 三推三让走流程

江南文人请刘秀上位,这个时候不能急,要按照流程来个三请三让,这才第一次,当然不能答应。

刘秀还知道,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面对,就是要不要直接立继承人,他终于有孩子了,还是龙凤胎。

谁也不知道刘秀啥意思,因为刘秀还在把重要的关注点放在对外关系,对外主要就是大清和南明。

对于南明,还是保持距离,这一方面他刚刚批准,可以用汉王名字对外,联合永历帝,这个可以继续,马士英完成的很好。

批准,这个联合方针一出来,就是对待南明的态度,还是不变。这是一个明确的暗示,所以很多人,包括光复会的人,就跃跃欲试要要拍马屁。

另外一方面,就是大清的要求臣服,刘秀明确的拒绝了,去和清军谈判的请求。这些事都是刘秀暗中挑起来的,他这个时候很为难,他是做和平,这个时候这样的事情,和清军谈判,还得刘良佐。

反清这个态度要端正,这个问题搞不好会惹祸上身。所以马士英回来走的非常慢,这是个聪明人,看看再说。

先走两个月,不着急回去表态,等刘秀先表态。马士英慢慢走,这是有有根据的。

现在镇江的气氛很怪异,刘秀在祭死去的军人墓,刘秀还有题字,就是烈士万古。

这个题字是阮小二建议的,当时刘秀只是下指示,要求把这块地修的严肃一点。

刘秀没想其他,阮小二立刻就跟那负责的人说,这里别的都不不重要,一定要保持搞卫生。他还建议刘秀题字,这样下面的人更加重视。

刘秀一想也对,这是他的字。几百年以后,他的书法也许一般,但是他的身份不一般,别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刘秀最近在等,时间实际上在慢慢走,他就在镇江周围,表面上一路游,游山玩水,实际上在考察兵站制度。

这段时间刘秀军,为了来往方便,在城与城之间设了类似驿站的联络点,因为主要是来往军人,情报系统内部称为兵站。

刘秀除了日常操作,他的关心点在,下一步需要重用拿着文人,除了少数心智不全的那个皇帝,这个问题掌权者必须心里有答案。

不需要问大臣,就是要给未来选个助手,选中的就算运气来了。没选中也没事,下次还有机会。

刘秀选人,甚至于不在乎以前做过什么,在南明政治风浪中可能站错了队,如果其他地方,那后果很严重。在刘秀这,都是一个起跑线上。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包括东林党都管住了口,少掺和争论,多做点实事。

这样,到八月十八,刘秀才走到太湖军屯。这是高歧凤,高太监的生日。

刘秀算着老高应该是四十,四十不惑,高太监见到刘秀,还写了一首诗,名字很长,就不给大家读了。

那那名字真的长,不是一口气能读下来的,其中几句是忧愁,然后是转折,这个时候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所以高太监,这是心中有点急不可耐,可是又知道人生就是这样,福祸相依,两害相权取其轻,有一利就有一弊。

他只看到高兴的事情,其实是说明还没完全成熟,很多事,慢一步比抢一步强。

高太监离开大帅府,这就是躲开了后院的勾心斗角,想着躲开了风波,可是没想到的是,刘秀来了,不但没躲开,反而深陷到这场风暴之中。

就在刘秀慢慢走的时候,应天府爆发了反清起义,有人反了,洪承畴当初不肯全力进攻,这回好了,想进攻也回不去了。

原本多尔衮答应的在前头等着,可这一回也拉倒了,人算不如天算,这算是洪承畴的一次失误。

刘秀还是没有动,之所以这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刘秀后悔了,不该派阿福带第一师北上。

阮大铖给刘秀打小报告,说钱谦益不行,明朝的文人,可以这么讲,能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人,谁都不是一张白纸。

阮大铖到底手有多黑,心有多狠,计谋有多深远,这个可以好好说说。明朝的官员都是有首领的,党派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是株连的。

在南明的时候,如果老大出事,一定会牵连到他的党羽,如果钱谦益出事儿,那一定会株连到学生。

阮大铖已经看出来了,钱谦益离出事不远了。钱谦益这个人非常能干,但是这个人有野心,而且这个人手太黑。

要成为成为一个政坛常青树,其实马士英才是这个榜样,钱谦益所以成为政坛一个党派,是因为他甘心给刘秀办事。

作为文人,把刘秀交给的事儿办好,别的不管。能干活少说话,这是做一个好文臣的秘诀,刘秀根本不用参政议政,废那个话干什么?

钱谦益因为不说话,只办事而坐稳位子。当然这在阮大铖看来,这叫尸位素餐。

而这阮大铖和钱谦益相反,他太闹了,作为聪明人,他已经看明白刘秀的诀窍,按照成功的标准,钱谦益早晚要出事。

能干的人常常非常自负,阮大铖其实早就想脱离江南文人这个圈子,现在刘秀要上位,给了一个机会脱离。

阮大铖的计划,就是让钱谦益离开江南,跟着徐州去搞屯田,于是,钱谦益开始要休假。

回不去老家,因为他还是谈恋官职的,只要休息一段时间,可能也没有人想起他了,因为他毕竟是个小角色,刘秀上位以后,一下子就就卷入一场大事。

历史上很少有这么乱的事,不过刘秀没有反应,他也知道,内部一定有矛盾,只要不激化就行。

钱谦益这个人,历史上在大清取得后来的成功,靠的是胆小,聪明而胆小。

聪明就能看出问题,胆小,所以做事周密能避祸,不入危局,宁肯不干,也别惹事。

所以,在那个风云诡谲中,钱谦益竟然活了下来,也成为一棵常青树。

溜须拍马的人,就没有才干吗?这个刘秀认为不对,他不反对手下拍马屁,只要做了事。

在明末,能干好的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因为事好干,但是人的心思难猜。

40岁的高太监,已经是非常厉害,这个时候他干了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刘秀在太湖军屯期间,高太监干了一件大家想不到的事情,他拜了一个老师,以前有老师,他老师是大太监高起潜,现在他拜了一个老农民为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