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徽商,纵横四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出入徽州的三条水路

汪汝谦接下来的这一路,便没再多说什么,也没心情再吟诗作赋了,偶尔开口,也就是指点些风景,并顺带讲述了番当年其伯祖汪道昆率新安诗派众人,接待王世贞率领的三吴两浙文士交流团的盛景。

那次王世贞带来了一百多宾客,皆是当时的江南名士,大部分是其后七子诗派中的人物,而汪道昆所率领的接待团,也是规模相当,乃是后七子诗派与新安诗派间最盛大的一次交流联谊活动,甚至也是当时最大的文人交流活动。自此之后,再无这般盛会。

嘉靖年间到万历初,还称得上是大明国力蒸蒸日盛之时,那时的辽东建奴,也完全不足于威胁到明朝。至少在汪汝谦的记忆中,那时确实称得上是盛世之象。

最重要的是,他那个时候还很年轻,就跟现在的江河差不多大,也是十七、八岁年纪。

从汪汝谦的话中可以看得出来,他明显很怀念当年。这也是许多人上了年纪后的通病,都开始追忆往昔了。

江河对当年的事却是并无太多了解,倒是从汪汝谦的讲述中得知,原来当年江家也曾有人加入新安诗派,名叫江瑠,从江河这儿算的话,江瑠得算是他的曾祖一辈了。

可惜这个江瑠并非出身江家嫡脉,是当时的一个旁支出身。

在汪汝谦的讲述中,江河也就不时应和两句,能不开口时,还是尽量不开口,免得这老登又要他作诗,或考较他学问。

好不容易沿九龙瀑出了黄山后,江河立即松了口气。

九龙瀑的下游被叫作苦竹溪,苦竹溪的溪水会一直蜿蜒汇入青弋江,也叫作泾水或泾溪。青弋江过泾县、宣城、南陵等地,最后经由芜湖注入长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而这条青弋江,也正是出入徽州的水路之一。由芫湖入长江后,便能直下南京、扬州等地。

除了青弋江外,还有另一条出入徽州的水路便是徽州地区最大水系的新安江。

新安江自东南方向流出徽州后,被称为渐江,也称浙江,这就是浙江省名的由来。因为新安江一路汇合其他水系后,也在各地不断变换名称,最后便成了流经杭州的钱塘江。

所以从新安江放船直下,便能够直抵杭州。而由杭州再转其他水路,也可以再前往扬州、南京等地,整个江南地区水网交错,水路交通十分发达。

不过在江河前世的那个时代,这条水路已经不通。因为他那个时代在建国后不久,就在淳安县内的新安江段筹建了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合拢封堵后,这里就成了新安江水库,同时也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风景区——千岛湖。

千岛湖便是自新安江水库改名而来,属于半人力形成的风景。

水坝建成封堵后,这段儿水路也就不能再通行船只了。好在后世那个时代,各种交通十分发达,也用不着靠走水路才能出徽州了。但于时下而言,这两条水路就是出入徽州的重要命脉。

另外则还有一条水路,是发源自祁门县的昌江,向西注入了鄱阳湖,而由鄱阳湖,也能再转水路入长江。不过这条水路却是绕的路较远,而且还需要先赶到祁门去坐船,却是多有不便,走的人较少。

并且此时的徽商做生意,也是多下江南而去,少有西出后往江西的,所以走这条水路的也就越发少了。另外也是昌江自祁门发源而出后,水流还较小,也行不得大船。

不过对于微州府治歙县的商人们来说,还是走新安江这条水路更多,走青弋江的都相对较少。

因为要走这条水路,还需要赶到黄山脚下来坐船,不免也得在陆路上折腾一番。而新安江的支流练江就正从歙县绕城而过,所以通过练江,歙县的徽商们出城就能坐船直入新安江。

甚至都不用出城,因为徽商们很早就已经在城内修建了连通练江的码头。走这条水路最为方便,只不过是去扬州、南京等地的话,还需要在杭州中转,会多绕点儿路。但都是水路,却也很便捷。

出了黄山后,一行人就能看到正在黄山脚下,苦竹溪两岸砍伐树木的那队江家樵夫。

眼下的黄山植被茂密,山脚下附近就有足够优质的木材可供砍伐取用,根本不用进山去砍。

而在苦竹溪两岸砍伐了树木后,清理了树冠余枝,就可以把原木直接推入溪水中,顺水漂流而下,再在码头处集运绑缚后,便能沿着青弋江水道,直接运出徽州了,可谓省时省力。

所以江家的木材生意,基本就是在苦竹溪附近砍树。

除了苦竹溪外,还有发源于黄山另一条瀑布的香溪,不过香溪水在流出黄山脚下后,也会与苦竹溪汇合成一条。两溪汇流后,仍是蜿蜒流入青弋江。

“公子!公子!公子……”

江河的那名书童书砚也是随着砍树的樵夫们等在山脚下的苦竹溪旁,一直不时往山路上张望着。

这时终于发现有人出山,并且在队伍后面瞧到了江河,立即不由松了口气,然后便兴奋地跑过来迎上。他可是才做了江河的新书童没几天,生怕自家这位公子又再出什么意外。

好在天可怜见,菩萨保佑,公子终于平平安安地回来了,否则的话,他完全都不敢回去,就算等到天黑,也要死等公子。

“公子,你没事吧,在山中有无出意外,你怎么去了……”

书砚看上去约才十三、四岁的年纪,个头比江河矮了一整个头还多,此时跑过来迎上江河后,便连忙关心地问道。

“放心,我好的很。我一个大活人,能出什么意外。”江河有点儿没好气地打断了书砚。

做为一个现代人,他并不是很心惯身边有人服侍照顾,以及不管做什么,去哪儿,都有个尾巴在旁边跟着。

他虽然是融合了原身的记忆,但终究还是以他自己的灵魂为主。所以前身早已习惯的事,并不代表他就习惯。他之前不想带这书童一起进山,也有一点,便是不喜欢有人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