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章 书院秘辛
觥筹交错与欢声笑语掩盖了二人的对话,美酒带来的晕眩感也蒙蔽了人的感官。
此时如果有人在面对面端详彭信,一定能察觉到他情绪的起伏。但是所有表情的变化,都淹没在了喧闹之中。
所谓“宏江四友”这种说法,彭信未听人提起过。毕竟,他仅知道洪宗奎身为监察御史,家中一直没有男丁,只有一个独生女儿。他最多也就猜测过,这是一个官僚家庭向勋胄示好,通过联姻对方的小儿子获得保障的行为。
父亲彭耽之既然安排下了婚事,妻子也惹人喜爱,彭信便一切听之任之。每逢年节,也都只是遵照礼数,定期拜访。
岳父的个人过往,他此前并没有了解过。
洪宗奎的放松是发自内心的,毕竟实打实脱离“追捕”以后,这大概也是他第一次放纵自己。他吹嘘着自己年轻时的往事,并感慨年轻后辈的涉猎浅薄。
“宏江滚滚东流水,吾志迢迢未展平。”他醉意已浓,手指轻敲着桌案,大概脑袋发热,也不太记得前一句与彭信说了些什么。
“小婿确实孤陋寡闻,之前一门心思都放在军营里,没有听过岳父您当年的名号。你们当年是如何俊杰,可否讲给我听一听。”彭信在洪宗奎前微微低下头,眼带谦虚。
洪宗奎眯起双眼,陷入回忆之中:“我们几个,都是宏江书院的同门。当年几个人的诗词文章广受欢迎,大家又来往密切,这个‘宏江四友’的名号,也不知是谁叫起来的。”
“这个宏江书院,听来耳熟,却不知在何处?”彭信略感疑惑,虽说他未曾踏上科考文官的仕途,但自幼也在家中经先生教习文章。梁国知名的书院,他也都听说过,但对这个宏江书院却并不熟悉。
洪宗奎闻言,叹了口气:“当年梁太祖横扫江南,建立基业。然而时局动荡,流离失所者甚多,典章废弛,科举不兴。所以当年恩师建立宏江书院,聚拢书生,教化民众。”
“您说的恩师是哪一位大贤?”
“崔瀚,这你若是没听说过,当真读书太少。”洪宗奎看了一眼彭信,也不知心中是否在惋惜,怎会将女儿许配给如此“学识浅陋”的武将。
他不再随意地敲打双手,神情变得庄重起来,一脸骄傲地说道:“恩师是前朝博士,不世出的大儒,满腹经纶。梁国初立后,辞官不受,专心讲学。书院之中,才俊辈出。我年少,拜入门下时夫子年事已高。”
说到此处,洪宗奎神色一黯,眼中闪过一丝落寞:“只恨他离世太早,不能随侍久学。”
彭信听到此处,回想起年少时所学经典,有些批注是出自宏江书院,但也仅仅如此。他疑惑地追问:“既是如此显赫的书院,何以如今其名不彰。”
洪宗奎无奈地叹了口气:“恩师去世之后,大家文辞愚钝,不能承其衣钵。后来乾靖之乱,众人多受波及,书院也就不再维持。”
酒肆之外天色渐晚,卖唱的胡琴声传来略带忧伤的曲调。洪宗奎听闻,忍不住哼了起来。
洪宗奎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把故事讲得越来越远。这让彭信大概清楚了这些身处不同国家的官僚们,通过同门与教育的纽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也是洪御史还与敌国的萧无彦保持联系,萧无彦也还愿意帮助这个出身同源的“伯父”的原因。
这种“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基于文化和治国方略的纽带,有时候甚至超越了血缘,超越了君臣,超越了国家。
“说了这么远,还没讲到您这辈人的故事啊。这‘宏江四友’现在又都咋样了呢?”为了避免洪宗奎继续讲起故事就不着边界地跑偏,彭信扯回了话题。
“事情当然要从头说起,正如文章开端若不出彩,就没人想看。”洪宗奎似还没有说够,发着牢骚。
“我们四人之中,又以萧元朗为首。到文宗恢复恩科,元朗乃是首届状元,最先出仕,步步高升。”他托着下巴,似在回忆着几人过往之事:“可是元朗心高气傲,不为朝堂所容。后来离梁而去,叛入郧国。文宗大怒,查禁书院,这才有了乾靖之乱。没被波及到的大家,后来都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
“丈人你们当年都受到怎样的冲击?”
“我当时年轻又还未入仕,所以倒也没太受到波及。但朝廷之上已经为官的,被抄家流放了一大批人,后来再被启用的就不多了。少数能官复原职甚至步步高升的,比如毛炳坤这样的,都已经是昭鼎帝继位以后的事情了。”
“那您是如何入朝为官的呢?”
“我再参加科举都已是昭鼎帝继位后了,为官时间短,又得关照,才勉强做到了御史。但现在大家不还都是一样,沦落他乡为异客……”洪宗奎似是说到了伤心之处,拿过酒壶,自斟自饮起来。
他一连喝了数杯,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街市,口中随着小曲念念有词。再转过头来时,已是老泪纵横。
他“噗通”一下趴倒在桌子上,哽咽着昏睡过去。
彭信缠着洪宗奎回到院落时,被月娥好一顿埋怨。一来怨他把父亲喝得烂醉;二来气他得了空闲只顾得喝酒,却不是来看自己。
她令仆人将洪宗奎接了进去,气鼓鼓地关上了院门,把彭信撵了出去。
女人一时发个脾气,缓一缓就过去了,彭信心中想着,他虽然理解月娥的感受,但此时的心思却全然不在儿女情长上。
萧无彦的出身,上一辈的过去,一个粗糙的脉络渐渐在彭信脑中形成。虽然还不清楚前朝具体发生了什么,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毛启元的父亲,要参与到“弑君”的行为之中。
他可能也只是为了得到被贬官以后复起的机会。
这些前朝旧事,跟自己家所发生的惨剧,有什么关联呢?
洪宗奎知不知道毛家的秘密?
萧无彦如果不光跟洪宗奎,还跟其他宏江书院的士子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他又对梁国的过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