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国内发展历程
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计划起步较晚,近年来先后启动了行云、虹云、鸿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以及中国卫星互联网工程等一系列星座计划,并在稳步推进中。
“行云工程”是由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旗下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规划的,中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目的是打造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2017年“行云一号”首颗技术验证卫星成功发射。2020年5月,“行云二号01星”“行云二号02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
“虹云工程”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研制的覆盖全球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通过搭建由156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互联网系统,实现全球无死角的自由接入宽带互联网。2018年12月22日,“虹云工程”首发星即技术验证卫星被送入轨道,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鸿雁”星座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自主建设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其目标也是在太空构建一条四通八达、覆盖全球的信息通路,计划用60颗核心骨干卫星和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系统,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2018年12月29日,“鸿雁”星座首发星也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此外,银河航天、吉利集团、华为、北京九天微星公司等商业公司也先后加入低轨通信卫星建设行列,并设计和组建低轨通信星座。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由科学技术部牵头,其方案论证与实施由中国电科牵头,是科技创新2030的重大工程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该项目通过建立天基骨干网、天基接入网和地基节点网,实现与地面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互联互通,旨在建成“全球覆盖、随遇接入、按需服务、安全可信”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建成,将使我国具备全球时空连续通信、高可靠安全通信、区域大容量通信和高机动全程信息传输等能力。
中国卫星互联网工程是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开展的卫星通信网络项目,旨在建成我国自主的卫星通信网络,加快解决各类星座的乱局,承担我国构建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络的重任。自2021年4月成立以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加速整合航天、通信、信息等产业优质资源,以推动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促进中国航天产业结构性升级,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以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为支柱,紧密凝聚民营企业、高校等多方产学研主体,有望形成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提升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一些商业航天公司也在布局卫星互联网。如吉利集团全资子公司时空道宇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计划,将组建240颗低轨卫星的星座,构建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并于2022年6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首轨9星;火眼位置数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低地球轨道星基导航增强系统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并计划在2023年前后建设完成一个低成本、高精度、全球覆盖的低地球轨道导航增强卫星星座系统,实现全面、稳定、商业化的低地球轨道星基导航增强服务;氦星光联、若森智能等卫星互联网设备制造商,致力于低功耗小型化星载激光通信终端以及地面通信接收系统的研制等。
2020 年4月,卫星互联网被我国明确列入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卫星互联网星座即将进入初期部署阶段。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监管文件,我国将部署约1.3万颗低轨卫星,以提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连接。2022年7月,中国卫星应用大会——“5G+通导遥发展高峰论坛”指出,卫星网络作为地面网络的有效补充、延伸和增强,对于打造天地一体信息网络、打造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意义重大。天地一体信息网络以地面网络为依托,以卫星通信网络为拓展,由星地网络相互融合而成。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从构想到发射组网,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