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阪泉之野
春分过后,白天时间逐渐变长,夜晚时间逐渐变短,气温虽有逐渐回升的迹象,但天气善变,让人捉摸不透,时而酷热如初夏,时而骤冷降雪,一会儿热得能穿短衣裳,一会儿又得把棉厚外套穿上。
黄帝都城有熊(今河南新郑)行宫议事厅内,各路大军首领荟聚一堂,准备粮草先行,各自领命奔赴前线。
“这天气有些不太寻常,还是按原计划行事吗?”黄帝望了望行宫城墙外的灰色天空,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一旦双方交战,战情如同这天气一样变幻莫测,我们只需稳住阵脚,军心不乱,相师风后自有良策应付,大帝大可不必多虑。”这时,应龙突然从天而降,似乎早就知道了黄帝的担心之处。他身为昆仑仙兽,自然对事物有预感之见。
见到应龙,黄帝自是龙颜大悦,心中忧虑顿时一扫而光。于是,他看了着正在与众将热烈讨论摆兵布阵的相师风后,让他立即安排部署军情。“那是我过虑了,既然有应龙仙神压阵,我又何惧之有。那就请相师直接下令吧。”
其实,风后在开战之前,早已与各路将领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特别是就如何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了各种预案和制定应变方法。
“此战关系到整个天下局势,各位将领势必听令而行,协力同心,进退有序,万不可乱了阵脚,反而让敌方有可乘之机。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以英招、常先、大鸿三位大将为统帅,各领一队人马前往炎帝都城伊川,对此城形成东、南、北三面合围之势,仅留下西面缺口,以作为其战略策应河东通道,不可贸然攻城,只可对仗应战,即围而不破,乱其军心,断其粮草。二路以应龙、力牧为先锋,由大帝和我亲自率领大军悄然越过炎帝都城伊川,趁冰河尚未解冻之前渡过黄河天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河东解州盐池的小部份炎帝守军,拿下要地之后,我们在此安营扎寨,准备工事以战从炎帝都城伊川赶来支援的各路兵马,这样造成炎帝兵力分散,头尾不能相接,前后受敌,再利用黄河春季冰解之天险,各断其后路,最后一一击破。”
风后下令后,拿着黄帝令牌,一一交给各位将领,仍不忘再三叮嘱此战的真实意图和实现目标。
“此战事实上已开辟了两个战场,且两个都是主战场,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前后主攻之时。所以,特别要需要相互联动,千万不可贸然行事和恋战,其中一路之战重点在围而不攻,主要是牵制住炎帝部落主力,让其首尾无法兼顾,使之误以为我们将主力战场设在他的都城,从而疏忽了河东要地。当他认识到真实情况后,再倾巢而出支援河东时,已为时已晚了。等到那个时候,你们再攻入炎帝都城也不迟。而对于二路之战,则可能瞬间多变,一则需要隐藏真实实力和战略意图,既要击破河东守军。又要应对炎帝所派出随时支援兵马,尽可能做到引蛇出洞,将炎帝都城主力拖入河东战场,趁其尚未站稳脚跟之时,借有利地形和各方条件,一举攻破阵营擒下炎帝为妙。”
很快,一路大军在英招、常先、大鸿三位大将的率领下直扑炎帝都城伊川,按照原先相师风后设定的东、南、北三面合围战略将整个都城紧紧围住,并在城下数里处安营扎寨,实行围而不攻策略。
“禀报天帝,黄帝部落兵分三路已到我方城下,似乎没有攻城之意,我们要不要出兵应战?”共工听过属下战报,立即上报炎帝,试探地询问下一步如何应对。看是主动出城应战,还是被动坚守城池。
“他们终于来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快些。”炎帝自言自语,似乎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好像心里早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祝融可在?东夷部落的援军到没?”
炎帝答非所问的话让共工不知所措,慌忙应答。难道他一点也不担心敌军,反却问起自家的事来了。
“东夷部落派出了夸父、刑天、银灵子三大主将人马,祝融正在军营接待安顿下来,稍后再向天帝报到。”
“哦,果然黎贪没有亲自来督战,只怕他们不仅仅是援军这么简单吧。”炎帝若有所思,话语中明显意有所指。
“那是当然,但这不也正是我们早就预见和乐于其成的吗?”共工露出一丝苦笑,他当然明白炎帝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是,他期望对方即黄帝那边能够识破炎帝的真实战略意图来。但不管如何,一场或多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战是不可避免了。至于大战的真正敌方,还真的一时难以预测。这会是同族兄弟的黄帝,还是虎视眈眈的异族黎贪?
“先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吧。”
炎帝这一决定,似乎都是各方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他想,眼下双方势力均衡,而自己兵粮充足,就看哪一方最先露出破绽来。这对黄帝来说,正符合了当初制定围而不攻的战略,不到必要时候决不主动攻城。对东夷部落援军而言,最好能够保存实力和监控局势,这也是黎贪心中所想的。
正在炎帝思考如何寻找破局之路时,由黄帝亲自率领的大军已经悄悄西进,一路沿着水路之畔出发,顺流而下,经过炎帝都城伊川城外,再趁黄河冰面尚未解冰之前越过天险,继续向西,最终到达河东。
当时,驻守河东解州盐池的炎帝部落守军不过区区数千人,在突然赶到的黄帝大军数万人的强大攻势下,立即溃不成军,四处逃窜,有的逃回报信,有的缴械投降……不到半天的工夫,黄帝大军就全部拿下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
“相师,这首战告捷早在我们预料之中,你看下一步数万大军该安营扎寨在何处比较合适。”黄帝站在一处高地上,指着附近一片平原山野之地,向风后请教。
大战过后,风后早就详细观察过周边情况,心中很快便有了主意。他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棒,指了指不远处一处山野,然后向黄帝建议。
“大帝你看,此处地势相对较高,背靠泉水起源,下面是一片阪田之野,不仅可以解决用水之需,而且可以居高临下,对周围地形成压倒之势,是安营扎寨的绝好之地。”
这便是阪泉之野的由来,不久炎帝阪泉大战在此全面爆发。一切安排妥当之后,黄帝大军开始依照地形修筑各类工事,准备应对接下来随时可能来自炎帝援军的突袭。
果不其然,河东失守的消息很快地抵达了炎帝都城伊川,引起城内兵民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于是,炎帝无奈之下,只好召集将领们商讨应对之策。
“河东失守,实属意外,本帝没有想到黄帝舍近求远,竟然会越过伊川都城而攻打天险要地,事已至此,我们又该采取如何策略,派遣一支援军西渡黄河拿回河东重地。”
这一战,确实令许多人都没有意料到,炎帝更是不知所以然。但接下来,祝融的一番话却让他不得不佩服对手的老谋深算。
“黄帝攻取河东后,就与我们都城伊川隔河相望,进可攻,退可守,加上前有有熊之忧,后有背刺之患,这样前后受敌,犹如龙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闻言,炎帝不免有些心惊肉跳起来,牛头宽额上止不住冷汗直流。“此计高明之极,令我陷入左右为难之势,这如何是好?”
共工思量片刻,不慌不忙地说:“天帝且莫慌,我以为攻克河东之敌那只是一小股人马,因为我们原有驻军就很薄弱,无须投入过多的战略资源,只需要派出部份人马即可攻下河东失地。另外,都城伊川被黄帝三面合围,理应是敌方主力大军,如此不可分散兵力,导致城内力量不足造成空虚,从而被对方趁机一举攻破。因此,让重兵继续严守都城,方可保伊川立于不败之地。”
“水神言之有理,那么到底派遣哪支部队前去支援攻取河东呢?”一旁的祝融听了,禁不住道出了此时炎帝心中的想法。
“此事就更简单了,我们这里不是正好有现成的援军吗,到哪里他们反正都不熟悉地形,又不用考虑协调相互融合问题,倒不如单刀直入,即可一举攻取河东,实乃轻而易举,志在必得。”
共工的建言不可谓不精彩,让在座的各位将领连连叫好,纷纷赞叹此计为妙。
“这样安排甚好,本帝正有此意。”共工此计一出,炎帝心里马上明白了过来。这样一来减轻了前线的压力,有望拿回失守的河东要地。二来可以消除了身边的隐患,避免时时有图谋不轨之人监控和防备着自己。炎帝暗想,好一个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计策,也似乎只有痛恨黎贪的共工才能够想得出来。
想到这里,炎帝迅速拿定了主意。他望了望坐在自己右边阵营的东夷部落将领夸父、刑天、银灵子,意思是问下他们的意见。“三位神将,意下如何?”
夸父、刑天、银灵子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很清楚眼下自己面临的局面,这样的安排实在高明,看样子是难以推脱了。因为找不到一丝理由来,万一坚持己见,反而会露出马脚来,会被炎帝一眼识破后,有所警觉和提防,到那时就怕误了黎贪苦心经营的千年计划了。如此考虑,他们只好装作若无其事一般,满口应允下来。
“一切听从大帝安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可是,战场瞬间万变,一切并非炎帝他们所预估的那样发展,面对故意隐藏实力的强大对手,轻敌无疑是自寻死路。
数日后,当夸父、刑天、银灵子率领一小部份兵马乘着黄河尚未解冻赶往河东之时,立即便落入了风后早已布下的天罗地网,被黄帝大军层层包围在阪泉之野里,丝毫不得动弹。他们远远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帝阵营,眼看着一天天粮草殆尽,只好偷偷派人回去报信,请求炎帝率领全军前来支援。而这一切,恰恰是黄帝相师所希望看到的,因为所有的通道包括围城的西面空缺,其实也是故意留给他们的。这就是上古历史上最早的请君入瓮之计。而在这盘大棋当中,河东就像是最好不过的诱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